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5月,在云南南部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江城县西南部的整董镇附近发现棕臀噪鹛(Garru-laxgularis),调查表明该种在江城南部沿中国—老挝边界一带分布;此发现为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正式纪录,期待今后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对该种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疆石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位于新疆昌吉州境内的南山马鹿(Cervus elaphus)保护区发现的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石竹属(Dianthus)植物一新种—南山石竹(Dianthus nanshanicus C.Y.Yang &; L.X.Dong),并描绘了形态图。该新种与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相近,区别在于: 本新种花冠白色,喉部无丝毛状鳞片,茎单生,瓣片深裂为细条状。雄蕊伸出至花瓣的1/2。花粉圆球形, 外壁具穴状和刺状纹饰。种皮细胞较小近光滑。报道了该种的采集过程、生境以及该种在新疆南天山居群的大小和保护状况,并简单介绍了Dianthus在世界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彭晓莉  吴旺泽 《植物研究》2011,31(4):436-442
由于青藏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第四纪冰期反复的退缩和扩展对目前该地区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及居群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nsis)3个变种丽江云杉变种(var. likiangensis)、川西云杉变种(var. rubescens)和林芝云杉变种(var. linzhiensis)共11个种群228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果表明,该种具有较高的总体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达85.42%;然而在群体水平上却保持了相对低的多态性,种群间差异不显著,种群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62.31%,Nei’s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50,Shannon’s多样性指数(Hpop)从0.267到0.421 1。Nei’s基因多样性(GST=0.256)和AMOVE分析(Phist=0.236)表明,群体间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有限(Nm=1.453 2),远远低于已报道的其它松科植物。UPGMA聚类分析表明3个形态上分离的变种没有单个聚成一枝,形成单系群。本研究认为,在第四纪冰期丽江云杉这一种在南部可能存在至少3个不同的避难所,北边和西边的居群应该是南方避难所里的居群经过不同的回迁路线而产生的,有可能是由于种内亚种间的反复杂交造成了目前的种群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4.
凤丫蕨属(Coniogramme Fée)种间界限模糊,存在过渡类型,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比较困难的类群之一。黑轴凤丫蕨(C.robusta(H.Christ) H.Christ)是凤丫蕨属植物中比较特殊的种类之一。本文在标本考证、野外考察和微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种的分类进行了订正。将假黑轴凤丫蕨(C.pseudorobusta Ching et Shing)和新黑轴凤丫蕨(C.neorobusta Ching et Shing)归并到黑轴凤丫蕨。同时对该种下的两个变种黄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splendens Ching et Shing)和棕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rependula Ching et Shing)重新定义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拟纤枝真藓(Bryum petelotii Thér.et Henr.)在贵州、云南的分布;描述了本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并讨论了本种与相近种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和纤枝短月藓[Brachymenium exile(Doz.et Molk.) Bosch et Lac.]的关系;基于文献和相关标本的研究,阐述并讨论了Ochi H.和B.C.Tan等关于该种分类地位的观点,并赞同将拟纤枝真藓置于真藓属(Bryum Hedw.)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次发现金苹果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嵩明白邑黑龙潭。金苹果螺起源于中南美洲,在亚洲,它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传播而逐渐扩散到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巴布几内亚、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南部。金苹果螺已成为水稻产区的最大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为防止金苹果螺在云南扩散,目前已经实施了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开展了公众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0日,在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金伦洞捕到2只雄性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Megadermatidae, Chiroptera),分析其中的胃容物,发现有蝙蝠的残遗物,包括牙齿、后足、骨骼、毛发(棕黄色);未发现昆虫残遗物。通过对残遗物中牙齿(上颌齿式:2.1.3.3)的鉴定,与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的齿式一致,因此确定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了鼠耳蝠属的蝙蝠。  相似文献   

8.
云南巨蜥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习性和现状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蜥是世界上现存的一类最大的蜥蜴,隶爬行纲巨蜥科Varanidae,仅1科1属(Varanus)约36种,分布于澳洲、亚洲南部和非洲。中国历来记载仅有一种——V.salvator。然而,调查表明在云南边境地区实际分布着3种巨蜥,除V.salvator外,尚有V.irrawadicusV.vietnamensis。本文讨论了这3种巨蜥的有效性,简要地报道了它们的生境、习性和生存现状,并就保护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Leptodactylus labrosus属于陆地坐-等型的捕食者,其食物包括地表的、掘地的及飞行昆虫,其中蚂蚁数量最多。曾有报道Bothrops asper是其天敌。L. labrosus主要栖息于落叶及半落叶林潮湿的环境中,偶尔也栖息于常绿林中。L. labrosus分布于厄瓜多尔西海岸的北部、中部、南部; 秘鲁西海岸的北部、 中部,分布地海拔可达600 m; 及位于南厄瓜多尔和北秘鲁海拔高达1 300 m的干燥的安第斯山谷。其分布地区包括了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的潮湿的、季节性干燥的森林。在安第斯山脉斜坡的潮湿地带,L. labrosus与其他3种细趾蟾科的分布区重叠,但表现为生境分离。其分布特征与其他几种活动区域受限的两栖动物相似。Tumbesian地区应被认为是地方特有两栖动物的分布区。Choco和Tumbesian的中间区域是L. labrosus与其他细趾蟾科的生境分布重叠区,其生态及气候特征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动物区系,包括几种地方特有物种。因此该地区应被划为西厄瓜多尔地方种区域。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产于中国贵州梵净山景天属一新种——梵净山景天(Sedum fanjingshanensis C.D.Yang et X.Y.Wang)。新种与单花景天(S.correpta Fröderström)相似,但雄蕊10枚,排列成2轮而不同。该种与小山飘风(S.filipes Hemsley)亦相似,但花单生于枝顶而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Theropithoan)、 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 sylvanas)。 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 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 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 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 非洲狒狒类(Papio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 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 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1) 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 2) 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 3) 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 4) 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 因此, 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湖南冬青一新种,壶果冬青(Ilex urceolatus C.B.Shang,K.S.Tang et D.Q.Du,sp.nov.)该种与细刺冬青(I.hylonoma Hu et Tang)和华中刺冬青(I.centrochinensis S.Y.Hu)有些相似,但其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后两种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新种叶缘波状,两側具10~19对尖锐细刺,果较大,宽9~12 mm,长11~17 mm,呈壶形,不为球形或近球形。该种发现于湖南涟源市金石镇栗坪村,2009年11月8日由杜多青和唐开山采集。模式标本(Holotype 2009118,NF)保存在南京林业大学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赖广辉 《植物研究》2013,33(5):519-522
在野外调查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讨论了国产鉴定为Pleioblastus simonii(Carr.) Nakai这种竹子的名实问题。事实上国产这种竹子与日本产P.simonii(Carr.) Nakai在形态特征和自然分布上有较大的区别。日本产的秆箨宿存不落,秆圆筒形,分枝一侧不扁平,花序为具有穗柄的单次发生的真花序,内稃先端2齿裂,花药绿黄色;而国产的秆箨早落,秆节间分枝一侧2/3扁平,花序为侧生于枝节而无柄的续次发生的假花序,内稃先端钝通常不2裂,花药紫色。据进一步研究表明,国产这种竹子实际上乃是1998年已经命名发表的白纹短穗竹(Brachstachyum albostriatum G.H.Lai),并在此依据其形态特征组合到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 Makino ex Nakai)之中。现知白纹业平竹(Semiarundinaria albostriata(G.H.Lai) G.H.Lai)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一带,以安徽南部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动物资源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强 《生物多样性》1997,5(3):190-196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 宁夏、 青海、 新疆、 西藏和内蒙古西部, 其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6.5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33%。共有陆生脊椎动物1273种,占国内2414种的52.73%。其中:两栖类81种,占国内两栖类的28.52%;爬行类119种,占34.69%;鸟类781种,占62.83%;兽类292种,占53.66%。有259种仅分布在西部地区,占西部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20.35%,我国大型有蹄类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这里有国家保护的陆栖脊椎动物174种,占全国333种的52.25%; 我国特有鸟、兽54种,占国内特有鸟、兽的60.67%。西部地区丰富的动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效益。因环境破坏,乱捕滥猎,近一个世纪以来确知已有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虎(Panthera tigris)和灰冠鸦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4个物种在西部地区消失。朱(Napponia nippon)已成为极危种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也已接近极危种的界限。一些主要经济动物种群数量逐年下降,马麝(Moschus sifanicus)和林麝(M. berezovskii)分别以年均8.97%和8.44%的速率下降(n=12)。马鹿(Cervus elaphus),白唇鹿(C. albirostris),野牦牛(Bos gruniens)、野驴(Asinus spp.)、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岩羊(Psendois nayaur)、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等大中型有蹄类遭大肆捕杀。1963年以后得以休养生息正在恢复的动物资源再次遭到破坏。有的种类,如盘羊(Ovis ammon)、野骆驼(Camelus ferus)种群数量分别以年10.06%和10.89%的速率增加(n=16)。为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本文提出六项持续发展对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建立各省、自治区自然保护基金;保护栖息环境;迁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人工复壮孤隔种群;提倡人工驯养野生经济动物;人为扩大某些珍稀和经济动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世界野生虎(Panthera tigris)传统上被划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已于20世纪灭绝,而剩余种群的生存仍然受到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的威胁。作为唯一栖息着4个现存虎亚种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虎的保护事业中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其野生和圈养虎的分类地位却仍然不确定。最近一项研究(Luo et al,2004)从所有现存野生虎分布地区(包括中国)采集了134份“基准样品”(即原产野外或有确定地域起源的个体生物样品),对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所用的分子标记包括四千碱基对的线粒体DNA、30个核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以及MHCDR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虎的整体遗传多态性较低,但是种群分化程度很高,它们被划分为6个,而不是5个现存亚种:(1)西伯利亚虎(P. t. altaica);(2)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3)孟加拉虎(P. t. tigris);(4)华南虎(P. t. amoyensis);(5)印支虎(P. t. corbetti);(6)新定义的亚种马来虎,暂命名为P. t. Jacksoni。由于所研究样本量有限,目前暂定的华南虎亚种还需进一步确定。现有华南虎圈养种群包括遗传关系相距较远的两支:一支与印支虎(P. t. corbetti)无异;而另一支则与其他种群均相距甚远,可能代表了真正的华南虎(P. t. amoyensis)。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动物园中圈养虎的遗传起源调查亟待进行,以确认该圈养种群整体的遗传独特性或者非独特性。换言之,这将是确认华南虎是否仍然存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产自中国云南缺萼苔科(Gymnomitriaceae)粗疣类钱袋苔(Apomarsupella verrucosa (Nichols.) Vana)和产自尼泊尔(Gymnomitrion papillosum Kitag. &; S. Hatt.)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Gymnomitrion papillosum和粗疣类钱袋苔特征相一致, 将其处理为粗疣类钱袋苔的异名。  相似文献   

17.
性别决定与分化发育是同时涉及生命现象中两种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式的惟一的分化发育过程。对该过程中关键基因DMRT1的转录分析,发现位于鸡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分别同时与4号染色体上的CENP C1基因、5号染色体上CD5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37LRP/p40基因发生跨染色体剪接,由此构成了新的跨染色体剪接本DMRT1-CENP C1DMRT1-CD5RDMRT1-37LRP/p40。对其剪接位点的分析,发现两段染色体序列存在的重叠区可能在这种剪接中起着重要作用。DMRT1基因在转录过程中同时与多个染色体上基因发生多次跨染色体剪接的发现,无疑有助于对在转录水平上的多样性基因调控以及性别决定与分化发育等的认识开辟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吴玉环  高谦 《植物研究》2006,26(5):522-526
对中国光苔属标本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除曾报道的Cyathodium cavernarium Kunze和C.smaragdinum Schiffn.两种以外,又发现了C.tuberosum Kash.、C.aureonitens(Griff.) Mitt.和C.tuberculatum Udar et Singh 3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国现有光苔属植物共5种。  相似文献   

19.
蒙古栎群落交错带(ecotone)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群落学的样地法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群落和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蒙古栎群落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群落、蒙古栎群落和杂灌丛群落及其交错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三个地点的几种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的差异,计算了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Gl)、Simpson 物种多样性指数(D)、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研究发现在通化和大青沟两个地区群落交错带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而在桦甸群落交错带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要比核桃楸群落低,比蒙古栎群落高,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边缘效应。本文也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7月和9月,运用样线法研究了青海省天峻县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的集群行为。该地区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集群类型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混合群及母子群。四种集群类型中,雄性群出现的频次均为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41%和50%);其次为雌性群(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34%和30%);再次为母子群和混合群。比较集群规模发现,除藏原羚母子群显著大于普氏原羚(P=0.015)外,两个种其余集群类型规模差异不显著。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单只出现的频次最高(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21.9%和18.7%);2—8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为62.6%和67.6%;大于9只,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分别仅占15.5%和13.7%。另外,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平均集群规模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14;藏原羚,P=0.008);在雄性群、混合群规模均较产羔前略有增大的情况下,雌性群的规模却显著减小(普氏原羚,P<0.001;藏原羚,P=0.002),成为普氏原羚和藏原羚产羔后集群规模变小的主要原因。布哈河上游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草青期的集群类型、集群规模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