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上海崇明、福建宁德、海南海口等沿海地区9个群体的石磺科贝类进行外部形态特征差异分析和内部结构比较,在初步分类基础上利用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对9个群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菊花螺为外群,结合GenBank上石磺科4个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来探讨我国大陆沿海石磺科属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我国石磺科贝类南方沿海种类多于北方沿海;除报道的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和石磺(O.verruculatum)外,可能还有新记录5种:Onchidium属1种、Platevindex属2种、Peronia属1种和Paraoncidium属1种.分子系统发生树显示,我囝大陆沿海石磺科9个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分别为Onchidium、Platevindex、Paraoncidium、Peronia,其中Peronia亚群的置信度较高;Onchidium verruculatum应更名为Peronia verruculata.  相似文献   

2.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瘤背石磺精子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其生理生态适应性以及在肺螺亚纲系统演化中的意义。瘤背石磺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由奶嘴形的顶体和长圆筒状的细胞核构成。顶体包括顶体囊和顶体构架体两部分;两者的内含物都分布均匀,电子密度稍低于细胞核;顶体基部平整,与核前端之间有一空隙,内含物电子密度极低。细胞核由电子密度高的均匀颗粒物质组成,并出现核泡;核的后端有一"杯形"的凹陷,称为核后窝。中段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一对位于核后窝内的中心粒、轴丝、质膜、线粒体及由线粒体衍生的糖原质螺旋体、基质层和类晶体层等。末段由"9 2"结构的轴丝及外包的质膜组成,无糖原质螺旋体和其它线粒体衍生物。比较瘤背石磺精子与肺螺亚纲其它物种的精子结构,我们认为该物种的精子属于"进化型",是一类在进化地位中比基眼目高等的动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中国东南沿海的石磺科6种石磺的腹足、肝胰脏两种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明确了其酶谱的特征及分布,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同工酶聚类分析显示,紫色疣石磺(Peronia verruculata)和小紫疣石磺(Peronia sp.)的亲缘关系最近;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和白底拟石磺(Paraoncidium sp.)聚为一类;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聚为一类.种间的个体酶谱表型有差异,同属的种间差异小于不同属的种间差异.酶谱的差异程度与形态分类学中的亲缘关系相近.利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表型也可以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应用于石磺科属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4.
显微观察了瘤背石磺(Onchidiumstruma)和石磺(O. verruculatum)齿舌的形态结构。运用差异系数法对两种石磺齿舌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利用SPSS10.0对瘤背石磺、石磺齿舌参数(齿舌长、齿舌头宽、齿舌中宽、齿舌尾宽、横列数、每排最少齿片数和每排最多齿片数)与个体参数(体长、体宽、体高、足长、足宽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石磺齿舌都很发达,外观呈长统靴状;齿片排成许多横列,每一横列均有中央齿一枚,侧齿若干无缘齿;两种石磺的齿舌头宽、齿舌中宽和齿舌尾宽差异极显著,但差异系数小于1.28,认为两种石磺的齿片形态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但齿舌参数不适合作为石磺属贝类的分类依据;瘤背石磺的体宽和石磺的体重在评估各自齿舌生物学性状方面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华东沿海4种石磺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华东沿海分布有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紫色疣石磺(Peronia verruculata)4属4种石磺,后3种为我国大陆沿海新纪录种。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暂养分别观察了其生态习性及外部形态,测定外形主要生物学性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解剖比较4种石磺的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内部结构。结果显示,4种石磺的生活区域分别从潮间带中潮区至高潮区再到潮上带而呈现梯度分布状态,生活区域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的不同;4种石磺外部形态差别明显,身体背部和腹足的颜色不同,平疣桑椹石磺没有背眼,腹足灰黑色或灰白色,惟紫色疣石磺有树枝状鳃;在内部结构中,平疣桑椹石磺无阴茎附属腺,里氏拟石磺无阴茎牵引肌且与紫色疣石磺一样不具有肛门腺。主要生物学性状数据分析得出足长和足宽是典型代表数据,判别分析得出呼吸孔至身体末端距离与肛门至呼吸孔距离的比例是属种间具有显著性意义的观察指标,从外形及内部主要结构比较发现将它们分属4个种是准确的。外部形态的特殊结构以及内部结构主要差异可作为石磺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比较我国华东沿海石磺的形态学差异能为石磺科贝类模式种资料的重新修订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石磺科3种贝类皮肤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石磺科(Onchidiidae)3个属的代表物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结果表明,3种石磺的皮肤虽然厚度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角质膜、表皮和真皮构成。角质膜是一层覆盖于表皮角质层上的蛋白质薄膜;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包括角质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嵌有颗粒腺和黏液腺两种腺体。3种石磺的皮肤厚度、各组织相对厚度及腺体数量等均存在差异。将结构差异与石磺的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陆栖为主的瘤背石磺皮肤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颗粒腺发达;以水栖为主的里氏拟石磺表皮角质化程度相对低,黏液腺发达;而水陆两栖的平疣桑椹石磺,皮肤角质化程度介于前述二者之间,颗粒腺与黏液腺均不发达。研究结果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深入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瘤背石磺和里氏拟石磺背部皮肤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瘤背石磺和里氏拟石磺背部皮肤蛋白质组差异表达,为完善石磺科贝类从海洋到陆地进化的研究以及解释两种石磺不同的环境适应性提供蛋白质依据。应用Label-free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软件Sequest HT和Proteome Discoverer (Thermo),对瘤背石磺和里氏拟石磺的背部皮肤进行蛋白质组搜库鉴定及定量分析,其中瘤背石磺中鉴定到1 491个蛋白质,里氏拟石磺中鉴定到1 030个蛋白质;用Pfind软件对表达图谱进行同源序列的鉴定及定量分析,检测到928个同源蛋白表达量有差异,瘤背石磺较里氏拟石磺上调表达406个(p0.05, FC1.5),下调表达339个(p0.05, FC0.5)。适应水下生活的里氏拟石磺背部皮肤角质化程度较低,差异同源蛋白序列分析显示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在里氏拟石磺背部皮肤中高表达,与皮肤保湿性能相关的神经酰胺类物质在瘤背石磺中高表达;KEGG分析显示,嘌呤代谢通路中存在的差异蛋白最多,共73个,其中瘤背石磺较里氏拟石磺上调表达22个,下调表达21个。蛋白组差异分析显示关键酶尿素酶在陆栖性较强的瘤背石磺中高表达,与前人所做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尿素酶基因完全丢失的研究结论有所出入,属于特殊物种。里氏拟石磺的皮肤辅助呼吸能力和血窦数目均高于瘤背石磺,且背部皮肤中肌纤维更加粗壮,此生理现象在蛋白质组上的表现为两种石磺能量代谢及氧离子运输相关蛋白的差别较大;瘤背石磺背部皮肤中对环境污染反应灵敏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量高于里氏拟石磺,推测其与瘤背石磺较强的皮肤免疫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相关。蛋白表达谱中928个差异表达同源序列为两种石磺表现差异和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蛋白质组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自Müller(1774)正式建立属,经过186年,Zilch(1959-1960)共归纳陆生软体动物有1091个属,其中,约有58.4%的属建立于1870~1929年间,以后逐渐减少。现估计全世界陆生软体动物有35000余种,主要包括腹足纲的前鳃亚纲和肺螺亚纲两大亚纲的种类,以肺螺亚纲柄眼目的种类最多,已知有30000余种。近年来,对于陆生软体动物的系统分类,有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目前有关腹足纲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磺科Onchidiidae、复套蛞蝓科Veronicellidae、拉氏蛞蝓科Rathouisiidae三科,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它们是属于后鳃亚纲还是肺螺亚纲。关于琥珀螺科Succineidae的分类问题也有诸多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对某些科属进行系统分类也是当今的热点。陆生软体动物的分类特征有:1.贝壳的形态与结构;2.颚片与齿舌;3.触角的形态及其位置、构造;4.生殖系统;5.排泄系统;6.神经系统;7.其他器官;8.细胞分类学和分子分类学。本文列出了现今常用的陆生贝类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9.
低频听力基因PMCA2在生物听力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基因突变或缺失后会引发神经性耳聋和平衡功能障碍.为探究基因PMCA2在瘤背石磺潮汐感知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瘤背石磺PMCA2基因的全长cDNA,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两组(暂养无处理组和潮汐干扰刺激组)瘤背石磺PMCA2基因在各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和在神经组织各神经节中的相对表达部位.实验结果表明,瘤背石磺PMCA2基因cDNA全长5 091 bp,包含492 bp的5'非编码区(UTR)以及972 bp的3'UTR,3 627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 208个氨基酸,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瘤背石磺与加州海兔、绿色海蜗牛和福寿螺PMCA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1.79%,78.25%和72.9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得出,瘤背石磺与加州海兔进化关系相对较近.RT-qPCR结果显示,两组石磺神经组织PMCA2基因表达量皆高于其他组织的,且潮汐干扰刺激组神经组织表达量明显高于暂养无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瘤背石磺神经组织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暂养无处理组,潮汐干扰刺激组石磺神经组织杂交信号明显增强,该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相符.实验初步表述了瘤背石磺PMCA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在瘤背石磺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神经组织中的分布部位,为研究滩涂生物感知潮汐能力提供原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石磺科贝类转录组数据库为基础,克隆出一条Ⅱ型非肌肉型肌球蛋白重链(NMHCⅡ)基因的全长c DNA,将其命名为Os-NMHC。该序列全长为6 057 bp,包括5 733 bp的开放阅读框,236 bp的5'端非翻译区,88 bp的3'端非翻译区,共编码1 91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等电点为5.26,相对分子质量为220.46 k D。通过Phyre2程序和Pymol软件构建蛋白质三级结构图,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通过Clustalx和dna MAN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其与爪蟾NMHCⅡA序列一致度为60.37%,其与爪蟾NMHCⅡB序列相似度为61.47%;通过Bayes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其与加州海兔亲缘关系最近。通过q RT-PCR技术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四种石磺的背部、腹部、腹足部、肺囊、心脏、神经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种间表达水平与进化趋势相一致,依次为:瘤背石磺≥平疣桑椹石磺里氏拟石磺紫色疣石磺。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体重瘤背石磺性腺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瘤背石磺体重(2—28g)与性腺发育、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或卵黄腺指数间的关系,不同体重瘤背石磺性腺内各期生殖细胞的组成与比例以及瘤背石磺卵子和精子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指数有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的特点:10g以上个体性腺指数达到最高且基本无变化;不同体重瘤背石磺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和卵黄腺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2)6g以下组的瘤背石磺性腺滤泡管内未发现有雌性生殖细胞,6g以上组的性腺滤泡管内雄性与雌性生殖细胞并存;(3)所有瘤背石磺个体性腺内均有精子分布,6g以下个体雄性生殖细胞组成以次级精母细胞为主,而6g以上个体则以精子为主;6g以上组的雌性生殖细胞成熟程度随体重增加有明显增加,其中6—8g以卵原细胞为主(57%),8—10g开始出现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10—14g时的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约为69%,且开始出现成熟卵母细胞。(4)卵子发生共经历6期:分别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期、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外源性卵黄合成期、近成熟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成熟卵母细胞直径约为(59.36±3.88)μm。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共5个阶段,精子长约(52.44±20.65)μm。石磺体重与性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10g以上的个体可做为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2.
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测定了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肌肉、肝胰腺、两性腺、卵蛋白腺、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 瘤背石磺产卵后的肝胰腺指数(HIS)、两性腺指数(DGSI)和卵蛋白腺指数(EAGI)都显著下降(P<0.05), 其水分含量显著上升, 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2) 瘤背石磺各种组织总脂主要有磷脂(PL)、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酰(TG), 仅在肝胰腺中检测出少量甘油一酰(MG), 产卵后肝胰腺中的FFA含量和两性腺中的PL含量大幅度下降, 分别下降了41.36%和80.53%, 其它组织中的脂类成分变化幅度不大;(3) 产卵后瘤背石磺肝胰腺中的C16:1n7、C20:5n3(EPA)和C22:6n3(DHA)显著下降, 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两性腺中的C20:2n6、C22:2n6和C22:5n3(DPA)显著下降, 而C20:4n6(A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中的AA和EPA含量均有所下降, 而C16:0和C18:1n9却有所上升.结果表明:卵蛋白腺和黏液腺对于瘤背石磺产卵和胚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PL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瘤背石磺的两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胰腺中的脂肪可能是瘤背石磺产卵过程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性腺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PUFA可能被转运到两性腺中.  相似文献   

13.
整理江西岩溶地貌陆生贝类标本时,经比对鉴定发现一新种,即石钟山弯螺Sinoennea shizhongshanensis sp.nov.,隶属肺螺亚纲柄眼目扭轴蜗牛科弯螺属。对新种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新种齿舌的细微结构,并与其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基因又名为Zif268、NGFI-A、Krox-24、Tis8、ZENK,分布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中,参与识别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本研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Egr-1基因全长序列,进行蛋白质特征分析、氨基酸序列预测以及Egr-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并检测了不同低频声音(0~200 Hz)刺激0~24h后Egr-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瘤背石磺Egr-1基因cDNA序列全长2 556bp,含134 bp的5'端非编码区、709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1 71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70个氨基酸.瘤背石磺Egr-1蛋白分子质量为61.31 kD,理论等电点为6.14,平均疏水指数-0.491,不含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显示有α螺旋和β折叠.瘤背石磺Egr-1基因在其腹足、背部皮肤、神经节、肝胰腺、两性腺中均有表达,在神经节和两性腺中高表达,背部皮肤和肝胰腺中组织表达量最低(P<0.05).相比对照组,受到低频声音刺激0.5 h,后瘤背石磺神经节中Egr-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不同频率声音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gr-1基因参与了瘤背石磺识别低频声音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瘤背石磺识别处理声音信息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基因又名为Zif268、NGFI-A、Krox-24、Tis8、ZENK,分布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中,参与识别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本研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Egr-1基因全长序列,进行蛋白质特征分析、氨基酸序列预测以及Egr-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并检测了不同低频声音(0~200 Hz)刺激0~24h后Egr-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瘤背石磺Egr-1基因cDNA序列全长2 556bp,含134 bp的5'端非编码区、709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1 71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70个氨基酸.瘤背石磺Egr-1蛋白分子质量为61.31 kD,理论等电点为6.14,平均疏水指数-0.491,不含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显示有α螺旋和β折叠.瘤背石磺Egr-1基因在其腹足、背部皮肤、神经节、肝胰腺、两性腺中均有表达,在神经节和两性腺中高表达,背部皮肤和肝胰腺中组织表达量最低(P<0.05).相比对照组,受到低频声音刺激0.5 h,后瘤背石磺神经节中Egr-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不同频率声音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gr-1基因参与了瘤背石磺识别低频声音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瘤背石磺识别处理声音信息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石磺海牛中可培养的共附生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对分离获得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R2A平板培养、分离纯化和16SrRNA测序,分析鉴定石磺海牛中5个部位可培养细菌;使用分离菌株的菌液及发酵液上清,测定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的活性和抗生物膜活性。【结果】从石磺海牛中共分离到215株细菌,归属于87个种,54个属,有16株菌疑似为新菌。分离获得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26株),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4株),厚壁菌门(Firmicutes,34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0株)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株)。石磺海牛卵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最为多样。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出28株菌能够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8株菌具有抗生物膜活性。【结论】首次报道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石磺海牛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可培养细菌,包含潜在的新微生物和天然产物资源,为今后研究石磺海牛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酸性水对淡水螺类存活,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酸性水对椭圆萝卜螺和铜锈环棱螺等淡水螺类存活、生长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对低pH值的耐受能力,96小时LC_(50)值为pH3.96。pH值低于5.0时,淡水肺螺类产的卵袋数量较少,卵孵化时间较长,幼螺生长较缓慢。铜锈环棱螺仔螺在低pH(对照组)下生长到第35和45天时,其体长生长率分别为1.21和1.07%,而pH5.0组则仅有0.18和0.29%。pH5.5对淡水肺螺类无明显影响,pH3.0则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8.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石磺科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采集自中国大陆沿海5地8个群体石磺的28S rDNA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另外3条石磺科贝类的对应序列一起,以小鼠2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参照,截取D1、D2、D3区域,拼接后进行比对分析。在获得的689bp的序列中,有76个变异位点,28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30.9%,C+G平均含量为69.0%。以分类关系较近的菊花螺科(Siphonaria alternate)为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分子系统树。4种方法得到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很相似,得到的结果也与沈和定提出的中国大陆沿海石磺科贝类可划分为Peronia、Platevindex、Onchidium、Paraoncidium4个属的观点基本一致。同时,28S rDNA部分序列的系统分析还显示,4个属中Peronia属与Paraoncidium属亲缘关系较近,Platevindex属与Onchidium属关系比较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琥珀螺属Succin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琥珀螺科(Succineidae)隶于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超目(SuperordeStylommatophora),亦是曲尿道目(Order Sigmurethra)中唯一独特习性的一类。这一类群按其外套膜、肾及肾管的构造特征,又不同于柄眼目的其它类群。有关琥珀螺的形态比较解剖、染色体细咆分类学,比较蛋白质分析(电泳)、免疫学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Odhner(1950)根据雄性生殖器官末端有无阴茎鞘,将琥珀螺科分为两个亚科:琥珀螺亚科(Succineinae)均具有阴茎鞘,包括9属和15个亚属,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及太平洋诸岛屿;原生琥珀螺亚科(Catinellinae),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紫色疣石磺中胆甾醇含量的方法。采用COSMOSIL 5C18-MS-Ⅱ,(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04nm,柱温35℃,进样量20μL;检测得到胆甾醇含量在0.102~0.51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值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8,回收率范围在96.08%~100.98%,RSD为1.72%;胆甾醇出峰时间为13min。本方法灵敏度和精密度高,分析时间短,可快速检测紫色疣石磺中的胆甾醇。紫色疣石磺样品中胆甾醇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03.7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