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得克Difenacoum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其化学名称为3-(3-P二二苯基—1、2、3、4—四羟基萘基—4—羟基香豆素)。本药剂对有耐药性的鼠类效果更为显著。为确定其对黑线姬鼠、高山姬鼠的毒力(按抗凝血灭鼠剂常规测定法作一或三次灌胃测定)、适口性等毒杀效果,特作下述实验,现将实验情况简报于后:一、毒力测定:(一)药物:系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1979年合成的纯品一克。(二)动物:野外捕获的黑线姬鼠、高山姬鼠在实验室饲养7~20天,分别选择20~35克健康成年鼠8—10只,雌雄各半备用。(三)给药:将鼠得克按所需浓度,精密称取后,用聚乙二…  相似文献   

2.
敌鼠钠盐是一种高效低毒抗凝血杀鼠剂。我们用此药对两广农田的主要害鼠——黄老鼠(Rattus losea)进行了几项毒杀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隆(Brodifacoum)系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它能杀死对抗凝血杀鼠剂有抗性的“超级鼠”,单次投毒有效。为了取得应用经验,我们选择以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为优势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为常见种的家鼠现场,作了间隔与连续投药法灭效比较,综述如下: 方法  相似文献   

4.
几种新杀鼠剂对黄毛鼠毒杀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种不同杀鼠剂对黄毛鼠的毒杀试验结果表明,敌鼠钠盐灭效高、节约用饵,在未有发现抗性鼠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药物。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如杀它仗、溴敌隆、立克命具有配饵方便、适口性好、杀灭率高的优点,除可作为杀鼠剂的替换品种外,还可作为今后毒杀抗性鼠的药剂。  相似文献   

5.
溴敌隆防治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溴敌隆(Bromadiolone)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的一个新品种,最近已在欧洲各国、加拿大、美国市场上出售。青海省化工科研设计所在国内首先合成。  相似文献   

6.
黄胸鼠对抗凝血剂抗药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有变义现象,对香豆素类有抗药性,对茚二酮类也有抗药性。为了解多年来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防治黄胸鼠(Rattus flavipetus),我们于1980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进行了一次试验性调查。  相似文献   

7.
敌鼠钠盐毒杀黄胸鼠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敌鼠(Diphacine,2-二苯基乙酰基-1,3-茚满二酮)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凝血杀鼠剂,纯品为黄色片状结晶,无味、无臭;国产的工业品为其钠盐,稍有一点气味,溶于酒精和丙酮,难溶于水,100℃的溶解度为5%,不溶于苯和甲苯,性稳定,无腐食性。它的典型毒理作用,主要在于破坏凝血机能和损坏微小血管,引起严重的内出血而使鼠类中毒致死。  相似文献   

8.
氯敌鼠,化学名称:2-(苯基对氯苯基)乙酰基1,3,茚满二酮。分子式C_(23)H_(15)O_3Cl分子量:374.5熔点:138—140℃结构式: 化学性质:是一种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的黄色粉末。氯敌鼠是一种较新的抗凝血灭鼠剂,国内还未见较详细的正式报道。仅见对长爪沙鼠进行过致死中量(毫克/公斤)的测定和部分灭鼠试验;一次投毒为0.05,3次投毒为0.012,它的毒力显著超过目前常用的敌鼠钠盐,尤其是一次毒力。为了寻找减少投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农田灭鼠技术的推广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东省农田鼠害发生范围广,面积大,为害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通过开展对农田害鼠的调查研究和鼠情监测,掌握农田害鼠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害鼠的活动、为害和取食特性等,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组织农田灭鼠技术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统一灭鼠活动,大力推广抗凝血类杀鼠剂毒杀为主的综合治理农田鼠害技术,并改进了毒杀时机、毒饵配制和投毒方法等技术,提高了灭鼠的科学性和毒杀效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草场植被影响高原鼠兔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重要害鼠之一。它啃食优良牧草(皮南林,1973),挖洞堆土,破坏生草层,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害鼠。有关高原鼠兔和草场植被的关系,皮南林(1973)、梁杰荣等(1978)、肖运峰等(1979;1981)已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多数作者仅论述了鼠兔危害草场,致使草场退化的一面;而草场植被对高原鼠兔的反作用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灭鼠剂大隆和鼠得克的生物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隆(brodifacoum)和鼠得克(difenacoum)是1975-1976年新发展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化学名称分别为3-(3-(对溴联苯基)-1,2,3,4-四氢化萘基)-4-羟基香豆素和3-(3-联苯基-1,2,3,4-四氢化萘基)-4羟基香豆素。这一类抗凝血灭鼠剂有2个突出的特性:(1)能杀灭抗药性鼠种,指对杀鼠灵(warfarin)产生抗药的鼠种,(2)兼有急性和慢性灭鼠剂的优点,单剂量对多种鼠类都有防制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鼠类对杀鼠灵的抗药问题,而且可以节约灭鼠用粮和人力,有可能使抗凝血灭鼠剂推广用于防制野鼠。根据全国除四害规划安排,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于1979年合成了这2种灭鼠剂样品,供全国新药协作组15个单位进行生物学效果评价。本文为部份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应用于鼠防工作中的化学杀鼠剂中有些品种已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多数品种仍然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二次中毒现象。如长期采用具二次中毒的杀鼠剂进行灭鼠,则往往伤害鼠的天敌,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给鼠害的再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鼠害防治工作,寻找高效安全而不伤害天敌的杀鼠剂已成为灭鼠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笔者于1980年7月至1981年1月分别在青海省门源马场、互助县城关公社和四川省温江地区城镇和农田等地首次将杜鼠灵试用于害鼠防治工作,做了一系列试验。  相似文献   

13.
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爱国  杨增源 《兽类学报》1989,9(3):231-231
大绒鼠属于仓鼠科绒鼠属。分布于云、贵、川及湖北的部分地区。绒鼠属的分类学、生态学及与鼠疫疫源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本文初步报道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1.材料与方法 成体大绒鼠雄性1只,雌性3只,捕自云南省陇川县红光乡的山麓灌木丛。染色体标本制备采用常规骨髓制片方法。秋水仙素剂量为3微克/克体重,腹腔注射后3.5小时取材。0.4%KCl低渗处理,空气干燥,用10%Giemsa染色。选择分散良好的中期细胞(雄性10个细胞,雌性10个细胞)拍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通过结膜和口腔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并与其自然感染对比,探讨豚鼠沙门氏菌病的感染途径和过程。 材料和方法 1、自然感染:豚鼠及其管理:鼠伤寒沙门氏菌自然感染,发生在Hartley系豚鼠繁殖群和消灭了细菌污染后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群中。该二群由800只繁殖鼠和仔鼠组成,每个繁殖笼饲养一只雄鼠和五只雌鼠,仔鼠2-3周龄后离乳放到饲育笼中,每笼放30只左右。饲喂商品颗粒料,随意饮用自来水。 实验使用上述繁殖中,体重250-350克(4-6周龄)的年轻豚鼠。  相似文献   

15.
梁仁济 《四川动物》1989,8(1):24-26
蹄蝠(Hipposideros)已知有47种(Honacki1982),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澳洲北部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洲的H.commersoni是小蝙蝠亚目中最大的种类(重180克、前臂长达110毫米)。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H.ridleyi,1978年被IUCN列为濒危蝠种。我国有4种蹄蝠,安徽省已知两种,多见于沿江及皖南地区。一、大蹄蝠H.armiger swinhoei Peters(5月,泾县、东至)9♂♂,10♀♀。常数十或数百只群居。同栖者有普氏蹄蝠、中菊头蝠、皮氏菊头蝠、鲁氏菊头蝠、中华鼠耳蝠、毛腿鼠耳蝠、绒鼠耳蝠和折翼蝠等。雄蝠阴茎长约10毫米,冬季睾丸约7×4-8×5毫米。5月…  相似文献   

16.
鼠疟原虫(Murine malaria parasites),自1948年首次发现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ghei)以来,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种(株),且在疟疾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疟疾化疗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疟疾实验研究的重要模型之一。我国已从国外引进了伯氏原虫、约氏原虫(Plasmodium yoelii)和少数抗药性系株。随着国际学术交往和实验研究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鼠疟原虫引进。因此熟悉鼠疟原虫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类鉴定方法,对于疟疾学、寄生虫学以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越来越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7.
科氏鼠兔在昆仑山重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 Buchner)又称突颅鼠兔,隶属于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它是我国特产而古老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在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化石。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数量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原鼠兔(Ochtona curzoniae Hodgson)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西北部,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东部等地。在青海的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优势鼠种。它不仅破坏草场,并且是某些自然疫源疾病的宿主动物。以往,对它危害草场的方式,及其调查危害的方法作过一些工作(张荣祖、张洁1963)。至于鼠兔数量对草场的危害程度,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迄今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9.
长柄鼠李(Rhamnus longipes Merr.et Chun)是鼠李科鼠李属植物,是一种广布于华南山地疏林中的灌木。民间以根皮或全株入药,有解热、泻下,治瘰疬的功效。该属植物在国内外曾有其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本文对长柄鼠李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的报道还属首次。作者从长柄鼠李中分离得到6种蒽醌类成分,为大黄素(emodin)、大  相似文献   

20.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 (bromadiolone) 和鼠得克 (difenacoum) 的抗性鼠。溴鼠灵 (brodifacoum) 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 (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 (15.28 ± 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 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 [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