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鼎湖山     
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郊,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称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肇庆。  相似文献   

2.
广东车八岭     
车八岭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始兴县,总面积161平方公里,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200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珠高速→韶关北站→粤赣高速→始兴县城→省道343→县道346→车八岭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种类组成、生活型、叶的性质和群落结构的分析,说明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沈琪  张骏  朱锦茹  江波  葛滢  刘其霞  常杰 《生态学报》2005,25(9):2131-2138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相似文献   

5.
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群落类型以及群落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是一种中亚热带北缘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其中苦槠群系,甜槠群系,青冈群系和小叶青冈群系是黄山地区的顶板类型,青栲群系,绵槠群系为不稳定的常绿阔叶林类型,最终将被青冈群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天然常绿阔叶异龄幼林胸径的Weibull分布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本次在浙江西北部研究的44块常绿阔叶林样地的主要树种是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Weibull函数能够较灵活地用来表达常绿阔叶异龄林的这种具有不同偏度和峭度变化的直径分布。随着林分平均胸径(D)的增大,常绿阔叶异龄林的胸径分布表现出由指数形转向倒J形至正态形。偏度由正偏趋于负偏.峭度逐渐变小.多数相应增大的动态分布规律。采用参数预估法研究建立了以D为自变量的天然常绿阔叶异龄林直径分布动态模型及其预测数表.可供合理经营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粤东鸿图嶂西南坡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鸿图嶂西南坡的自然林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它具有从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性,种类组成复杂,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金缕梅科、鼠刺科和五列本科等的种类占优势.它属于次生林类型,大多数乔木都是由萌芽更新而成的,林龄约35年,目前正处在次生演替的中后期阶段。本文还讨论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中采用“常绿阔叶林”的广义概念,系指分布在热带以外、由常绿阔叶乔木组成林冠的森林植被类型。台湾和中国大陆东南部是常绿阔叶林分布中心。根据群落外貌结构以及生境特征将台湾常绿阔叶林分为3个亚类:1)亚热带适雨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季节常绿阔叶林,3)山地常绿阔  相似文献   

9.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相似文献   

10.
对瓦屋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群落及其与原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在封山条件下经过42年的自然恢复形成的植被,已经形成常绿阔叶外貌,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区系组成已经与破坏前相似;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珍稀濒危和樗种已经随森林环境的恢复而迅速回归或就地保存;虽然自然恢复产次生林乔木层尚存在较多落叶伴生种,但优势种已与破坏前相似。有力地说明了中山湿性常绿阔  相似文献   

11.
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丁圣彦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4,24(8):1765-1775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四川缙云山、浙江天童山、广东省鼎湖山和黑石顶、云南哀牢山、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区域特色的常绿阔叶林研究基地,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方面,研究内容从研究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组成变化、结构动态及模型逐步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展,但对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动态、生理生态和群落演替机理等方面深入不够。在常绿阔叶林的更新动态研究方面,不但进行了通过研究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种子的萌发、幼树生长的时空动态研究群落的更新,而且还通过研究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来研究群落的更新,还进一步通过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来解释群落更新的原因。在常绿阔叶林退化和恢复重建研究方面,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各种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恢复过程等,并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即是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群落的演替、更新、退化和恢复等方面对我国多年来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的研究作一总结。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常绿阔叶林的动态方面急需开展3s技术在常绿阔叶林上的应用研究、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常绿阔叶的林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常绿阔叶林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娟  李静  宋永昌  蔡永立 《生态学报》2006,26(11):3749-3756
为了对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在浙江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带性顶级群落——栲树林为参照,选取不同退化程度的次生类型: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林、马尾松林、灌丛以及裸地,从轻到重分别代表5种不同退化程度。根据对这5种退化阶段群落的观测结果,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境3方面选取了43项指标,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经过两轮筛选,得到了一个包含13项指标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进行层次总排序,在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基础上,构建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综合评价模型,并就模型分析结果,用生态退化指数将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程度分为5级:Ⅴ级——极端退化(〉0.75),Ⅳ级——重度退化(0.59—0.75),Ⅲ级——中度退化(0.52—0.59)、Ⅱ级——轻度退化(0.18—0.52)和Ⅰ级——正常(〈0.18)。再利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关退化植被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模型所给出的退化评价标准较为符合,表明了本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常绿阔叶林是广西分布最广泛、最为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遵循《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分类原则,并参考宋永昌先生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根据高级单位以生态外貌、中级单位以优势度类型、低级单位以特征种组的分类原则,将广西常绿阔叶林划分出5个植被亚型、11个群系组和102个群系.在5个植被亚型中,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  相似文献   

14.
猫儿山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植物也很有特点,因此是我关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从1989年到2011年的22年中,我在猫儿山进行了20多次植物考察。如果问我对猫儿山有何感受,我感觉是三分庆幸和七分忧虑。猫儿山之所以被划为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并且能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主要在于它有大片的原生常绿阔叶林。这片林子的形成和维持,得益于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15.
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各地种子植物分布型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植物区系基本属于温带性质.地理联系广泛.与东亚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别山不同区域3个山头(天堂寨、多枝尖和陀尖)的种子植物数目和结构.及属种相似性系数两方面的研究,认为整个大别山植物应归同一植物区系,其植被应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划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时,大别山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时结合对黄山、板桥、天堂寨、琅琊山和皇藏峪的植物区系和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分析,提出暖温带落叶阏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淮河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的常绿、落叶阏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  相似文献   

16.
香港岛黄桐森林群落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香港岛以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为优势的森林群落,具有较多的热带植物区系和较复杂的群落结构,是我国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的代表类群。  相似文献   

17.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大面积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了解不同地点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的差异和驱动因素,该研究在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29个20 m × 20 m的样地,收集其他14个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数据,探究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并将15个亚热带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古田山广泛分布有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林、青冈类林等植被,物种组成在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2)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间物种组成差异明显,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非地理距离,气候因素中最冷月最低温(MTCM)的影响最显著。(3)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叶生活型组成受最冷月最低温的影响最显著,受最热月最高温(MTWM)的影响是其次,降水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结果发现,生境过滤是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极端低温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5月和 10月在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 -苗木层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5月份的灌木层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 >针阔叶混交林 ,相反 ,在草本 -苗木层 ,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季风常绿阔叶林。 10月份 ,针阔叶混交林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与季风常绿阔叶林间无明显差异。两林分中 ,天敌占总物种数的 2 7.5 0 %~ 87.5 0 % ,蜘蛛类群占总物种数的 18.18%~ 6 6 .6 7%、占天敌物种数的 5 3.33%~ 90 .91%。除 5月份的草本 -苗木层外 ,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优势集中性指数则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20.
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阐述了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春季,主要利用海拔57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夏季,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秋季的栖息地,在海拔650-12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冬季仅利用海拔600-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此外还报道了短尾猴四季的食物组成。并对栖息地的变化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