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依据200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 ,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属,优势种有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大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其中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假长缝拟对虾和哈氏仿对虾是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脊单肢虾(Sicyonia crist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全刺拟长额虾(Parapandalus spinipes)和齿额红虾(Plesionika dentirostris)。东海中南部外海大部分虾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群落,虾类丰度空间分布呈现120m等深线以西的站位高,120m等深线以东站位低的特征,但是秋季和冬季的生物丰度普遍减小,冬季整个海域的虾类丰度基本达到全年的最低值。不同季节中,秋季种类最多(22种),其次是冬季(20种),春、夏季较少(分别为17种、18种);Margalef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整个海区四个季节的均匀性指数 较为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东海中南部外海120m等深线以西站位多样性指数高于120m等深线以东的站位;运用聚类和非线性多维标序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可分为两个群聚类型,即深海域群聚和外缘群聚。  相似文献   

2.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椒江口海域春秋两季共出现虾类16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春季14种,秋季12种;春季优势种有中国毛虾、鲜明鼓虾、哈氏仿对虾、细螯虾、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6种,秋季优势种依次为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周氏新对虾3种.椒江口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其次为广温低盐生态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大陈岛西侧海域,整个调查海域的均匀性指数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椒江口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椒江口虾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分异显著,水深是导致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海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对东海26°00′- 33°00′N,127°00′E以西海域拖虾调查资料,共测定哈氏仿对虾样品9468尾,对哈氏仿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哈氏仿对虾的平均渔获率为458.7/g•h,其中31°00′- 33°00′N海域最高,达到990.9/g•h,高峰期出现在秋季。主要分布在20-60m水深海域,适温范围10-24℃,适盐范围30-34,为广温广盐性虾类。周年雌虾明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62。雌虾个体也大于雄虾,雌虾周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71.6mm,5.0g;雄虾为57.9mm,2.3g,最大值出现在5-7月,最小值出现在9-10月。繁殖期5-9月,繁殖盛期6-7月。周年出现两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在10-12月,其相对增长率雌虾为9.3%-17.5%,雄虾为7.9%-13.9%,第二次在翌年4-7月,雌、雄虾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3%-13.8%和6.2%。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捕捞群体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最小值出现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712-721
根据2011年春季(4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共发现虾类22种, 隶属于1目9科16属; 虾类生物量与尾数密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均分别出现在5月与6月; 细巧仿对虾、葛氏长臂虾与周氏新对虾为各月的共同优势种; 5月与6月的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 多样性指数(H)和水深、底盐与生物量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春季虾类群落以广温广盐种为主、结构简单, 其多样性(H)随水深、底盐与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各月共同优势种对生物量与尾数密度的贡献率均超过四成。    相似文献   

5.
东海浮游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高倩  陈华  陈佳杰  蔡萌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82-1787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综合调查资料,以及2002-2003年长江口外海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资料,对浮游枝角类、涟虫类丰度和同步的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各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析其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确定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是亚热带近海种,具有广温广盐的生态特征;诺氏三角溞(Evadne nordmanni)、萨氏异涟虫(Heterocumasarst)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是亚热带外海种,其中诺氏三角溞具有暖温种的特征,后两种涟虫(Bodotria ovalis)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卵圆涟虫仅仅在长江口近海出现,是亚热带近海种。东海浮游枝角类大多数物种最适盐度偏低,尤其是鸟喙尖头溞和肥胖三角溞,它们的高丰度分布区是沿岸水团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东海浮游糠虾种类特征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兆礼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711-1714
依据1997~2000年对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 探讨了东海浮游糠虾类种类特征、多样性以及种类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鉴定浮游糠虾类18种,秋季最多,有14种,夏季9种,春季7种,冬季仅4种;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等11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东方原糠虾(Hypererythrops spinifera)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糠虾类物种的季节更替十分明显,特别是从秋季到冬季;盐度是影响东海糠虾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夏季,糠虾类分布主要受沿岸河流和长江径流的影响,物种数与盐度呈负相关,秋季物种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与底层盐度呈正相关.东海糠虾种类组成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长江径流势力消长有关.东海各海区糠虾类多样性指数(H′)值大多数较低,与其主要优势种的聚集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虾类优势种及其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有虾类优势种12种,隶属于5科,9属;优势种空间、时间和时空等生态位宽度范围分别为0.98~6.16、0.16~1.34和0.45~7.64;中华管鞭虾利用生境资源的能力最强,鲜明鼓虾最弱;日本鼓虾与鲜明鼓虾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表明两者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作为中上层浮游性种类的中国毛虾和河口洄游性的周氏新对虾,两者分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与其他种类产生生态位分化;影响该海区优势种虾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体中的有机物、叶绿素a和悬浮物,这与虾类的摄食习性有关;温度对群落的影响较小,因为广温广盐种在优势种组成中占优势;中国毛虾和鲜明鼓虾作为广温低盐生态类群,受盐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东海浮游翼足类(Pteropods)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徐兆礼 《生物多样性》2005,13(2):168-173
根据 1997-2000年东海 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四季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翼足类种类组成、种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共出现翼足类 21种,其中尖笔帽螺 (Creseisacicula)、马蹄螔螺 (Limacinatrochiformis)、强卷螺 (Agadinasyimpsoni)、蝴蝶螺(Desmopteruspapilio)、锥笔帽螺(C. virgulavar. comica)、棒笔帽螺(C. clava)、玻杯螺(Hyalocylizstriata)、长吻龟螺(Cavolinialongirostris)、芽笔帽螺 (Creseisvirgula)和拟海若螺 (Paraclionelongicaudata)等 10种为常见种,胖螔螺(Limacinainflata)和皮鳃螺(Pneumodermaatlanticum)等两种为次常见种,其余 9种是稀有种。在春季转至夏季、冬季转至春季时,种类组成出现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冬春季种类分布仅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夏秋季则受温度和10m层或底层盐度变化的共同影响。在冬春季,东海近海由于暖流势力较弱,水温较低,翼足类种数较少,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南部大于北部,外海大于近海;从夏季到秋季随着台湾暖流势力的加强,海流将较多的种类带到东海北部和近海,尽管近海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值仍呈南高北低的特征,但南部和北部,近海和外海的差距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2—2003年长江口近海(122°00′—123°30′ E,29°00′—32°00′ N)四季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多样性、数量波动过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近海共有浮游糠虾14种,秋季10种,春、秋季8种,冬季2种.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其中从秋季到冬季更替率最高(90.9%),春、夏和秋季多样性指数(H′)值均大于2,冬季为1- 夏季丰度均值最高[234.70 ind·(100 m3)-1],秋季为103.34 ind·(100 m3)-1,春季80.36 ind·(100 m3)-1,冬季最低12.40 ind·(100 m3)-1,丰度变化与温度一致.因温、盐适应范围最广,漂浮囊糠虾是春、秋、冬3季的优势种;短额刺糠虾是夏、秋两季的优势种;长额刺糠虾是冬季的优势种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均较大.夏季短额刺糠虾的聚集强度最高.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对长江口渔场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洋山深水港工程对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3—2007年5月和8月在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N—30°50′N、121°53′E—122°17′E)2个季节12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研究了洋山岛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多样性以及工程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7年5月种类数变化不明显,8月种类数高峰期出现在2003年,随后逐年下降,糠虾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毛颚动物变化不大,2003年受暖流影响,出现多种外海种和热带种;2003—2007年春季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不明显,夏季逐年降低,丰富度(d)下降,均匀度(J′)下降;夏季不同年间的变化主要是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多的外海种所致,可能与外海暖水势力变化有关;洋山工程对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变化影响不显著,洋山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外海暖流影响较明显,与洋山工程的开展及进程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对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 N,121°00′-126°00′ E)海域蟹类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蟹类49种,隶属于12科30属;春、秋季,调查海域蟹类种数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夏季各站位的蟹类种数分布较均匀,冬季该海域南北地区蟹类种数的差异较小,但调查海域外侧站位的种数较多;调查海域蟹类的优势种为13种,主要包括:双斑蟳、卷折馒头蟹、武士蟳、细点圆趾蟹、长手隆背蟹、光掌蟳和银光梭子蟹等;调查海域夏季的蟹类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他3个季节的差别不大;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资源量为5197.62 g·h-1,夏季(8830.79 g·h-1)﹥春季(4877.50 g·h-1)﹥秋季(4268.30 g·h-1)﹥冬季(2813.87 g·h-1).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万宁青皮林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样方调查,对海南万宁青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青皮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37种,隶属于62科110属,其中热带性分布种达95.5%,群落属于热带雨林植被类型中的海岸单优青皮群落。(2)群落的优势种为青皮,外貌常绿,生活型以小高位芽为主(占35.04%),青皮种群表现为增长趋势。(3)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34.30,Shannon-Wienner指数为2.31,Simpson指数为0.99,均匀度Pielou指数为1.08。(4)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Simpson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乔木层,Shannon-Wienner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乔木层,表明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分布最不均匀,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13.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53个20 m×20 m样方调查资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的植物种类组成成分简单,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共有12科26属28种,以藜科、菊科为主,分别占21.43%和14.29%.种类优势现象明显,重要值>10的物种主要有胡杨、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苦豆子等;(2)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027 3~0.567 7,Simpson多样性指数(Ds)介于0.677 8~0.999 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0.098 2~0.367 3,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078~0.383之间,表明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3)样方统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纬向变化没有经向变化趋势明显,Ds和H′的纬向变化在42.02°N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值区,经向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J′纬向变化与Ds和H′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经向变化趋势不明显,呈连续波动的复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冬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术津  孙军  戴民汉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2,32(10):3266-3278
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在东海海域(24°00’—32°00’N,120°00’—128°00’E)68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集进行了研究。经284个浮游植物采水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71种(含13个未定种)。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蓝藻和金藻,物种以沿岸广温型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安哥拉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a=并基海链藻Thalassiosira decipen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调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4.137×103个/L;硅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3.023×103个/L;其次为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1.378×103个/L,平均值为1.177×103个/L。调查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硅藻刻画,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北部即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甲藻在调查区南部和东南部丰度较高。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0m层。从断面分布上看,细胞丰度在调查区近岸和远岸较高、中部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春季和夏季调查了康定市大渡河和立曲河水系鱼类多样性及分布,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评估康定市鱼类多样性状况及主要威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康定市域内共分布鱼类45种(亚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8种为外来种,37种为自然分布的土著鱼类。组成上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条鳅科Nemacheilidae为主,占土著鱼类总物种数的78.37%。珍稀濒危鱼类共14种,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中国特有种25种。为加强康定市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建议加强流域层面的鱼类本底调查,建立重点物种栖息地保护区域,加强保护宣传,规范放生等。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主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的2个航次专业调查资料, 分析了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在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以真鲨目和鲼目的种类数占优势, 硬骨鱼类以鲈形目和鲀形目的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 西沙群岛有5种, 分别为迈氏条尾魟(Taeniura meyeni)、长吻裸颊鲷(Lethrinus miniatus)、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黄斑胡椒鲷(P. flavomaculatus)和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 中沙群岛有6种, 分别为黄斑胡椒鲷、迈氏条尾魟、圆燕鱼(Platax orbicularis)、密斑刺鲀(Dioson hystrix)、红裸颊鲷(Lethrinus rubrioperculatus)和胡椒鲷; 南沙群岛有3种, 分别为黑梢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灰三齿鲨(Triaenodon obesus)和星点鲹(Caranx stellatus)。针对南海珊瑚礁水域鱼类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 本文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该水域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组成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各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无论与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还是与南沙西南陆架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 而属于相同生境类型水域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 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 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 隶属于11科19属, 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 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夏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 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 和585.60 kg/km2, 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 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 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 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 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