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LC)是MLC1GlialCAM突变导致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变性疾病,以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髓鞘囊泡形成为特征性病理改变。MLC/GlialCAM与ClC-2共定位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处,既往研究发现MLC1/GlialCAM突变后影响ClC-2通道的电容传导性,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水离子稳态失衡参与MLC的发病,但在GlialCAM纯合敲除的小鼠中,通过与选择性开放Clc-2通道的转基因小鼠杂交并不能纠正小鼠表型,提示有其他因素共同参与了MLC的发生发展。最近研究表明,突变后的MLC1通过促进Connexin43的内化,减少其在细胞膜处形成缝隙连接,影响细胞间通讯效率,从而导致水肿形成和髓鞘囊泡形成,进一步导致MLC的发生。这些研究提示,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缝隙连接蛋白等构成的胶质细胞合胞体的功能异常是MLC致病机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GXM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GXM干预后的神经小胶质细胞能量产物ATP含量的改变情况.②采用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GXM细胞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①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产ATP能力下降.②GXM体外可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 新生隐球菌可通过GXM诱导能量代谢紊乱和凋亡来对神经小胶质细胞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其分枝状突起不断伸出或回缩监测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为了探究不同脑区中小胶质细胞突起结构特征的差异性,本项研究采用小胶质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小鼠(Mus musculus),结合组织透明、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等技术,对小鼠大脑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齿状回变形层中小胶质细胞的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利用小胶质细胞突起均由胞体发出并在三维空间中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分割出了具有复杂突起结构的单个完整小胶质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纹状体中小胶质细胞的空间占有体积显著高于大脑皮层和海马齿状回变形层中小胶质细胞的空间占有体积,而大脑皮层和海马齿状回变形层中小胶质细胞突起的空间占有体积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三维分析结果表明,大脑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齿状回变形层中小胶质细胞突起的总长度、分支总数、分支点个数、分支末端总数、最大分支级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组织透明技术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在多个角度分析小胶质细胞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为进一步分析小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透射电镜观察p21HB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细胞凋亡早期,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边集,核形不规整,核膜表面凹凸;凋亡中期,核内染色质凝聚,趋边呈月牙状,核膜孔消失,核膜呈波纹状皱缩;凋亡晚期,核固缩,细胞膜出芽形成小泡,可见凋亡小体.结论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癌细胞凋亡具有典型性病变特征,是研究HBV感染诱发肝癌发病机理的合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Npc1基因突变对于小鼠嗅球神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C1型尼曼-匹克氏症的病理机制。提取鼠尾基因组DNA,采用PCR检测基因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出生后30 d的小鼠嗅球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反应;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嗅球中Neu N、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CD68和GFAP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pc1基因突变导致小鼠嗅球中CD68和GFAP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磷酸化NF的表达也明显增加,而DCX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以上结果提示,Npc1基因突变在早期能够引起小鼠嗅球发生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转人APP基因小鼠视网膜视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采用C57BL/6J转人APP基因小鼠6只,采用同背景10个月龄的C57 BL/6J正常小鼠6只做为对照。灌注处死小鼠,完整取出右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异常明显:膜盘排列结构模糊,局部间隙溶解、甚至消失;外核层细胞体干枯变形,染色质聚集浓缩;内核层可见固缩细胞;神经节细胞胞膜不完整,线粒体水肿,并可见染色质聚集。结论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膜周蛋白PICK1(protein interactingC-kinase-1)参与多种膜受体与膜上蛋白的运输并影响细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索小胶质细胞PICK1与P2Y6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改变P2Y6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及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采用小鼠脑内皮层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揭示,与PICK1敲除小鼠比较,野生小鼠皮层小胶质细胞内存在PICK1-P2Y6受体相互作用。生物素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蛋白质印迹实验证明,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小胶质细胞膜表面P2Y6受体表达水平降低。荧光胶珠吞噬实验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小胶质细胞对UDP(刺激)引起的荧光胶珠吞噬作用减弱。蛋白质印迹实验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PICK1基因敲除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的Akt 308T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使用Akt抑制剂API-2能有效抑制Akt 在小胶质细胞内的(磷酸化)激活及UDP刺激引起的吞噬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敲除PICK1能下调小胶质细胞膜上P2Y6受体的表达,并降低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且这一过程依赖Akt磷酸化修饰。总之,PICK1可促进P2Y6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重要调节子|敲除PICK1可下调P2Y6膜受体表达,并降低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这一结果可加深对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及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PD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情况 ,比较PDAPP转基因小鼠和C5 7 BL非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结果 PD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的水平明显高于C5 7 BL非转基因小鼠。结论 PD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存在明显的神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活性改变。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PD早期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早期PD组和对照组。实验动物进行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运动测试后,进行迈步实验的测试。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早期PD发病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活性改变。结果:早期PD动物在30 min内旋转次数小于7r/min,迈步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早期PD动物在左前肢从开始迈步至返回鼠笼所需要的总时间和所迈的步数没有明显差异;PD早期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增高。结论:早期PD大鼠尽管行为学上没有明显异常改变,但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出现异常改变,这可能参与早期PD大鼠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胶质细胞是定居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其激活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均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存在M1和M2两种形态、功能显著不同的极化类型。M1型细胞主要发挥杀菌和促炎作用,M2型细胞则具有抗炎和促进神经修复等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 RNA(mi RNA)在不同极化状态的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mi RNA可以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过程,并进一步影响神经疾病的病理进展。充分阐明疾病发病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极化亚型及其mi RNA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认识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为寻找更加有效的神经疾病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