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快速崛起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本学科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历史生物地理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重建生物区系历史。分替理论的复兴动摇了散布理论的上百年统治。最近10年主要是分替理论推动了历史生物地理学,出现了多个途径——种系发生物地理学、分支分替生物地理学、特有性的俭吝分析和泛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了改进和严格的实验检验;庇所学说产生了新的模型。最后就我国如何发展生物地理学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物地理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0年来,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极为迅速。由于遗传学和生态学的介入,生物区系的研究由描述走向解释、分析。历史生物地理学中离散观点的兴起,不仅能对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作出客观的解释,也可对地球的演化提出生物学家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生物地理学的新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生物地理学在原理和方法上均有较大的发展。这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历史生物地理方面“替代学派”向传统的“扩散学派”的挑战以及生态生物地理方面”岛屿生物地理均衡论”的创立有密切关系。笔者就传统与新兴之间易于引发争论的若干问题,联系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Nelso.  G  宋大祥 《动物学杂志》1990,25(5):50-53
一、引言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探险家冯·洪堡(Von Humboldt, A, 1769—1859)是最早使用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一词的学者之一。他根据环境的温度、海拔和纬度等物理因子解释动、植物的分布。生物地理学以前只是描述和解释自然界和生物界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学和生物学之间占据一个不明确的领域。对生物地理学感兴趣的主要是生物学家,生物学家有时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动植物为什么生活在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6.
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领  宋延龄 《动物学杂志》2005,40(4):111-120
生物地理学是一门占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近几十年来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并对生物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各种理论的基本论点及理论假说进行了重点讨论。此外,作者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根瘤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瘤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能与特定的宿主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态氮。研究根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还对根瘤菌接种剂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根瘤菌多样性研究数据的积累,根瘤菌生物地理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根瘤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现状,并对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Nelso.  G  宋大祥 《动物学杂志》1990,25(6):40-49,64
三、生物地理学的数种研究方法 分支图解(cladogram) 要分析生物地理学的模式必需先确定:有哪几类生物,以及这几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可以用一个分支图解(图4)来表示。假设有  相似文献   

9.
沙蜥属Phrynocephalus作为鬣蜥科Agamidae中的古北界类群,分布区复杂的地质、地理历史对该属物种形成、分化及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沙蜥属的生物地理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基于沙蜥属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替代学派生物地理学几种研究方法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生物地理学就其基本原理、概念和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以过程为导向的传播学派和以式样为导向的替代学派。本文简要介绍替代学派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对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的几种替代学派生物地理学方法:泛生物地理学、更新世森林避难所理论、分支生物地理学以及特有性的简约性分析法的原理、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对生物地理学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近期海峡两岸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目标应当集中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对海峡两岸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海峡两岸现代动植物区系的渊源、台湾最后与大陆保持陆地连接的时间与范围、东亚岛弧对台湾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海峡两岸生物的物种分化与生态适应性五个方面。同时认为海峡两岸现代生物分布格局关系的一种历史生物地理学解释,应当是一个在末次冰期期间存在于长江以南的大区系片断化后对海峡两岸各自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锦鸡儿属分析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分布区划分成13个。在分支系统学基础上,进行了分布区的万分分析。以种类和系为分布特征,进行分布区的聚类分析和最小生成树分析。分布区分支图、表征图和最小生成树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分布区的关系。锦鸡儿属的分布区被分成东亚和古地中海两大部分。其中分别来自这两部分的前苏联远东-我国东北与阿尔泰-萨彦岭分布区有密切关系。基于分布区分支图,属的分布区分别由这两个部分分布区衍生,同  相似文献   

13.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物种演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扩散和隔离是解释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理论。古地质、古气候和宿主植物是外生菌根真菌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因子。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与生物地理学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可以用来研究一些复杂的真菌生物地理学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现状,如真菌物种界定、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起源和演化规律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等,并初步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贺纪正  葛源 《生态学报》2008,28(11):5571-5582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包括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的一门交叉学科。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宏生物地理学。鉴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而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对当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如微生物物种的定义、微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测度、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争论等,进行了系统评述;以微生物种-面积关系和距离-衰减关系为例对当前最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初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问题;在传统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可用于验证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机制维持的简单研究框架。这些对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倪健  夏洁  程琦 《生态学报》2022,42(14):6001-6015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植被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展望了其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作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植被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早期起步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1920年代—1949)的植物地理学和植被地理学的零星工作;初期成长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80)的传统植被地理学研究;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后至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80—2000),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研究背景下的植被地理学研究;近期转型与拓展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及信息时代(2000—至今),面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植被综合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订正、中国植被图与植被志编纂、古植被地理学、植被地理模拟预测与情景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植被地理学等6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精细与纵深研究:加强更多精细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编纂新一代中国植被图与中国植被志;深入开展人类干扰的植被地理学研究;以植物性状研究为契机,拓展宏观功能植...  相似文献   

16.
17.
分子系统地理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子系统地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线粒体DNA的认识而开始酝酿发展的,本文回顾了该学科自诞生以来的发展简史,阐述了其研究内容,着重从3个方面介绍了该领域在其它相关学科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点应解决的3个问题:1)将细胞器基因与遗传信息更为丰富的核基因相结合;2)合生理论在非平衡种群中的发展应用;3)提高对分化时间估计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Albian-Campanian的钙质超微化石为例,介绍了一种描述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运用计算机绘制化石种的分布图(包括平面图和立体图两种),并运用这一方法对该时间段的近200个种进行了具体研究,归纳出六种分布类型,即:广布型,南半球分布型,北半球分布型,赤道海域缺失型,赤道海域分布型,迁移型。并且对每个种在这一时间段中的分布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最小生成树MST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概述了最小生成树和泛生物地理学中的轨迹分析的概念。采纳Page关于轨迹等同于最小生成树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最小生成树四个方面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1作为分类群或分布区一种相似性关系的直观表达;2作为有别于系统聚类的一种数值分类途径;3其网络结构有效地表在字有机体的种系发生关系;4轨迹等同于最小生成,因而是定量生物地理学研究有的效手段。作为一个应用,试构建我国10个主要山体间种子植物区  相似文献   

20.
MacArthur-Wilson的平衡理论是生态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尽管进化的重要性早已认识到,但进化因素一直没有很好地整合到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中.本文通过在经典MacArthur-Wilson模型中整合成种及其他相关因素提出了一个更通用的综合模型.模型证实成种对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和特有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成种对局域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可超过迁入的作用,这些条件与平均每物种成种率、绝灭率以及岛屿特征有关,但与迁入率无关.当其他参数固定时,模型预测,大岛具较大但不是最大的特有种比例.基于这一模型,可以预测海洋岛上物种丰富度和特有种的变化,预测结论与实际观察的一致.本文提出的模型为重新评估成种的作用和岛屿物种多样性数据,尤其是对那些偏离MacArthur-Wilson模型的数据进行重新分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