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獐活动规律的影响。松江浦南林地3只野放獐的活动强度平均为144.88 m/h,昼间活动强度略低于夜间,从夏季到次年春季活动强度依次降低,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獐在松江浦南林地每日清晨(5:00~8:00时)和黄昏后(18:00~21:00时)出现活动高峰,午后(13:00~15:00时)存在小活动高峰,只有秋季存在凌晨活动小高峰,夏季和秋季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明显。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3只野放獐活动强度平均为69.90 m/h,昼间活动强度略高于夜间,冬季活动强度显著高于春季。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接近正午时段(9:00~11:00时),尤其是冬季的雄性。人工投食、游客干扰等人为活动已经对野放獐的活动规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习主体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文章对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策略,为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防治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因家白蚁生活极为隐蔽,因此以常用方法研究其活动规律,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彻底防治家白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试验的目的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测蚁巢,并对家白蚁的一些活动规律进行研究,为彻底消灭家白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5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在浙江省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对人工繁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体温调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包括巡游、头出水、头背出水、贴地闭嘴趴伏、张嘴趴伏和抬头闭嘴趴伏6种行为。扬子鳄在水中活动更多,占62.1%,头出水是最主要的行为状态,占52.3%,而张嘴的频次最少,占1.8%。扬子鳄表现出有规律的水陆活动,6:00~8:00和18:00~20:00时分别是一天中扬子鳄大量入水和上岸的时段。水温和气温的差异是影响扬子鳄水陆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扬子鳄的水陆活动规律,发现扬子鳄主动选择不超过(31±1)℃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5.
勺鸡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0年作者在安徽大别山北坡对勺鸡安徽亚种进行了系统观察,本文就其栖息地,垂直分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数量等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6.
在"遗传规律"一节的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的iPad技术,设计多个具有探究性的学生活动,构建遗传相关基本概念,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实证、分析、概括、提炼等高阶思维活动,最终构建遗传规律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白马鸡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4月-1994年7月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直接跟踪观察白马鸡的四季垂直迁移活动2栖息地类型,日活动规律的结果,并对白鸡与其它雉类的同群活动,繁殖期的结构群现象进行了描术客分析。  相似文献   

8.
1999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扰生境中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生境中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和摄食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5.41%和31.67%;其次是游走、拥坐和嬉戏,分别为14.44%、9.61%和8.54%;仅将很少时间用于理毛行为,为0.33%。与未干扰生境相比,干扰生境下黑叶猴全年中除用于休息的时间下降外,用于其余活动类型的时间均有所提高。研究还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性。休息和摄食行为在各季节日活动规律中都存在显著高峰期,但高峰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游走、嬉戏和拥坐行为在各季节的日活动规律所占比例均较低。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徐克明  李建立 《动物学研究》1991,12(3):284-284,292,298
各种化学元素特别是金属元素在生命现象中的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微量元素与蛇类生命活动的关系研究者甚少。为了进一步弄清蛇岛蝮蛇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我们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就有关蛇岛蝮蛇体内微量元素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99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扰生境中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生境中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和摄食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5.41%和31.67%;其次是游走、拥坐和嬉戏,分别为14.44%、9.61%和8.54%;仅将很少时间用于理毛行为,为0.33%。与未干扰生境相比,干扰生境下黑叶猴全年中除用于休息的时间下降外,用于其余活动类型的时间均有所提高。研究还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性。休息和摄食行为在各季节日活动规律中都存在显著高峰期,但高峰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游走、嬉戏和拥坐行为在各季节的日活动规律所占比例均较低。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观察玉米杂种后代粒色的分离现象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实验。这个实验完成得好,有以下几个意义:()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动手能力;(2)师生共同完成各项活动,使学生了解玉米杂交过程,初步掌握玉米杂交的基本技能;(3)玉米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受分离规律支配,通过对玉米杂种后代粒色分离现象的观察,验证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加深理解分离规律的实质。这个实验面临的问题是:()实验隔离区的设置;()实验的周期长,要有始有终,否则前功尽弃;(3)对实验隔离区的玉米要经常进行观察记载、管理。在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年来有关的理论及实验资料,对染色体在遗传发育中的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染色体阶段活动假说。认为染色体不是与性状一一对应的基因的载体,染色体上遗传单位的活动与性状分化不是一回事。在个体发育中染色体是以不同组份(或单位),循序进行着不同质的阶段活动,从而控制着性状分化的程序。并根据这个假说对遗传、发育、癌等提出了新的解释,以说明它对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活动产生了动态的、非线性的响应规律,并体现出水热要素与植被活动多过程的交互作用和复杂影响机制,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总结了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动对植被活动影响研究进展,一定幅度的增温与增雨有利于植被活动增强,但许多研究认为升温超过3℃,或者降水变化50%,将会对植被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其中的关键响应阈值与脆弱性机制仍不明晰;整合分析了气候多要素对植被活动的耦合效应,水、热、光等气候要素相互叠加共同影响植被活动过程,尤其是暖湿的气候组合对植被活动更为有利。综述了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植被带分布产生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活动对温度较为敏感,森林界线发生北移,而内蒙古西部地区则受到水分影响,草原有所退化。提出了今后应遵循"过程和格局耦合"思路,集成应用实验、统计和模型等多种方法,增强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掌握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了解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解决问题乃至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蚊虫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其夜间活动规律的研究,对蚊虫生态习性可以作进一步了解。同时,研究蚊虫夜间活动,对蚊虫的防制,以及对蚊虫传播疾病的预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蚊虫夜间活动规律,早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以往及近年来国内对中华按蚊(Anopheles hyrcanus sinensis Wiedemann,1828)、微小按蚊(A.minimusTheobald,1901)及其他按蚊夜间活动的规律,作过较多的研究(Hu,1935,1939;Chow,1949;Omori,1942;王振相、张军,1957;王世闻等,1957;陆宝麟等,1958;盛伯梁等,  相似文献   

16.
鸟雕冬季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ll—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11—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斑尾榛鸡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1985年在甘肃祁连山东段西营河林区对斑尾榛鸡指名亚种Tetrastes s.sewerzowi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系统观察。本文报道斑尾榛鸡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天敌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乍看起来,人类的复杂而多样性的心理活动与低等动物的原始反射性反应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可是,这些反射性反应正好就是由於长期进化过程的结果而发展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一切复杂形式的基础,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 高级神经活动的比较生理学研究,对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者在对不同历史发展水平的动物进行工作时,才有可能逐步地追踪神经活动的复杂化过程。谢切诺夫当年就已指出过这一问题之探讨的重要性。可是,很久以後,等到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们创立了关於高级神经活动的唯物论学说,才为这一问题的实验研究展开了广濶的前瞻。大家知道,巴甫洛夫的主要工作是用狗来进行的。他用它们来发现并研究了许多作为大脑半球皮质机能之基础的生理学规律。可是,远在1923年内,伟大的生理学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所发现的规律是否对其他各种动物也都合用呢?例如,鱼、龟、昆虫  相似文献   

20.
四川几种攀蜥的行为和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7~ 2 0 0 3年通过野外采集或室内饲养 ,对四川西部的几种攀蜥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变色现象、摄食和繁殖等进行了观察。发现汶川攀蜥卵在孵化过程中有逐渐长大、增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