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寻找新的生物治蝗措施 ,采用显微镜和生化方法 ,对 1992年从新疆木垒县西伯利亚蝗上分离的一株痘病毒 (Gomphocerussibiricusentomopoxvirus,GsEPV)的超微结构、发育循环和DNA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毒的包含体为球形 ,最大直径约 6 90 μm ,最小直径约 3 95 μm ,平均为 5 33μm。脂肪体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呈椭圆形 ,大小为 2 6 7nm× 10 3nm。病毒粒子髓核折叠成 2~ 3折 ,其横切面呈圆形 ,中间有 3~ 4个电子非致密的圆点。GsEPV主要感染寄主脂肪体。接种后 15~ 2 0天包含体大量形成 ,此时已没有游离病毒粒子存在 ,发育同步 ,并且比其它痘病毒发育周期短。GsEPV -DNA经三种限制性内切酶 HindⅢ、BglⅡ和 EcoRⅠ酶解后分别得到2 0、17和 2 9条片段 ,其分子量分别为 15 5 37× 10 6D ,15 6 45× 10 6D和 15 6 79× 10 6D ,平均为 15 5 37× 10 6D。与已报道的蝗虫痘病毒进行比较 ,这些痘病毒可分为二种类型 :一种包含体为圆形的 ;另一种为椭圆形。形态相似的包含体病毒髓核结构相似 ,分子量也在一个范围内 ,具有椭圆形包含体的痘病毒如OaEPV、CiEPV、MsEPV、AcEPV和PnEPV ,其病毒粒子中DNA链折叠较少 (1~ 2折 ) ,分子量也较小 ,通常在 12 5× 10 6D范围 ;而具有圆形包含体的痘病毒  相似文献   

2.
电镜观察意大利蝗痘病毒的包涵体大多数为椭圆形,少数为近圆形,大小相差极为悬殊。病毒粒子呈卵圆形,表面桑椹状。病毒粒子髓核呈圆筒状,其纵切面内绳索结构折叠2—3次,横切面可以看到2—3个圆点,侧体也圆筒状,均匀包围在核衣壳外面。DNA经限制性内切酶LoR I酶切产生16个DNA片段,据此求得DNA分子量为135.7×106D。 意大利蝗痘病毒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速度快,在相同条件下比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快。当温度恒定(37℃),在一定的pH值内(pH 9.0—11.5),随pH值的升高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当pH值恒定(11.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5~40℃),随温度的升高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感染黄胫小车蝗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主要感染寄主脂肪体,其次为血细胞.球状体有3种类型:大球体、椭球体和小球体,大小分别为30.41μm×25.40μm、6.58μm×4.78μm和3.35μm×2.60μm.病毒粒子为椭球形,大小为230 nm×176 urn,囊膜表面具有球状亚单位,直径为16nm,使病毒粒子看上去似桑椹,侧体为圆筒形,髓核内绳索状物质似有2折,在横切面上是2个圆点.病毒粒子的发育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病毒发生基质的产生;球状颗粒的形成;内核和侧体的分化;髓核和衣壳的进一步分化.成熟病毒粒子逐渐包入球状体.该病毒可感染同属蝗虫.  相似文献   

4.
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是新疆草原优势种蝗虫。1989年首次从新疆玛纳斯红胫戟纹蝗上分离到痘病毒Dociostaurus kraussi ntomopoxvirus(DkEPV),1992年又在新疆巴里坤发现, 自然流行率达23.3%。显微镜观察表明该病毒主要感染脂肪体。病毒球状体为圆球状,直径为2—7μm,大小差异悬殊,病毒粒子砖形或椭圆形,表面呈桑椹结构, 大小平均为144nlnx269nn。病毒DNA具有典型的核酸紫外吸收光谱。根据热变性曲线测得DkEPV—DNA的Tm,值为79.0,(G+C)%为23.7%。病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Bgl IIH和Hind III酶切后,分别得到29、21和18个片段。以λDNA Hind III酶切片段为标准分子量,计算出各酶切片段的分子量为155.45x106、155.69x106和155.40x106D, 由此得出DkEPV—DNA总分子量为55.5x106D。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意大利蝗痘病毒(CiEPV)与西伯利亚蝗痘病毒(GsEPV)包涵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CiEPV与GsEPV包涵体蛋白基因分别包含2922bps,2967bps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09.2kDa,111.1kDa蛋白质。与鳞翅目及鞘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低于20%,而与其他直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均高于80%。CiEPV与GsEPV包涵体蛋白分别包含19与21半胱氨酸位点,主要分布在C-末端,半胱氨酸位点的数目与位置均类似于其他直翅目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此两种痘病毒包涵体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基因序列保守,富含A+T并且具有典型的痘病毒晚期启动子信号TAAATG。同时在此两种痘病毒包涵体基因的下游均克隆了另一个不完整的基因序列,此基因与血黑蝗痘病毒的MSV072基因同源,并且相对于包涵体蛋白基因为反向。  相似文献   

6.
黄褐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多粒包埋型病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呈不规则多面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1.30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为366×90nm。病毒核酸为一环状DNA,长度约为37.2μm。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DNA总分子量为77.1×10~6D。病毒多角体蛋白宫含ASP和Glu,而His、Cys、Met含量较少。经SDS-PAGE分析,多角体蛋白主带的分子量为30.2KD;病毒粒子含21条多肽,分子量范围在16.5—107KD之间。  相似文献   

7.
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将酶切后的DNA片断克隆到质粒pGEM—7zf( )中。用随机引物法标记克隆的外源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片断为探针。经Southern及斑点杂交证明此探针对新疆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及微孢子虫Nosema locusstae有特异性,对新疆意大利蝗Calliptomus italicus无特异性。构建的探针可检测1ng亚洲小车蝗痘病毒DNA及10~2病毒包含体,也可检测感染病虫匀浆液中的痘病毒。  相似文献   

8.
苹毛丽金龟痘病毒的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显微镜技术对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 Falderman)幼虫痘病毒进行研究。寄主受感染的部位是脂肪体细胞和血细胞的细胞质。病毒包涵体有三种形状:纺锤体、球状体、椭球体,大小分别为3.69x 6.30μ,8.10μ,7.78×9.84μ。前者中无病毒粒子存在,后二者含病毒粒子。在被感染的脂肪体细胞内,病毒粒子成熟一般需要经过六个阶段:1)在病毒基质周缘形成部分弧形囊膜;2)囊膜完全形成;3)在囊膜内产生内核物质;4)内核物质分化;5)内核外膜出现;6)单个侧体产生,病毒粒子由圆形被压抑成长圆形,最后被包埋进入球状体或椭球体的蛋白质晶格内。在包涵体内的成熟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50 ×500 nm,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电子高度致密的内核;2)内核中的绳索物质,直径为20nm,叠成4-5折,按病毒粒子的长轴方向排列;3)内核的外膜,分为三层;4)单侧体,位于内核的凹窝处;5)囊膜和囊膜外面的球状亚单位,其直径为12nm。这些球状亚单位使病毒粒子似桑葚外形。  相似文献   

9.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某些生化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单粒包埋型的杆状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呈不规则多面体。病毒多角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0.59μ。病毒粒子为340×85nm. 经SDS—PAGE分析,病毒的多角体蛋白主带分子量为29500道尔顿;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具有25条多肽,分子量为17.8~69.5×10~4道尔顿。病毒多角体蛋白氨基酸组成中富含Asp和Glu,而His、Cys、Met的含量却很低。病毒DNA的分子量为67.89×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10.
两株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来源不同的两株菌麻蚕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一株为较长期饲喂马桑叶的蓖麻蚕从自然罹死的幼虫和蛹中分离的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NPV)。两株核型多角体病ArNPV多角体大小约1.2-2.0μm最大的可达2.9μm。两株NPV病毒粒子均为杆状,ArscsNPV病毒粒子大小平均为310×50nm;ArNPV病毒粒子大小为350×50nm。两株NPV均为多粒包埋型。两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均为单一组分,Arscs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7.5kd;Ar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8kd。两株NPV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均含有21条多肽,其中各多肽分子量有所差异。ArscsNPV的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130kd;ArNPV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96kd,其中有11种多肽了量彼此相同包括两种主要多肽(54kd和33kd)。用SDS-苯酚提取的病毒核酸,经实验证明均为双链DNA型使用几种内切酶酶解,求得两株NPV的核酸分子量,ArscsNPV为52.4×10^6d;ArNPV为73.5×10^6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