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这是一项致力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长期性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有效管理能力。MAB计划和以往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计划相比,更注重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人为因素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总体。换言之,人类是生物圈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最积  相似文献   

2.
正"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一项致力于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科学基础的全球性政府间科学计划。MAB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改善人类生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推广既适合各国社会和文化环境又具备可持续性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姜恕 《植物生态学报》1982,6(2):163-168
一、概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81年9月22日至10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人和生物圈”(MAB)成立十年科学大会和MAB第七届国际协调理事会。这次大会有67个国家、375人参加,包括科学家、政策决定者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以及一些有关国际组织(如FAO、ICSU、IUCN等)的代表。我国派出了以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秦力生为团长、中国MAB委员会秘书长阳含熙教授为副团长的六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的愿景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人们能够意识到人类共同的未来和地球之间紧密的联系,进而明确责任、共同行动,合力建设一个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致力于生物圈保护区内外通过行动来实现这一愿景。"这是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成员国通过MAB表达的期望,其核心就是"合力"两字。  相似文献   

5.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思想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长期支持的综合性计划之一。它的正式启动,与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同在1972年。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MAB计划的产生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充分的准备,她是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总结60年代开展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雄心勃勃的政府间生态学研究计划,在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长期支持的综合性计划之一。它的正式启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MAB计划的产生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充分的准备,是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总结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雄心勃勃的政府间生态学研究计划,在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于1981年9月在巴黎举行人与生物圈计划(The Man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执行十周年纪念大会,并举办了一个名为“实践中的生态学”(Ecology in Practice)的图片展览。30多幅展览图片共分5个中心内容:1.土地规划,2.热带森林,3.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s,干旱地区和山地等),4.城市生态系统,5.自然保护。它介绍了联合国 MAB 的研究内容和十年来的科研成果。会后,各国的 MAB 国家委员会各自领取了一套图片回国展出。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问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至今巳实施了40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非常明确: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脱离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计划),是一项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全球性科学计划。1978年,这一计划开始在我国实施,开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危机之先河。40年来,MAB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和各相关部委的支持与合作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为核心理念,以建设中国境内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工作重点,以科学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贾荣亮副研究员提供.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中卫市境内,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长期野外综合观测研究站之一.199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0年被科技部遴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2006年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和世界实验室(WL)的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与保护区”为题的欧洲生物圈保护区管理人员研讨会于1994年10月3—7日在法国Cevennes国家公园总部Florac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那些在生物圈保护区工作的人员交流经验,为推进行动计划而准备建议书,以及促进欧洲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讨论的6个主题是:可持续的旅游业与保护;当地居民的参与;环境教育;人类居住地在近期的景观变化;环境的长期监测以及国际合作。与会者形成以下总体意见:(1)生物圈保护区应当在政府的层次上有清楚的认识;(2)MAB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缅甸国家发展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茵莱湖与茵多吉湖这两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相继申报成功,缅甸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它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这本手册的作者Stephen Boyden是MAB第11项课题,城市生态研究计划中香港地区生态学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他以香港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曾在1979午巴黎召开的MAB第六届国际协调委员会的城市生态研究(小结)文件中,得到肯定评价,并向各方面推荐。手册篇幅紧凑,简明扼要。共83页,附24幅图表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绪论;2)基本概念;3)生态学综合方法;4)生态学综合方法的应用(在某些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和实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40周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决策者及社会公众相结合,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实施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下倡导并发展的,它们是受到保护的陆地、海岸带或海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生物圈保护区除了具有保护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功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监测、教育、培训、信息交流等后勤支持功能。并通过特殊的区域设计来发挥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与生物圈》杂志作为中国人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创刊23年来一直致力于联合科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第四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的召开关系到人与生物圏计划的未来,为了深入了解这次本次大会的意义和主要成果,MAB和世界生物圏保护区网络(WNBR)的发展与走向以及今后10年将要面对的挑战和机会等问题,本刊记者陈向军通过微信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于生物圈计划韩群力秘书长。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态学》(The Ecology of a city and its people——The case of Hang kong.1981),它是关于香港城市和香港人民的生态学专著。是人与生物圈第11项,城市生态研究计划中最早完成的地区研究成果之一,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对于沿海的14个开放城市生态研究亦颇多借鉴之处。撰者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Boyden等,在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协助下,于1972年开始香港人类生态的调研,1974年被纳入MAB project 11,1979年完成定稿,1981年由澳大利亚大学出版社正式在坎培拉出版。  相似文献   

18.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科学家奖,由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设立于1989年。其目的是鼓励青年科学家利用MAB计划研究基地及生物圈保护区从事研究工作,并促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该奖项设立9年来,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框架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包括已确定的1997年获奖人员在内,共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