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从Rous肉瘤病毒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们曾致力于研究肿瘤病毒病因,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目前仅有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可以肯定为肿瘤的病因外,许多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Kaposi肉瘤间的高度相关性已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2.
病毒与肿瘤     
1、肿瘤病毒从1908年Ellerman与Bang用鸡的白血病病毒感染成功以来,经过了70多年。在此期间,开始从Rous肉瘤病毒起,以后在实验动物与家畜中又发现了许多肿瘤病毒。但就人来说,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是EB病毒,再加上该病毒是鼻咽癌的  相似文献   

3.
EB病毒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感染人类,可以引起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近年来EB病毒与胃癌的关系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EB病毒在人原代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系中促癌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是它致胃上皮细胞增殖及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EB病毒是一种感染最广泛的人类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Hodgkin’s淋巴瘤以及Burkitt淋巴瘤等发生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预防性疫苗主要以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为靶点,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阻止病毒感染;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紊乱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治疗性疫苗则以病毒复制感染过程中表达的病毒核抗原(EBNAs)和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为免疫治疗靶点,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作用。国内外均已有疫苗进入针对鼻咽癌等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本文还综述EB病毒疫苗研究的最新方法、策略和成果,并探讨其中可借鉴的技术和思路,为EB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潜在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们认为,类疱疹病毒可能与免疫系统的肿瘤有连系。例如,淋巴瘤和何杰金病。这是20年来,继发现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EB病毒(EBV)以后所发现和鉴定的人的类疱疹病毒。尽管这种病毒被认为不是艾滋病病因,它可能是大量继发感染源之一,这些继发感染都侵袭有艾滋病和其它免疫失调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4型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可终身携带病毒。EBV感染无法从宿主中清除,呈现潜伏状态,一旦激活即可成为很多疾病的相关病因,与人类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EBV致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致病机制的具体分子遗传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EB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免疫逃逸、EBV感染周期表达的相关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目前EB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EB病毒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EB病毒 (EBV ,Epstein Barrvirus)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 ,尤其是与鼻咽癌和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为此研究了EB病毒在huPBL SCID嵌合体小鼠体内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特性及肿瘤发生机制。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出淋巴细胞 ,将之移植到SCID小鼠腹腔内 ,实验感染EBV ,观察肿瘤的形成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连续监测小鼠血清中人IgG的含量。分别用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人Alu序列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小RNA分子EBER 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CD4 5、CD2 0、CD4 5RO、CD3) ,病毒基因(LMP1、EBNA2、BZLF1)的表达 ,以及细胞瘤基因蛋白 (p5 3、C myc、Bcl 2、Bax)在诱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实验中 34只感染EBV的huPBL SCID小鼠有 2 4只诱发出肿瘤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Alu PCR和免疫标志均证实诱发瘤是人源性B淋巴细胞肿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ER 1,少数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 ,部分瘤细胞表达LMP1和EBNA2蛋白阳性。连续监测 12只huPBL SCID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 ,发现IgG水平随诱瘤时间延长和肿瘤生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免疫组化显示诱发的 2 4例淋巴瘤组织p5 3、C myc、Bcl 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3.33%、10 0 %、95 .83%、91.6 7%。结果  相似文献   

8.
Epstein-Barr(EB)病毒的原发感染发生在儿童时期,在我国3~5岁儿童的感染率为70%~90%。感染后终生带毒,并经唾液不断排出病毒。我国南方是鼻咽癌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和早期治疗,使鼻咽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但不能降低发病率。EB病毒疫苗有可能成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Epstein等人从淋巴母细胞株(B95-8细胞)细胞表面提取EB病毒膜抗原(MA),用于免疫棉顶猴能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动物能抵抗EB病毒攻击后所诱发的恶性淋巴瘤。该中和抗体在体外能中和EB病毒的转化活性。EB病毒的主要膜抗原(MA)是由分子量220kD和  相似文献   

9.
<正>自1964年从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BL)细胞发现Epstein-Barr病毒(EBV)以来,对此病毒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由于一开始就认为EBV与BL有关,故许多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本世纪初已认识到动物的致瘤病毒,EBV亦可致人类肿瘤,且与其它动物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BNLF-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EB病毒基因组U5-TR区内的BNLF-1基因,其转译产物为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1, LMP-1),由于LMP-1可以导致细胞转化并在EB病毒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近年来EB病毒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肿瘤如人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氏病等疾病病因发病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文章从BNLF-1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 LMP蛋白的结构及生化功能, LMP-1的生物学功能和LMP-1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编码的蛋白质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是一种与人类肿瘤有密切关系的DNA病毒.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病毒编码蛋白质的表达,因此研究所表达不同抗原的致瘤作用将有助于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制.本文仅就EB病毒编码蛋白LMP1、EBNA1、EBNA2、BARF0和BARF1在癌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BjAB细胞在感染EB病毒以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未受感染的BjAB细胞以表面布满丝状伪足者最多见。感染1天后,部分细胞丝状伪足缩短变粗,另部分则丝状伪足几乎全部消失,细胞表面略现皱褶和分布着疏散的“手指样”结构。感染后3天时细胞突出的变化是表面皱褶更明显,更多见;而且开始看到表面泡状结构。这种泡状结构的细胞在感染5天时数量增多,而7天后大部分细胞已呈“泡样瘤”状。观察感染后5个月的细胞,这种表面结构仍保持不变。由于用灭活的EB病毒在相同条件下感染这种细胞,表面形态未见改变,所以这种表面形态的变化应与EB病毒感染,并设想同EB病毒基因组的存在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口腔中EB病毒排出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30名血清EB病毒抗体阳性健康人从口腔排出EB病毒的情况,作了15个月的反复观察。发现28人有病毒排出,其中每次检查均为阳性者6人,间断阳性者22人,有2人多次检查均为阴性。这一结果提示,EB病毒可能是通过它在口咽部某些特定细胞内的慢性复制而在活体内持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病毒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大量释放和功能性的自噬机制,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相对于其他疱疹病毒,EB病毒已进化出更为精细且错综复杂的机制来破坏和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限制自身蛋白表达、活化宿主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干扰或逆转自噬与泛素化修饰等。这些机制会引发EB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引发EB病毒相关疾病(如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研究EB病毒特异性的免疫调控机制不仅对深入理解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和致癌性至关重要,而且还将为EB病毒诱发的相关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治疗鉴定出新的潜在靶点。此文主要阐述了EB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逸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肿瘤病毒——凡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诱发肿瘤或转化体外培养细胞的病毒叫肿瘤病毒。人类的肿瘤病毒是在动物肿瘤病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llerman和Bang首先(1908年)发现了鸡白血病,三年后Rous又发现了鸡肉瘤,30年代后相继发现兔、蛙、狗、鼠等种属的肿瘤病毒,特别是1951年Gross首先发现小鼠白血病病毒。近年来发现一些人类肿瘤和病毒的关系极为密切,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1964年)和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乙型肝炎病毒和原发性肝癌;人乳头状瘤一些病毒株和子宫颈癌等都有些证据。更重要是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核酸点杂交方法,用EB病毒DNA的Bam HI W片段定量地检测了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和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株中病毒基因组这一片段的含量。对照组为BJAB和K562细胞。细胞点样从10~5数开始倍比稀释,最终点为1600个细胞。在以1—2×10~7cpm[~(32)P]标记的EB病毒W片段杂交后做放射自显影以及测各点的放射性强度。如以Raji细胞中病毒DNA W片段含量为1。其他各株细胞W片段含量分别如下:H7918 3.48、P_3H- R-1 3.33、H7922 1.95、H18C_1L_1 1.50、BJAB~+ 0.31。H7918、P_3HR-1、H7922和H18C_1L_1为VCA阳性反应,而Raji,BJ-AB~+为VCA阴性反应,因此上述初步结果表明,虽然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寄主细胞的控制,但EB病毒基因组含量与病毒基因表达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Burkitt淋巴瘤和未分化型鼻咽癌的细胞中存在着Epstein-Barr病毒(EBV)的基因组,在前者虽经长期体外培养,病毒基因组仍持续存在,并部分地表达。这些现象提示,至少有一些EBV基因组是整合在寄主细胞的DNA中。Kieff等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和EBV转化的人脐带血B淋巴细胞IB_4株,发现病毒DNA是整合在前者的1号染色体上,在后者则整合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EBV)是一种疱疹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EBV可表达多种病毒microRNA(miRNA),并作用于细胞和病毒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等多种功能,这与EBV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探索EBV编码miRNA相关靶基因及功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EBV的致病机制,也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自EBV编码miRNA被发现以来,一些靶基因已经逐渐被验证。本文将对目前已验证的EBV编码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到19世纪末期,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表明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因,并且针对细菌的治疗提高了许多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因此那时有人推测细菌与所有疾病包括癌症有关。这个推测伴随着肿瘤遗传学和感染学的发展一直存在争论。肿瘤的部位存在细菌并不能说明细菌就是肿瘤的直接病因,因为感染有可能是在肿瘤发生以后继发的。另外,假设有一些肿瘤是由细菌启动的,经过许多年出现肿瘤的临床表现后,细菌有可能早被清除,此时,即使肿瘤部位不存在细菌也不能否认细菌的致瘤作用。乙肝病毒(HBV),EB病毒(EBV),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癌…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基因与环境因素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本课题组通过全基因组杂合性丢失扫描及比较基因组杂交,发现鼻咽癌中3号染色体短臂存在高频缺失,通过鼻咽癌家系连锁分析,发现染色体3p21区域为鼻咽癌易感基因区,随后通过表型克隆策略在该染色体区域分离鉴定了鼻咽癌候选易感/抑瘤基因LTF. LTF基因编码的乳铁蛋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乳汁、鼻咽分泌物、泪液等分泌液中的天然免疫分子,在正常鼻咽部高表达而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且与鼻咽癌的临床进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发现LTF基因中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鼻咽癌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且多态性改变可影响LTF基因的表达水平. 我们发现乳铁蛋白能与EB病毒在人B细胞表面的受体CD21结合,阻断EB病毒入侵宿主B细胞,并抑制EB病毒由B细胞向鼻咽上皮细胞的传递,在鼻咽上皮的癌变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我们还发现LTF能通过MAPK和AKT等通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这些结果表明乳汁中的天然成份乳铁蛋白在鼻咽癌等EB病毒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