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物安全威胁,科技部进行了一系列项目部署,不断加强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本文重点总结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安全科技工作在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甄别与防控、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特种资源库建设、基因合成与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展望了前沿生物技术发展与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新型生物安全风险与防控机遇,并对我国生物安全科技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技的蓬勃发展与全球化步伐的持续加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福祉。然而,生物技术的两用特征和传染病严峻的流行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隐患,引发了世界性的生物安全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生物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典型两用生物技术的潜在威胁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生物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同时结合研究发达国家在战略、政策与技术方面应对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从战略布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为我国在两用生物技术的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董媛媛 《生物多样性》2021,29(11):1530-36
由于生物安全内涵外延和基本要素的模糊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多元性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生物安全评价体系, 研判生物安全现状, 本文首先运用规范分析法剖析《生物安全法》中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及不足, 从国家安全角度认为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的威胁, 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能力和状态。明晰了生物安全的外延, 即只有对国家安全利益、民众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威胁的生物风险, 才是生物安全所规制的对象。其次, 生物安全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生物安全和社会经济生物安全。自然生物安全主要指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包括生物个体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安全。社会经济生物安全的关注点在国家安全利益, 即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利益, 包括生物技术安全、生物实验室安全。第三, 以生物安全基本要素为管理对象的尺度, 将国家安全利益、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评价主体, 以生物法治为理念, 运用模型构建法, 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接触‒影响‒行动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 DPSEEA)构建了一套具有生物法治特色的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水平、生物安全所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生物安全各部门机构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符合规定标准的生物实验室数量和百分比、生物安全人才数量及密度、对生物产业和基本卫生部门的官方援助及其他途径投资总额、疫苗覆盖的目标人群比例、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率8项评价指标在内共32项生物安全评价指标。最后, 基于实地调研及数据统计分析, 以2019年和2020年深圳生物安全工作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深圳生物安全工作在农业生物安全、动植物防疫、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成果显著; 但仍在法律法规体系、生物安全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生物安全普及率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并注重法律协调衔接、“一个健康”实现多元协同生物治理、加强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重大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误用和谬用、生物武器等生物安全威胁不断显现,生物安全已跃升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生物安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国内外生物安全形势、生物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学学科设立的影响,凸显了我国在生物安全这一交叉领域的人才储备的短板和不足。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更加显现出生物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建立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完善生物安全领域人才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合成生物学技术和产品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难以预知的生态风险, 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2014年10月在韩国平昌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二次缔约方大会上, 合成生物学首次被作为正式议题进行讨论。本文梳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合成生物学从提出到成为“新的与正在出现的议题”的过程, 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在该议题上对缔约国的最新要求, 以及我国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和风险评估现状。当前我国合成生物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大,但距离成熟的商业化仍有相当距离。我国对相关技术风险评估能力欠缺,且尚未明确负责其生物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本文提出了以严控风险、适度鼓励研究开发和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的谈判对策, 以及明确合成生物学安全风险管理的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技术开发以推动风险评估、构建国家合成生物学数据库和建立专业风险评估团队等履约建议。  相似文献   

6.
合成生物学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已迅速发展为生命科学最具发展潜力的分支学科之一,但它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结合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本文综述了基因回路(DNA-based biocircuits)、最小基因组(minimal genome)、原型细胞(protocells)、化学合成生物学(chemical synthetic biology)等涉及的风险评价、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工程(biosafety 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对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影响以及当前热点议题,如生物朋(黑)客(biopunk(or biohackery))、家置生物学(garage biology)、DIY生物学(do-it-yourselfbiology)、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等方面的新进展。分析讨论了世界各国合成生物学以自律监管或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原则和基于5个不同政策干预点的5P管理策略的合理性与潜在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合成生物学当前研究进展以及现有的安全管理规范,提出了建立以安全评价为核心的法规体系、生物学生物安全规范以及加强研发单位内部管理和生物安全科普宣传等我国合成生物学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孟楠  王嘉琪  魏强 《病毒学报》2018,34(3):399-401
2017年我国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完成指定工作,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运行与管理,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已成为坚持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一项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保藏机构运行管理应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合理利用和安全管理两方面相结合,在确保国家生物安全的前提下,统一病原微生物保藏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体系,提升保藏机构能力和水平,不断适应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以及传染性疾病防控、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生物产业技术》2011,(4):90-90
工业生物技术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是我国实行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以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将催生全球工业生物技术的新革命。据世界经合组织预计,到2030年,大约将有35%的化学品将来自工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必将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和一些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指导原则、安全性评价体系、技术标准及安全法规等 ,同时各国之间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知识讲座和国际交流 ,为生物技术领域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相互借鉴的经验。作为中意双边政府间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科技部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农业研究所、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处联合于 2 0 0 1年 9月 9— 14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中意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及讲座”。大会将邀请生物安全研究及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安全管理机制,特别是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和运行方式,分别就国际组织、美洲、欧洲和亚洲国家以及中国的有关制定、颁布和实施生物安全管理的作法和机构进行讨论,重点介绍了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办法、法则及其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未来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effective national biosafety system is important for several key reasons: to ensure safe access to products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to build public confidence, to encourage the growth of domestic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to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agreements. There is no single best approach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al biosafety system and each country is faced with unique challenges. Slovenia is a small country and a new EU Member State. However, it h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n efficient national biosafety system. The key elements of this system ar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risk assessment, enforc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Current advanc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synthetic bi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s in key technologies promise great impacts, not only on futu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ut also on the economy. In this paper we will adopt the triple helix concept for analyzing the early stages of a new field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namely synthetic biology. Synthetic biology is based on the creation and assembly of parts in order to create new and more complex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ese features of synthetic biology raise questions related to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t also to security and public perception issues that go beyond the classical biotechnology discussions. These issues concern all involved actors in the synthetic biology field and affect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industry and polic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cently finished EU FP-6 funded project TESSY (http://www.tessy-europe.d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se issues. Additionally, it illustrates the setting of clear framework conditions for synthetic bi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common goal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which will be needed for efficient science–industry–policy interaction. It was shown that it will be crucial to develop approaches that consider the needs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and comply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As synthetic biology is a global activity, the involvement of national decision-makers in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will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典型两用性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显著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论文数据,基于期刊学科类别分析了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叉现状和时序演化,并采用富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学科交叉倾向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生物安全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动植物科学、环境和生态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是其交叉融合最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国家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融情况有所差异,欧美主要国家的学科交叉情况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之处。以期为生物安全特定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探索,并为强化我国生物安全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和探索新的科研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涉及基因操作的前沿生物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并带动着生物产业迅猛发展。但对生命体的基因操作将带来生物安全和生命伦理的潜在风险,需要对相关研发活动进行监管。本文概括了涉及基因操作的前沿生物技术,综述了相关技术在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分析了各行业领域存在的生物安全及生命伦理风险,梳理了我国发布的有关风险防控的法律法规,并对下一步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Biotechnological and life science innovations do not only lead to immense progress in diverse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research and thereby dr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lso fundamentally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aken this seriously, the ethical and societal assessment of emerging biotechnologies as for example synthetic biology is challenged not only to constrain on questions of biosafety and biosecurity but also to face the societal questions within the different fields as an interface problem of science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map this vague and stirring field,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bio-objects to explore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science and society serious as well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etect possible junctions of societal discontent and unease before their appearance.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谦  董志峰 《生命科学》2001,13(4):186-188,150
随着现代化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农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它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需要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管理机构体系,支持鼓励科学研究,重视科学宣传普及,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等方面,大力加强我国的生物安全工作,达到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口增多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高效吸收、传递与转化,光能高效利用和碳同化等三大模块综述了近期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对光合作用改造的最新进展。最后我们对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合成生物学原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能将为增加粮食产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关键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