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c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其中已见于文献的6种,新种16种,并包括粘孢子虫一新属。其分类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2.
斑鳢和乌鳢寄生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寄生鳢属鱼类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的文献,但在我国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作者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目的是了解斑鳢(Ophiocephalus maeulatus)和乌鳢(O.argus)两种淡水鱼的孢子虫种类的形态学,以及对寄主的关系,以供鱼病防治和有关寄生虫学方面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记述的孢子虫共22种,  相似文献   

3.
粘孢子虫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孢子虫(Myxosporean)除少数种类寄生在蠕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外1,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包括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可以说粘孢子虫是鱼类特有的一类寄生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4.
1.本文报告了1955年在北京屠宰场内一只黄牛的皮下组织里发现的孢子虫—贝氏贝诺孢子虫。 2.在本例所见的贝氏贝诺孢子虫,孢子囊为白色,直径为0.13—0.23毫米,成群的分布在皮下的结缔组织里。它们与血管有密切的关系。囊壁厚(18.25—36.50微米),分为三层,囊内含有一团孢子。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新鲜的孢子可以缓慢活动。孢子对大白鼠或小白鼠无感染力。 3.本文详述了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和球形体三属的特点和三属的区别。贝诺孢子虫在形态上、寄生部位上和动物的自然感染率上,都和住肉孢子虫不同;在寄生部位上和繁殖方法上又和球形体不同,所以贝诺孢子虫应自成一属。文中并将过去文献中,与贝诺孢子虫形态相同的种类,加以比较确定后,均归於贝诺属内。  相似文献   

5.
侧殖吸虫隶于独睾科(Monorchiidae)侧殖亚科(Asymphylodorinae)侧殖属(Asymphylodora)。此类吸虫是淡水鱼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内,个别种类也寄生于肾脏内。已往的报告有二十余种,在我国发现的有:巨口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macrostoma Ozakj,1925)、日本侧殖吸虫(A. iaponica Yamaguti,1938),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A.  相似文献   

6.
李鹏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生生物学报》2017,41(6):1251-1256
在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展鱼类寄生虫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 L.肠道的黏孢子虫。该黏孢子虫的孢囊呈白色,椭圆形,大小为(1.0±0.2) mm (0.8—1.2 mm)。成熟孢子具有壳瓣,壳面观近似圆形,后端有4—6个“V”形褶皱;缝面观呈纺锤形,缝脊直而粗;孢质均匀,含有一个嗜碘泡;孢子长(9.8±0.6) μm (9.6—10.0 μm),孢子宽(8.2±0.3) μm (8.0—8.5μm),孢子厚(7.3±0.1) μm (7.0—7.5 μm);2个极囊梨形,位于孢子顶端,大小相等,呈“八”字形;极囊长(4.4±0.4) μm (3.8—5.1 μm),宽(2.7±0.2) μm (2.2—3.2 μm),极丝4—5圈。该黏孢子虫与肠膜碘泡虫、丑陋圆形碘泡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其极囊/孢子小于1/2;与文献已报道的鲤肠道寄生北京碘泡虫和鲤肠碘泡虫相比较,其在孢子形态、孢子和极囊大小方面分别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该黏孢子虫1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Y203795)比对分析,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相似率最高,仅为9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倪李碘泡虫、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encephalicus、Sphaerospora molnari、多涅茨尾孢虫和Henneguya zikaweiensis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形态学和18S rDNA基因序列数据,文章报道的鲤肠道寄生黏孢子虫为碘泡虫属一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岳阳碘泡虫。  相似文献   

7.
正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ISBN:978-7-04-047765-8定价:160.00元微孢子虫是一种典型而又引人关注的寄生虫,是一种对全球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有重要影响的病原体。《微孢子虫:机会性病原体》阐述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寄生的微孢子虫,并且第一次系统性地内容简介综述了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相关进展。全书共25章,包含了从事微孢子虫研究的进化生物学家、分子生  相似文献   

8.
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 Rudolphi,1808)隶属绦虫纲)Cestoidea)假叶目(Pseudophyl lidea)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主要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鱼类 ,偶见于两栖类1,典型寄生部位为宿主的前肠 ,可直接影响宿主进食 ,严重时会引起宿主贫血以致死亡。该属包含的种类很多 ,仅Yamaguti21959年记载的寄生于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属就有71种 ,其中危害养殖鱼类健康的多数寄生于淡水鱼类 ,B. scorpii可能是惟一危害海水经济鱼类的种类3.    相似文献   

9.
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及Nosema ceranae)是微孢子虫的典型代表之一,由它寄生蜜蜂所产生的疾病,称为蜜蜂微孢子虫病。通过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克隆16srRNA基因(16srDNA)的片段并测序的方法来进行蜜蜂微孢子虫在我国主要养蜂地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我国主要养蜂地区,造成大量西方蜜蜂患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是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至今为止未发现过去我们广泛认定的西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黏孢子虫病的传播途径, 在2018—2019年期间作者调查了异育银鲫养殖池塘, 从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中共检测出10种放射孢子虫。基于形态特征鉴定, 10种放射孢子虫分别属于6个集合类群, 其中雷氏放射孢子虫1种、桔瓣放射孢子虫2种、新放射孢子虫2种、三突放射孢子虫2种、棘放射孢子虫2种和匈牙利放射孢子虫1种; 这些物种中有4种与作者实验室前期描述种类一致, 5种为新发现的物种。研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通过SSU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应的黏孢子虫种类。结果表明新发现的Triactinomyxon HZ和DF与文献中同类群的Triactinomyxon CZ (GenBank登录号 JX477771) 序列相似性最高(93.39%和94.48%), Echinactinomyxon LY1与金鱼肌肉寄生Myxobolus lentisuturalis (GenBank登录号AY119688)相似性最高(96.88%), Echinactinomyxon type LY2 与Hungactinomyxon (GenBank登录号 AY779062)相似性最高(97.86%), Neoactinomyxum type LY与文献报道的Thelohanellus sp. (GenBank登录号 MK412938)相似性最高(92.48%)。文章报道的Hungactinomyxon DF与匈牙利发现的Hungactinomyxon(GenBank登录号 AY779062)序列相似度达99.41%—99.64%, 为同一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文章所报道的Triactinomyxon HZ和DF与鱼体寄生四极虫亲缘关系较近; Hungactinomyxon DF 和Echinactinomyxon LY1及LY2与碘泡虫属亲缘关系较近; Neoactinomyxum LY与单极虫聚为一支。研究新报道的放射孢子虫进一步丰富了对养殖环境中黏孢子虫多样性的认识, 为开展黏孢子虫病生态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长吻鮠、蛇鮈寄生粘孢子虫感染率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寄生长吻鮠上的粘孢子虫有3种:巨囊两极虫和四极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碘泡虫一种寄生在肾脏中;寄生蛇鮈上的粘孢子虫有2种:湖北碘泡虫,寄生在脑、鳃、肾、体腔、肠,主要寄生在脑,楚克拉虫一种,寄生在胆囊中。2.粘孢子虫对长吻鮠、蛇鮈的感染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长吻鮠的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6月(95%),最低值出现在2月(43%),年平均值为65%;湖北碘泡虫对蛇鮈的总感染率最高值出现在12—2月(63—67%),其次在8月(58%),春秋两季感染率较低(36—44%),年平均值为51%。3.总感染率(IR)与鱼体全长(TL)的关系:长吻鮠IR=0.956-0.009TL;蛇鮈IR=-2.0678+0.3838(TL)-0.0136(TL)2,8厘米以下的蛇鮈未发现感染。4.粘孢子虫的感染率与长吻鮠、蛇鮈的性别无关。5.感染粘孢子虫的长吻鮠,肥满度下降不大(0.04),感染粘孢子虫的蛇鮈,肥满度下降0.12,体重平均下降12.4%。6.长吻鮠中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长江中游水温(T℃)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IR=0.3129+0.0192(T℃)。蛇鮈寄生粘孢子虫的总感染率(IR)与水温(T℃)之间的关系呈一反抛物线型、两者关系可用下式描述 IR=1.1228-0.073777T+0.001795T2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几种猕猴属动物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意谛 《动物学研究》1989,10(3):194-194,226
笔者自1981—1987年间,通过尸体剖检、肉眼查找虫体和镜检虫卵三方法,在本所养猴场对来自云南、四川、湖北等市县产的猕猴、(Macaca mulatta)、熊猴(M.assamensis)、豚尾猴(M.nemestrina)、红面猴(M.arcto-ides)、毛耳猕猴(M.Mulatta lasiota)等五种猕猴属动物体内所获得的肠道寄生虫的资料,简报如下。 根据标本分析的结果,共获得寄生虫13种,多为人畜共患的旧种,其中包括原虫(Protoza)2种,吸虫(Trem-atodes)1种,绦虫(Cestodes)2种,线虫(Nematodes)7种和粉螨(Acarus)1种:分隶于5纲,11科,13属。其分布及感染率见表1。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些寄生虫在某些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未见记载过,现记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
肠道寄生虫是鸟类中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可以传播给人类及其他动物, 引起严重的人禽共患病。通过采集菜子湖和升金湖60份越冬白额雁粪便样本, 以肠道寄生线虫特异引物作为标记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 分析两个湖泊越冬白额雁的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种类、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结构。将3299430条reads归属为肠道寄生线虫门, 共定义3249个肠道寄生线虫的OTUs, 鉴定到4个目, 91属和191种; 4个目分别为小杆目(Rhabditida)(62.12 %)、垫刃目(Tylenchida)(32.20%)、疏毛目(Araeolaimida)(3.40%)和单宫目(Monhysterida)(2.27%), 其中小杆目为优势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 菜子湖越冬白额雁的肠道寄生线虫alpha多样性高于升金湖越冬白额雁, 而差异性不显著, PCA聚类分析表明, 两个湖泊中越冬白额雁肠道寄生线虫群落的组成结构相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 样品与湖泊匹配度不高, 部分样品分布不均匀。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白额雁的肠道寄生线虫群落群落结构相似, 可能是由于食物来源相似、食性相似、栖息地环境类似等因素引起寄生虫间的交叉传播与感染导致。通过本研究,初步掌握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白额雁的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现状, 为进一步探讨越冬白额雁的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引言 鲌鱼是鲤科鳊鲌亚利中鲌属Culter,及红鲌属Erythroculter两属鱼类的通称,是我国广泛分布的土著食用淡水鱼类,绕有经济价值。目前在很多地区,更有将它们作为饲养、移殖或杂交对象的尝试,因此对于鲌类寄生虫的研究,除了理论上的意义外,还有其实践上的重要性。1956—1961年作者等在太湖调查鱼类寄生虫时,曾检查了太湖常见的4种鲌鱼,即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Basilewsky),翘嘴红鲌E.ilishaeformis(Bleeker)及戴氏红鲌E.dabryi(Bleeker),共发现有多种寄生蠕虫,现本文仅将其中寄生的枝环虫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5.
南海石斑鱼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分析、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特征分析对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其为一肠孢虫属新种, 命名为石斑鱼肠孢虫(Enterospora epinepheli sp. n.), 专性寄生于细胞核内, 发育过程与肠孢虫属模式种黄道蟹肠孢虫(Enterospora canceri)一致。早期单核裂殖体通过一层简单的电子薄膜与宿主细胞核质隔离。随后, 单核裂殖体发育形成多核裂殖原质团。此时, 细胞核出现明显肥大, 有的甚至被裂殖子胀破。裂殖原质团进一步发育形成多核产孢体, 并开始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这些与极丝及锚状盘有关的囊泡状结构聚集在藕核周围, 并组装形成微孢子虫特征性结构(挤出装置)前体。随后, 产孢体原生质团通过连续分裂形成一个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与细胞核直接接触, 并直接发育形成成熟孢子。成熟孢子椭圆形, 孢子长(1.56±0.31) μm (1.07—1.96 μm), 宽(1.08±0.98) μm (0.93—1.28 μm)。 孢壁分为3层, 外壁电子密度高, 厚(15.51±0.95) nm (9.87—26.18 nm), 内壁为电子透明层, 较外层更厚(81.13±2.71) nm (57.16—110.81 nm), 最里面为孢质膜。极丝为同型极丝, 共5—6圈, 分2排排列。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上皮杯状细胞核内, 肠壁脱落的内容物中也发现大量的微孢子虫。序列比对发现该种与之前报道的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待定种(Microsporidium sp.)序列基本一致, 与其他相似性较高的种类的遗传距离在0.162—0.225。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肠胞虫科的种类明显分为两支, 石斑鱼肠孢虫和肠孢虫属其他种类及毕氏肠胞虫聚为一个独立分支, 但不与该分枝中任何种类形成姊妹支。  相似文献   

16.
制备间接血凝试验抗原用弓形虫速殖子的净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又名弓形体或弓浆虫,能引起人畜的弓形虫病。在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学等研究中,为了得到纯净的弓形虫速殖子,必须从感染小白鼠腹腔渗出物中去除多量的腹腔细胞和炎性细胞。国外有应用多孔玻璃滤器过滤,用超声波裂解腹腔细胞,再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碎片,用梯度离心  相似文献   

17.
微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单位RNA(ssurRNA)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孢子虫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细胞内原虫类寄生虫,它们可寄生于整个生物界。微孢子虫是真核生物,但其核糖体及核糖体RNA(rRNA)为原核生物型。为探讨9种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种地位及亲缘关系,对已广泛用于生物进化分类的核糖体小亚单位RNA(ssurRNA)基因进行了研究。由微孢子虫ssurRNA基因序列同源笥分析所构建的系统进货发育树及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这9种微孢子虫同为Nosema属,为同属不同种。  相似文献   

18.
张永宏  左仰贤 《动物学报》1992,38(4):440-441
左仰贤(1988)曾报道一种寄生于水牛的肉孢子虫未定种(Sarcocystis sp.)包囊,其光学形态和梭形肉孢子虫(S.fusiformis)、莱氏肉孢子虫(S.levinei)、枯氏肉孢子虫(S.cruzi)、毛肉孢子虫(S.hirsuta)的包囊均不同。本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这五种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材料和方法 将包囊分别用0.85%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2.5%戊二醛固定,(1)经脱水、干燥、喷金,用 Jsm 3.5 型扫描电镜观察;(2)用 0.1mol/L、pH7.2 磷酸盐缓冲液洗两次,1% 锇酸固定,经脱  相似文献   

19.
<正>兔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是引起人和动物严重感染的多宿主寄生虫。在挪威,弓形体病是绵羊流产和死产的主要病因。人类中兔弓形体感染可引起胎儿畸形和新生儿死亡。近几年,由于爱滋病和其它免疫系统损伤性疾病的发现,增加了人弓形体病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龟鳖类寄生血簇虫六新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血簇虫(Haemogregarina Danilewsky,1885)属真球虫目(Eucoccidia)血簇虫科(Haemogregarinidae),这一属的寄生虫,其寄主以爬行动物为主,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寄生。至今已记载有300余种。龟鳖类的血簇虫研究,国内尚无报道。作者在1984年3月—1985年3月,对我国龟鳖类寄生的血簇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解剖检查了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