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全草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对元宝草三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共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HMQC、HMBC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2,6-二羟基-4,3’,5’-三甲氧基二苯甲酮(1)、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2)、山奈酚(3)、木犀草素(4)、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5)、β-谷甾醇(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研究深海真菌Neoroussoella sp.FS526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526的固体发酵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菌株FS526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amestolkolide B(1)、thailandolide B(2)、aspergillumarins A和B(3和4)、de-O-methyldiaporthin(5)、4-(2-acetoxyethyl)phenol(6)、5,6,8-三羟基-4-(1′-羟乙基)异香豆素(7)、sescandelin(8)、penicifuran A(9)、7-羟基-5-甲氧基-4,6-邻苯二甲酯(10)、pestalotiolactone A(1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2)、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基)乙酮(13)、2,5-二甲基间苯二酚(14)、3,5-二羟基甲苯(1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具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41.44~77.89μM;化合物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_(50)值为13.93μM。  相似文献   

3.
从钟花报春花Primula sikkmensis Hook.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羟基黄酮(1),2-苯基色原酮(2),5,8-二羟基黄酮(3),2’-羟基黄酮(4),3’-羟基-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1~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3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紫叶李果实95%乙醇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运用IR、UV、1H NMR、13C NMR、HMBC、HSQC等波谱学技术鉴定5个化合物:3-O-乙酰基原儿茶酸(1)、2(R)-羟基丁二酸-1-甲酯(2)、3,3',4,4'-四羟基联苯(3)、β-胡萝卜苷(4)和槲皮素(5)。化合物1~4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并且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1H NMR,13C NMR数据。对已分离的5个化合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5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齐墩果酸为原料,分别用高锰酸钾和SeO2/H2O2(30%)进行氧化。从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2D-NMR、MS等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11-二羰基-12,17-二烯-28-去甲基齐墩果烷(1)、3β-羟基-11-烯-13,28-内酯-齐墩果烷(2)和3α,12β,13α-三羟基-28-羧基齐墩果烷(3),收率依次是4.5%、6.4%、2%,其中化合物1和3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从青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及波谱分析,分别将其结构鉴定为木香素Ⅲ(1),7-甲氧基鬼灯擎素(2),扶桑甾醇(3),5-(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4),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5-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Ⅰ)(5)和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3,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Ⅱ)(6)。化合物5和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 rDNA序列分析,将滇牡丹根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菌株PR20鉴定为高大毛壳Chaetomium elatum。利用柱色谱层析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羟基-4,6二甲基苯酞(1)、苔黑酚(2)、苔色酸(3)、间羟基苯甲酸(4)和次黄嘌呤核苷(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滇牡丹内生真菌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8.
岗松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岗松的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组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NMR、HSQC、HMBC、IR和MS的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照,确定它们的结构为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没食子酸乙酯(ethyl sabre,3),5-羟基-6-甲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6-methyl-7-methoxy-flavanone,4),5-羟基-7-甲氧基-8-甲基二氢黄酮(5-hydroxy-7-methoxy-8-methylflavanone,5),5-羟基-7-甲氧基-2-异丙基色原酮(5-hydroxy-7-methoxy-2-isopropylchromone,6)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7).其中,化合物1~5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植物的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鉴定为tecomine(1)、epidihydrotecomanine(2)、2,6-二甲基-6-羟基-2-庚烯-4-酮(3)、marine B(4)、(3R,5S)-3-methyl-cyclopentyl[1,2-c]pyridine-5-ol(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乙酯(6)、cleroindicin B(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2-(4’-乙氧基苯基)-乙醇(9)、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10)、β-谷甾酮(11)、β-乙酰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1~3、5~6、8~12为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长形肉豆蔻Myristica argentea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黄樟醚(1)、甲基丁香酚(2)、异甲基丁香酚(3)、3′-羟基异黄樟醚(4)、7-羟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5)、1,4-苯二甲酸二甲酯(6)、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7)、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3,4-亚甲二氧基苯基)-2,3-二甲基丁烷(8)、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基)苯氧基)-丙烷-1-醇(9)、nectandrin B(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化合物4~6和8~12为首次自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降龙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的化学成分,从降龙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蒽醌类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digiferruginol(1)、1,4-二羟基-2-羟甲基-9,10-蒽醌(2)、1,7-二羟基-2-羟甲基-9,10-蒽醌(3)、1-羟基-7-甲氧基-2-羟甲基-9,10-蒽醌(4)和1,4,7-三羟基-2-甲基-9,10-蒽醌(5)。其中化合物4和5为新化合物,其它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降龙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从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Duby)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23-羟基乌苏酸(1)、Isotachioside(2)、对羟基苯甲酸(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3,5-二羟基苯甲酸(6)、甲基-α-D-呋喃果糖苷(7)、尿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和齐墩果酸(11)。化合物1、2、4、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6、9~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反相硅胶、正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等层析技术对中国被毛孢液体发酵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1D-NMR(1H NMR、13C NMR、DEPT)、2D-NMR(HSQC、HMBC、1H,1H-COSY)和ESI-MS、HR-EI-MS解析鉴定,从其菌丝体中分离到腺苷(1)、2'-脱氧腺苷(2)、2,3-二羟基丙基壬烷酸酯(3)和4-羟基-6-戊基-四氢吡喃-2-酮(4),从发酵液中分离到4-甲基-1H-咪唑-5-乙醇(5)。化合物3和5首次以天然产物形式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Streptosporangium sp.菌株发酵液的初步分离纯化,得到三个化合物,由波谱解析鉴定为:4,6-二甲基-6-羟基-庚烯-2酮(1),2,6-二甲基-2,6-二羟基-庚4酮(2),3,6-二异丙基-2,5-二酮哌嗪(3)。由活体试验证明2和3对粘虫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对紫红獐牙菜Swertia punicea的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HSQC、HMBC和ESI-MS等波谱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紫红獐牙菜全草中得到8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1,2,3,4,5-五甲氧基口山酮(2)、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3)、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4)、dulcisxanthone C(5)、1-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6)、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7)、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5、7对Hep G-2显现了很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窿缘桉树皮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β-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12-烯-28-齐墩果酸(1)、3β-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2α-羟基-12-烯-28-乌苏酸(2)和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桃金娘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测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福寿螺、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斜纹夜蛾的卵巢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以上3种化合物对福寿螺有较弱的毒杀活性,在50 mg/L的浓度下,72 h的死亡率分别为20.03%、22.14%和9.84%;在100 mg/L的浓度下,化合物1和2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较弱的毒杀活性,72 h的死亡率分别为28.12%和42.19%,化合物3没有杀线虫活性;化合物1和2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20 mg/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达到71.07%和84.03%,化合物3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活性较弱,在相同测试浓度下,抑制率为44.30%。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HPLC),ODS柱色谱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方法从海洋真菌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采用1D NMR(1H NMR、13C NMR、DEPT)、2D NMR(HMBC、HMQC、1H-1H COSY)及MS等光谱学方法分析及参考相应的文献,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6-羟基-5,7-二甲基苯并呋喃酮-4-基)乙醛(1)、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2)和己二酸二乙基己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放线菌JXJ-45菌株固体发酵物的初步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由波谱解析鉴定为:2,6-二甲基-2,6-二羟基-庚-4-酮(1),N-[2-(4-羟苯基)-乙基]乙酰胺(2),熊果苷(3).化合物2首次在放线菌中发现,化合物3首次在微生物中发现,是国际公认的高效祛斑美白剂.  相似文献   

19.
大管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芸木属植物大管茎皮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运用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formyl-6,7-dimethoxycoumarin(1),isoscoploletin-β-D-glucoside(2),6-(trans-1-buten-3-only)-7-methoxycoumarin(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4),microfalcatin isovalerate(5),小芸木宁(6),丁香苷(7),coniferin(8),methyl 2-O-β-D-glucopyranosylbenzoate(9),2-hydroxy-5-methoxy-trans-cinnamic acid(10),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1)和邻仲丁基苯酚(1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除5和6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对海洋来源真菌Hansfordia sinuosa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和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纯化,运用1D NMR(1H NMR、13C NMR)、2D NMR(HMQC、1H-1H COSY、HMBC)及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并结合相关的文献,从中分离鉴定3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E)-6,8-dihydroxy-3-(prop-1-en-1-yl)-1H-isochromen-1-one(1),(R)-6-hydroxymellein(2),3-methyl-6,8-dihydroxyisocoumarin(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在该种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