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明、武定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采自昆明、武定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乌龙箐组下部黄绿色页岩层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Tuzoia和Isoxys,讨论Tuzoia和Isoxys两属的特征和种群、地质、地理分布、软体附肢、分类位置、古生态及其演化趋势。详细描述关山动物群中Tuzoia和Isoxys的3种(其中2新种):TuzoiasinensisP’an,1957,T.tylodesaLuoetHusp.nov.,IsoxyswudingensisLuoetHusp.nov.,和I.sp.。  相似文献   

2.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Caudicaella bispinata (Cui and Huo,1990) comb.nov.和Sunella grandis Huo,1965。依据新建的Caudicaella属征,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研究表明,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C.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3.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相似文献   

4.
杨杰  侯先光  董渭 《古生物学报》2008,47(1):115-122
昆明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所产的节肢动物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节肢动物辐射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罗惠麟等(2007)在报道该节肢动物时,因标本不完整,对其头部和尾部特征均作了错误鉴别和描述。笔者根据完整且保存有软体附肢的标本,对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作了重新研究和复原,据此讨论了该节肢动物的分类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5.
宽背虫属Bathynotus (Hall, 1859)广泛分布于劳伦古大陆、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为寒武纪第二世末期最重要的标志性三叶虫之一,已成为寒武系划分的重要指示化石。其模式种B. holopygus以其狭长的颊刺、胸轴宽, 第11节肋刺巨大, 第12、13节肋刺不发育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仅分布于华南和北美, 在华南主要见于寒武系扬子区与江南区之间过渡区的黔东地区。B. holopygus产出地层延限较窄, 仅见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顶部。本文所描述的部分标本采自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苗岭统及乌溜阶界线之下2 m左右, 是在该地的首次报道, 也是全球仅有的第4个产地。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值分析进一步描述B. holopygus的特征和发育趋势, 为进一步属种研究提供新材料; 根据新发现的唇瓣标本进一步推测其唇瓣与腹边缘为愈合状态。  相似文献   

6.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其内部解剖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相比,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更容易留下化石记录,为探索其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描述了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寒武系馒头组的Proasaphiscus, Lioparia, Deiradonyx和Iranoleesia,以及临沂市寒武系张夏组的Maotunia共五个三叶虫属的消化系统。这些保存较好的标本展示了三叶虫的四对头部消化腺,以及可能的头部消化腺与"嗉囊"共存的例子,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三叶虫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的保存也显示了这些层位有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蠕虫化石——Maotianshania gen.no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5年,侯先光曾几次赴云南考察,在澄江县帽天山(24°39′N,102°57′E)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下部,发现了一大批门类众多保存精美的后生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海绵、水母、蠕虫、软舌螺、腕足类、腹足类、金臂虫、三叶虫以及其它节肢动物等。这个以含有大量的软体后生动物的新化石组合,已被命名为“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根据伴生的三叶虫化石,澄江动物群的层位为早寒武世筇竹寺组Eoredlichia-Wutingaspis带下部,距今大约为570百万年,略新于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的梅树村阶(见孙卫国、侯先光,1987,表I)。澄江动物群中的蠕虫化石数量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8.
软舌螺动物是华北板块寒武系小壳化石基本组成之一,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见证者。本文系统描述了华北板块南缘-西南缘(河南-陕西地区)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软舌螺化石9属14种及1未定种。包括直管螺类6属9种:Conotheca australiensis、Cupitheca holocyclata、Cupitheca costellata、Cupitheca? decollata、Tegminites hymenodes、Triplicatella disdoma、Triplicatella xinjia、Protomicrocornus triplicensis和Longxiantheca mira;软舌螺类3属5种及1未定种:Microcornus eximius、Microcornus petilus、Parkula cf. esmeraldina、Parkula bounites、Parakorilithes mammillatus和Parakorilithes sp.。基于大量保存的精美聚合标本,本文准确重建了锥壳和口盖在软舌螺不同属种中的配置。此外,新材料显示华北辛...  相似文献   

9.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是一个形态丰富的属,广泛分布在北美、中国、澳大利亚和捷克的寒武系第二、三统中。文中报道了采自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吐卓虫的2种:即Tuzoia jianheensis sp.nov.与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中后刺、后腹刺细长,腹部边缘发育有锯齿状边缘刺,壳面网纹细密,不同于Tuzoia的其他种,有较强地域性。新种化石数量占优,占总数三分之二。T.bispinisa背缘发育有三角形或近三角形背刺,前后铰突发育,壳面的网纹以不规则六边形为主,网眼大。T.jianheensis sp.nov.与上覆凯里组的T.bispinosa对比研究,得出Tuzoia的壳长有变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山东潍坊馒头组上部(寒武系第三统)的东北吐卓虫Tuzoia manchuriensis,该种的模式标本产自辽宁省烟台镇东南3.2km的当十岭,但保存不很完整。潍坊标本在后腹缘处有两个明显、粗壮的边缘刺,前腹缘处有许多呈锯齿状小刺,这是辽宁标本所没有保存的特征,是对模式种的重要补充。另外,潍坊标本个体较大,而辽宁标本个体较小,长约40mm,且长高比(0.64)与潍坊标本(0.71)有较大差距,推测模式种可能是幼体。根据与潍坊Tuzoia共生的三叶虫,认为其时代为寒武纪第三世中期(长清期早期),相当于华南寒武纪第三世王村期早期或国际上鼓山期早期(Drumian),比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时代略晚。  相似文献   

11.
贵州清镇早寒武世早期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贵州清镇阿坝寨震旦系一寒武系界线剖面,寒武系底界附近的燧石岩石薄片中,发现的一种保存很好的藻类化石——一种内部具浓密胶状物质的多细胞球形群体化石。它不同于以往在前寒武纪发现的所有藻类化石,故建新属 Symphysosph(?)era gen.nov.(属型种 Symphy-sosphaera radiaalis gen.et sp.nov.)。文中详细比较了新属和几个已知属的区别及可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的主要成员之一,无论是在个体数量,或是种类多样性方面均较丰富。本文描述和讨论的材料是笔者1984和1985年采集于澄江帽天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Eoredlichia-Wutingaspis带底部及下部。文中所描述和讨论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计5属、6种,其中2新属、4新种、1未定种。新属是Vetulicola gen.nov.和Combinivalvula gen.nov.。新种是Isoxys paradoxus sp.nov.,Vetuli-cola cuneatus gen.et sp.nov.,Combinivalvulachengjiangensis gen.et sp.nov.,和Branchioca-ris?yunnanensis sp.nov.。其中Combinivalvula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记述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中发现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regulare,讨论了它们的产出层位及其归属,并对小刺球藻类化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作了简要的归纳,最后提出了小刺球藻类化石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大区域地层对比中重要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节肢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节肢动物不仅是现代动物界中最为成功的生物类群,在长期演化历史中也一直是非常成功的类群。早期的节肢动物,除三叶虫外,大都骨骼化程度较差,不易保存为化石,只有在非常特异的地质条件下非三叶虫类节肢动物才可能保存成为化石。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下部地层中最近发现了众多非三叶虫类节肢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寒武纪早期非骨骼化节肢动物化石记录的缺环,其中部分化石已作了报道(张文堂、侯先光,1985;侯先光,  相似文献   

16.
湖南西部中寒武世早期蠕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报道的蠕虫材料,部分是1978年湖南省地矿局405队在湘西花垣县渔塘中寒武统高台组底部(属扬子区)采集的;部分是笔者于1983年在湘西慈利县丛木坪中寒武统敖溪组(属过渡区)采集的。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因而在地层中多数是呈虫管、虫迹保存,成为痕迹化石的一种类型,而其驱体,一般很难保存成化石。迄今为止,我国仅在震旦系内发现有蠕虫虫体化石。如湖南沅陵凉水井升天坪震旦系灯影组的中华燐沙蚕(唐天福等,1978)。另外,汪贵翔也报道在安徽的震旦系亦产有蠕虫化石(汪贵翔,1982)。至于寒武系,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于我国寒武系底部磷矿层中的微型蓝菌类化石4属4种,其中Girvanella sp.和Spirellus columnaris产于新疆阿克苏、乌什玉尔吐斯组和云南会泽、安宁朱家箐组中谊村段,Endoconchia lata产于四川峨眉灯影组麦地坪段,Cambricodium capilloides和一块属种名未定的化石产于陕西宁强灯影组宽川铺段,从而丰富了我国寒武系底部磷块岩层中的蓝菌类化石。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微型蓝菌类化石有直接磷酸盐化保存和钻孔磷酸盐铸模保存的两种保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的高肌虫风雅峨眉虫(相似种)Emeiella cf.venusta和峨眉虫(未定种)Emeiellasp.化石,曾被描述为梁山虫(未定种)Liangshanellasp.,作者认为这些化石发育有细长的背脊,不符合Liangshanella的属征,厘定为峨眉虫Emeiella Lee,1975的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相似种以具半圆形的壳、细长而平直的背脊且与背边平行的特点,区别于峨眉虫属的其它种;未定种壳受压扁长,呈半椭圆形,背脊细而长,暂作未定种处理。凯里生物群中Emeiella的产出,不仅增加了该属新的种群、地理分布由扬子区扩大至扬子-江南之间的过渡区、时代从寒武纪第二世延伸至苗岭世,也为寒武纪高肌虫的分类、地理分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中部清虚洞组主要由灰岩、泥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组合。本文报道的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 Hall,1847产于清虚洞组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台江楔叶形虫(相似种)Sphenothallus cf.taijiangensis Zhu et al.,2000,位于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R.)nobilis顶峰带。S.cf.taijiangensis化石保存较好,少数标本管壁之间保存有横纹,说明Sphenothallus为一具有锥管状外壳的虫体。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楔叶形虫是贵州继牛蹄塘组、凯里组之后寒武系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为全球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初步研究表明全球Sphenothallus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增长,管壁加厚物宽度变宽,口部膨胀角变小。Sphenothallus与现代刺胞动物水螅虫类或钵水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