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 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 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 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度男的中型率最高, 女的低型率最高。鼻翼高度男女均以中型率最高, 上唇皮肤部高度男女多为中等; 耳垂男女以三角形率最高。发色多为黑色, 眼色多为褐色, 肤色多为黄色。(2)云南蒙古族身高男女均为亚中等身材, 男性的亚中等型率最高, 女性的矮型率最高。按分型比例来看, 云南蒙古族男女均为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超狭面型、中胸型、中肩型、中腿型、窄骨盆型、中躯干型率最高。头宽高指数男性为中头型率最高, 女性为阔头型率最高。(3)在7个蒙古族族群中, 蒙古族头长值、鼻高值最大, 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宽、额最小宽、面宽、身高、体重值最小。(4)在14个云南族群中, 云南蒙古族形态面高、鼻高、体重值大, 身高值较大,鼻宽、口裂宽值较小。(5)云南蒙古族体质与阿昌、白族、彝族最为接近。(6)云南蒙古族总体上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体质, 是南亚类型中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的一个族群。(7)云南蒙古族体质形成与其族源及与周边族群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族群特征,研究组以412名(男性220人,女性192人)云南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成人为例,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该族群男女头面部与体部58项指标及20个指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并选取头长、头宽、面宽、形态面高、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8项指标与30个已研究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各项体质指标除大腿围和6项皮褶厚度指标外,都大于女性各项指标,男女身高均以矮型为主;2)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性上眼睑皱褶率为88.2%,女性上眼睑皱褶率为94.3%。男性蒙古褶率为41.8%,女性蒙古褶率为36.5%。鼻根高度男性以中等型为主,女性以低平为主。耳垂类型男性以圆形率为主,女性以三角形率为主;3)依据指数分型出现率得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女均以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率最高;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与布朗族、基诺族、布依族、侗族比较接近。遗传因素、环境条件与饮食习惯是这些民族体质特征接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布里亚特人是跨境分布的族群。中国布里亚特人聚居于内蒙古境内。2007年8月对中国布里亚特人310例(男152例, 女158例)的体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在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中, 布里亚特人有上眼睑皱褶率(男49.34%, 女58.23%)与有蒙古褶率(男52.63%, 女48.10%)均较低。眼色、肤色均较浅。布里亚特男性与女性均为过短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中腿型、中躯干型、矮胖型。布里亚特男、女均以阔面型率最高。男性为超中等身材, 女性为中等身材。研究显示, 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中的中亚类型分支, 其体质中包涵有欧亚人种成分。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与我国蒙古族诸族群有相似之处, 亦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在贵州黄平县调查的311例(男性为159例,女性为152例)(革)家人的体质数据,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革)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较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狭窄率与中等型率较高,且多呈眼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直鼻背,男性颧骨体不突出,女性颧骨体较突出,鼻基部多上翘,鼻翼高度中等,鼻孔最大径男性多为倾斜,女性水平率最高,鼻翼宽男性中等型率和宽阔型率较高,女性多为中等型,耳垂圆形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男性以中等型率最高,女性以低型率最高,红唇厚度中唇率最高;发黑,眼褐、肤黄.2)(革)家人男性头长、形态面高值小;头宽、面宽、鼻高、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口裂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额最小宽、鼻宽值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女性形态面高、鼻高值小,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鼻宽、唇高值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口裂宽、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3)(革)家人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矮身材.(革)家人男性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阔面型、中鼻型,女性为中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革)家人男女性均为中躯干型、宽肩型、宽骨盆型.男性还为中胸型、亚长腿型,女性还为宽胸型、中腿型.4)(革)家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族群,与周围苗族体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 在广东和江西共调查了650例男性(城市汉族男性为305例, 乡村汉族男性为345例)和704例女性(城市女性为331例, 乡村女性为373例)客家成年人的86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中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ⅰ) 客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低, 有蒙古褶率高, 眼裂狭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背, 男性鼻基部多上翘, 女性鼻基部3种类型比例较接近, 鼻翼高度中等型与高型出现率较高且二者较接近, 鼻孔最大径男性水平率与倾斜率较高, 女性水平率最高, 鼻翼较宽, 耳垂圆形率最高, 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 红唇多为薄唇, 发黑, 眼褐、肤黄. (ⅱ) 客家人男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头宽、形态面高、鼻宽、口裂宽、鼻高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客家人女性头长值大, 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头宽、鼻宽、口裂宽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 (ⅲ) 客家人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 客家人男女性均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肩型、窄骨盆型率最高. (ⅳ)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客家人体质特征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 相对更接近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6.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5154例(男性为7340例,女性为7814例)的身高、体重和16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指数,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东亚类型族群的韩国人、日本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头面部主要指标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南方汉族男性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南方汉族女性比男性头面部特征更接近南亚类型族群。2)南方汉族男性头部的长、宽、高、围度小于东亚类型族群,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女性头的长、宽、围度、下颌角间宽值小于韩国人、日本人,头较高,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男性、女性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3)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南方汉族男性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体质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华南汉族体质在南方汉族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在海南文昌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15例(男为150例, 女为165例)和乡村汉族407例(男为216例, 女为191例)成人的73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5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海南文昌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文昌汉族有上眼睑皱褶, 蒙古褶欠发达,眼裂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梁, 鼻基部上翘, 鼻翼高度中等, 鼻孔最大径斜位, 鼻翼宽, 耳垂多为圆形、三角形, 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 红唇较厚, 发色黑, 肤色、眼色较深。2)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特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男性还为中面型, 女性还为狭面型。3)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 男性还为中腿型, 女性还为亚短腿型。文昌汉族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4)文昌汉族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从体部指标来看。文昌汉族介于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调查了我国克木人285例(男为141例,女为144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9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58项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分型情况,并与我国31个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为:蒙古褶出现率低,男为31.21%,女为32.64%;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男为90.33%,女为93.75%;鼻根高度中等型出现率最高,男为65.96%,女为47.22%;鼻翼高度多为中等;耳垂多为三角型;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躯干型、中胸型出现率最高;男性狭面型、亚长腿型、宽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女性的阔面型、中腿型、中肩型、宽骨盆型出现率最高;男性身高均数为160.2cm,女身高均数为151.5cm,属亚中等身材;克木人男性与女性均具有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人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了中国蒙古族14个族群4810例(男性2117例,女性2693例)的体型。蒙古族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外因子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即随年龄增长,身体线性度变小,体型趋于圆粗。蒙古族男性、女性体型都集中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随着年龄增长,这3种体型的出现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即蒙古族体型有向这3种体型集中的趋势。和汉族人相比,蒙古族身体更粗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身体线性度小,体脂发达,骨骼和肌肉量较少。在体型图上北方蒙古族的点分布密集,说明北方蒙古族彼此体型比较接近,而南方的云南蒙古族由于内因子值小、外因子大,位点与北方蒙古族相距较远。在已经开展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的中国族群中,蒙古族是体脂最为发达、身体线性度很小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例(男性为2126例,女性为2972例)。采用握力计测量了2685例男性和3793例女性的左手、右手握力。研究发现,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肌肉量总体评价接近标准,上下肢肌肉量判断属于标准水平。男性、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次之,上肢肌肉量最小。男性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都大于女性。男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下肢肌肉量彼此接近;女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除左下肢肌肉量外,其余5项肌肉量指标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女性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但四肢肌肉量与年龄无显著负相关。壮侗语族族群肌肉量少于北方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的特点。在南方族群中,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肌肉量中等,女性肌肉量略多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九个人群耵聍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翁自力  金锋 《人类学学报》1990,9(3):236-243
报道了九个人群的耵聍位点基因。计算表明中国各族人群在耵聍位点上的遗传分化程度非常大,固定指数F_(ST)=0.22。本文根据耵聍基因频率在我国和邻近地区的分布趋势,认为亚洲东北地区应是干型基因的起源地,目前世界上耵聍位点基因频率分布格局主要是基因扩散的结果,而非选择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藏族的体质类型和人种学特征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18-2021年,我们测量了1530例卫藏、康巴和安多三个藏族人群的体质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藏族男性、女性均为超中等身材,体质量超重,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中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腿型,多有上眼睑皱褶,有内眦褶。对中国15个族群测量指标均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的汉族位点距离近于多数北亚类型族群,更近于多数南亚类型族群。藏族数据与国外资料中的东亚、南亚、北亚、北极类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位点最为接近。研究证实,当代藏族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63452例18~97岁的中国人体部12项指数值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该年龄段中国人的体部形态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人总体体型为长躯干型、中肩型、中骨盆型、中腿型。男性为中胸型,女性为宽胸型。随着年龄增长,上半身会显得更短一些,上半身与下半身比例更小一些,胸部更显宽厚一些,躯干下部显得更宽一些,腿显得更长一些。与南方族群相比,蒙古语族群、突厥语族群身体更壮实一些,胸部更显得宽厚一些,上身更高一些,上肢显得短一些,躯干的上部(肩部)相对窄一些,躯干的下部(骨盆)相对更宽一些,上肢长和下肢长度比例更小一些。研究还发现,同等身高的男性和女性相比,男性的上肢长度、下肢长度一般都小于女性,而女性比男性有一个更大的坐高值。从躯干长度来比较,女性确实比男性腿短一些。下身长相等的中国男性、女性之间相比,女性的坐高大于男性。同等身高情况下,中国人的坐高比欧亚人种、非洲人种的坐高要大,即有较高的上半身高度。  相似文献   

14.
甘肃裕固族体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文调查了甘肃省裕固族成年人409人(男210人,女199人)的体质特征。其中活体测量51项,活体观察8项。结果表明:裕固族既具有黄种人的特征,也有本民族的特点,例如头部较圆较高;面部较长偏狭;鼻子高;鼻梁直,属狭鼻型;身材普遍较高,体质较好。这些特征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达斡尔族,羌族及锡伯族的特征比较接近,而与苗族、黎族较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索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为巴尔虎蒙古族人种族研究、民族识别、遗传疾病等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依据《人体测量方法》和Martin测量工具说明观测265人(男性135人、女性130人)巴尔虎蒙古族6-16岁少年儿童蒙古褶(内眦褶)、上眼睑褶皱、眼裂倾斜度等眼部特征,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与可查询到的鄂尔多斯、巴盟、阿拉善等蒙古族人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眼部特征中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和眼裂倾斜度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其他低于查询到的数据;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与其他巴尔虎蒙古族人的数据报道基本相符。说明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随年龄增长从少年儿童开始明显变化。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人。从其人类学特征、历史渊源和起源、语言、特有的服饰文化习惯特征看,巴尔虎蒙古族人是一个与其他蒙古族不同的族群,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或族群。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a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thiazide-sensitive Na-Cl cotransporter (TSC) gene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in the Mongolian and Han ethnic groups in Inner Mongolia. Our study included 385 unrelated Mongolian herdsmen and 523 Han farmers. Nine tagSNPs of TSC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Chinese HapMap database based on pairwise r(2) ≥ 0.5 and minor allele frequency ≥0.05.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CR/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assay. Association between tagSNPs and hypertens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additive mode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otype and allele frequencies of rs13306673 between the E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Han population.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s7204044 variant and EH in both the Mongolian and Han ethnic groups. The frequency of haplotype GCA in the E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Mongolian population. In the Han population, the frequency of haplotype TG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H group than in controls, whereas haplotype TGA occurred significantly less often in EH than in controls. We suggest that rs7204044 of TSC is a genetic factor for EH in these two ethnicities and that rs13306673 is a genetic factor for EH in the H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彝族成人的68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0项体质指数,对凉山彝族体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凉山彝族头面部主要特征为圆头型、中鼻型、狭面型。体部特征为中躯干型、中骨盆型,彝族男性为亚中等型身材,女性为中等型身材;2)四川彝族与广西、云南彝族比较,头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长值小;口裂宽、鼻宽居中;面宽值接近,鼻型均为中鼻型。四川彝族男性身高与云南彝族接近,明显高于广西彝族(p<0.01),四川彝族女性身材明显高于云南彝族和广西彝族(p<0.01);3)四川凉山彝族体质特征与阿昌族、怒族、仡佬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较接近,与四川汉族最接近。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居住地区采用随机抽样和农户推荐选择30个农户,同时在邻近地区的汉族选择了10个农户作为对比分析。庭园样方取样为整个庭园面积,设立40个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庭园和邻近地区汉族庭园植物垂直结构主要有0~1 m、1~2 m、2~5 m、5~10 m、10 m等五类,其中不论是小规模庭园还是大规模庭园,5 m以下的阶层占优势;两个民族庭园植物种植模式研究结果阐明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与邻近汉族相比,目前很少栽培观赏植物,仍停留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蔬菜植物栽培的水平上,而邻近的汉族已开始注重栽培美化环境的庭园植物。此外,本研究运用MVSP统计软件分析庭园类型表明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庭园主要有4种类型,邻近的汉族庭园有3种类型,并且当地蒙古族与邻近的汉族庭园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两个民族间农耕文化传统以及畜牧业植物文化差异、庭园面积、庭园历史及庭园管理水平、传统植物利用知识的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肠道菌群是位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其组成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评估及比较了不同民族(汉族和蒙古族)及是否患GDM的孕妇的肠道菌群。[方法]本研究利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97例患有GDM及健康的汉族和蒙古族孕妇粪便样本进行了全长16S rRNA测序及分析。[结果]总体来说,处于相同孕期的4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不同核心菌群展现出不同强弱的相关性。本研究在种的水平上共鉴定到了44个种。在汉族人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的相对丰度要显著低于健康孕妇;而在蒙古族人中,健康孕妇与GDM孕妇间差异并不明显。在健康对照中发现汉族孕妇肠道菌群中Bacteroides uniformis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蒙古族孕妇;但在患有GDM组中未找到不同民族分组间的差异。另外,功能预测结果发现四组样本菌群功能组成高度相似,大多数功能基因都与能量代谢有关。汉族G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但在蒙古族GDM患者中发现无机离子运输等功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与蒙古族正常孕妇。[结论]在相同的孕期,妊娠期孕妇的核心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是相对稳定的,而民族差异也不会对妊娠期菌群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在四组间可以检测到一些低丰度的差异菌群,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其丰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肠道中一些与肠道营养吸收等有关的代谢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肠道菌群在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