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西省茶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江西省典型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特征,选取江西省21个地区372个典型茶园,分析茶园土壤养分的差异性、空间性、相关性及与地形、土壤类型、海拔和建园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 江西省茶园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达到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营养指标的53.9%、60.1%、56.1%、22.9%、38.5%、43.7%、11.1%和95.5%,其中速效磷为强变异;有效铜、锌、铁、锰和硼达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级一级标准的占比分别为76.3%、74.2%、96.8%、73.1%和0.0%。江西茶园土壤养分以赣中地区最高,其次是赣东北和赣西北地区,赣南地区最低。除全钾外,土壤pH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地形土壤养分以平地最高,高山次之,山地和丘陵最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以水稻土、砂壤和山地黄棕壤较高,其次是黄壤、红黄壤和紫色土,红壤最低;土壤pH、有机质和全钾随海拔上升而递增,而速效磷随海拔上升而递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随建园时间的增加而递增,而土壤pH随建园时间的增加而递减。综上,江西省茶园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良好,有机质、全钾、有效铜、锌、铁和锰均较丰富,但土壤偏酸,速效磷和全磷偏低,有效硼严重缺乏。赣中应提高土壤pH和钾肥,赣东北增加钾和氮肥,赣西北增加有机质和磷肥,赣南应增加氮磷钾肥并配施有机肥;高山茶园补充速效磷和钾肥,山地茶园提高氮和磷肥;红黄壤茶园提高土壤pH和全钾,红壤茶园应提高氮磷钾肥并配施有机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茶园需要增施磷肥,紫色土茶园需提高土壤有机质;茶园需要逐年增加白云石粉、生理碱性肥料和有机肥等,防治茶园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2.
赵欢  秦松  王正银  李会合  吕慧峰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431-3138
采用田间调查研究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涪陵区主要茎瘤芥种植区土壤肥力因子及其与茎瘤芥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茎瘤芥种植区土壤有效钙、镁、铁、锰、铜和锌含量较丰富,分别为3034、260、11.2、26.1、1.15和1.50 mg·kg-1,有效磷适中,为19.3 mg·kg-1;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较为缺乏,分别为9.05 g·kg-1、89.2 mg·kg-1、106 mg·kg-1和27.0 mg·kg-1.茎瘤芥产量与土壤pH、有效钙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铁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肥力因子对茎瘤芥产量的影响为:有效锰>有效铜>pH>有效铁>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碱解氮>有效锌>有机质>有效磷;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变量,建立了土壤有效钙与茎瘤芥产量间的线性方程:Y=31636+3.63X6.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市12条道路绿地土壤进行采样调查,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肥力特征及筛选出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为5.52~8.76,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比例为78.26%;EC值和有机质平均值分别为0.19 mS/cm和26.52 g/kg;有效磷含量很高,全氮和全钾含量较高,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筛选结果显示,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主要因子,全钾和速效钾为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陕西洛川旱塬苹果园地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陕西洛川旱塬11、15、20、25和43龄苹果园地0~1500 cm土层土壤湿度和0~3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了测定深度范围内土壤干燥化情况、各养分指标丰缺状况及其随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1、15、20、25和43龄苹果园地0~1500 cm土层土壤湿度依次为18.6%、13.7%、170%、11.5%和13.1%,随树龄增加果园土壤湿度总体呈降低趋势,有补灌果园土壤尚未发生干燥化,而旱作果园均发生了轻度或中度干燥化,0~300 cm土层土壤湿度高于麦田.0~3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小于10 g·kg-1、0.75 g·kg-1和50 mg·kg-1,均处于亏缺状态;速效磷含量介于3.30~6.42 mg·kg-1,总体表现为浅层适宜、深层亏缺状态,速效钾含量介于78.09~98.31 mg·kg-1,尚未亏缺.果园0~100 cm土层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均高于100~300 cm土层.随果树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土壤养分指数(SNI)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除全钾外,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养分含量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快速降低,之后维持相对稳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钾与其他6个养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网格(20 m×20 m)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含量为中等和强变异,变异性大小顺序为:速效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pH值表现为弱变异,有机质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不同土壤养分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函数均表现出由正相关向负相关方向发展,拐点为80~100 m,其中全钾和速效磷的Moran I较小,其他指标较大;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全钾和速效磷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和变程(A)很小,分形维数(D)较高,空间相关性强烈;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C0/(C0+C)、A和D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Kriging分析表明,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呈凹型分布,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斑块状分布.植被、地形、人为干扰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的小麦产量3年平均降低12.1%,收获期0~20 cm土层全氮提高5.8%,20~4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提高6.2%,而有效磷和有效锰分别降低36.1%和10.2%,对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铁无显著影响.种植绿肥的籽粒产量降低12.1%,同时土壤pH、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降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锌和有效锰均增加,对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铜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在旱地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使小麦增产受到限制;种植绿肥培肥效果最好,但应考虑区域降水情况,注意其带来的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两种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间种豆科植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油茶林地分别间种大豆Glycine max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两种作物,连续测定花生和大豆生长到收获期间每个月土壤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间种2种作物均能改善林地土壤,与对照组相比,间种组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但有机质与有机磷含量无明显变化;2种豆科植物均可作为油茶间种作物。间种大豆组土壤各养分含量均高于花生组,表明大豆更适合用于油茶林间种。  相似文献   

8.
红壤剖面土壤养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红壤剖面土壤养分及其有效形态的分布以及对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响应,本研究选取位于湘东大围山低丘陵地带同一景观单元内花岗岩红壤发育的4种毗邻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樟树天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采用自制土钻以20 cm等间隔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测定各土层的p H、有机质、大量元素(全氮、全磷、全钾)及其有效态(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中量(钙、镁)和微量元素(铁、锰、铜、锌)有效态的含量,并计算不同养分的敏感性指数(SI),分析土壤养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天然林地改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降低9%~55%和28%~57%,全磷含量则升高0.3~52倍,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施肥)导致土壤剖面有机质和全氮的损失,但却引起磷素的累积。较之土壤全量养分(SI介于-0.6~1.5),有效态养分含量(SI介于-0.8~51.8)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土壤有效磷(SI介于-0.8~51.8)、速效钾(SI介于-0.5~2.9)、有效态铁(SI介于-0.6~3.1)、有效态铜(SI介于-0.8~2.2)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以正响应为主,反映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土壤剖面上养分的有效性。与表土相比,花岗岩红壤底土有效态养分(如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态锰、锌)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敏感。不能简单地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浅层表土养分的研究结论外推到深层底土,应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底土养分(尤其是有效态和中、微量元素)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徐州市城区公园绿地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法展  李保杰 《生态科学》2006,25(5):454-458
以徐州市三环路内4个城区的公园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壤的养分状况及化学性质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1.05±0.41)%、全氮含量(0.071±0.045)%、全磷含量(0.053±0.051)%、全钾含量(1.860±1.449)%、碱解氮(47.7±29.9)mg·kg-1、速效磷(3.5±0.9)mg·kg-1、速效钾(121.7±53.5)mg·kg-1、PH值(8.31±1.55)。有机质及全量养分低于该地区自然褐土的平均值,有效养分不均衡,PH值有升高的趋势;有机质与全氮、全氮与碱解氮、PH值与速效钾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它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张桂玲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2):1236-1244
以秸秆(覆盖重量分别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3.25 kg·m-2、玉米(Zea mays)秸1.97 kg·m-2、禾本科杂草3.67 kg·m-2)和生草(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ce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播种量均为50 kg·hm-2)为覆盖材料, 以不覆盖为对照, 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桃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除覆盖生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外, 其他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所有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氨化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含水率和pH值、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白三叶草处理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有机质含量, 土壤氨化细菌和真菌数量, 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升幅均最高, 分别为99%、270%、267%、117%、272%、158%、141%、156%和64%。氨化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和磷酸酶分别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放线菌和磷酸酶除外)、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 在3种土壤微生物和2种酶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中, 脲酶是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和有机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山区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等物理特性与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S、Si、N、P、K、Fe、Zn、Cu、Mn)、全量养分(N、P、K)、交换性盐(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及自相关性。在土壤各特征值中,pH、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分别为4.59%、8.28%、9.83%,为弱变异;其他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为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毛管持水量、通气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速效养分(S、Si、Cu、Mn)、全量养分(N、P、K)、交换性盐(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的C0/(C0+C)<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容重、pH、速效养分(N、P、K、Fe、Zn)及有机质的C0/(C0+C)在25%-75%之间,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而Moran''s I指数分析表明,除毛管孔隙度、有效S、速效P及有效Mn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外,其他均呈正的显著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克里金插值图,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毛管孔隙度及毛管持水量与pH、速效养分(S、Si、Zn、Cu、)全P、全N、有机质、交换性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在东北方向和西北角分布较低,在西南角方向土壤容重及通气孔隙度分布较低,而pH、速效K、有效Cu、全P、全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分布较高,且速效养分(N、K、S、Cu)、全P、有机质的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存在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大棚水泥池内种植两个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研究了种植Bt玉米及秸秆还田过程中根际土、根围土、3层根外土(0~20、20~40和40~60 cm)中Bt蛋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Bt玉米和常规玉米后,根围土(种植后90 d)和3层根外土(种植后30、60和90 d)中均检测到少量的Bt蛋白(含量<0.5 ng·g-1),在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根际土中则分别检测到1.59和2.78 ng·g-1的Bt蛋白.玉米秸秆还田后,Bt蛋白能在3 d内快速降解,在还田后第7天只检测到少量的Bt蛋白.与常规玉米5422相比,种植Bt玉米5422Bt1 90 d后根围土和3层根外土中有机质、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5422Bt1秸秆还田60 d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升高,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而其他养分指标则没有显著差异,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所有养分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种植Bt玉米5422CBCL后根围土中仅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种植常规玉米5422,但0~20 cm土层中全磷含量显著提高,其他养分指标均没有差异;还田5422CBCL秸秆后仅0~20 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玉米5422.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玉米根系分泌和秸秆分解进入土壤的Bt蛋白不会在土壤中累积,对养分含量也基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土壤微量元素的根际效应,分析了该地区柠条、沙棘、沙打旺、柳枝稷、阿尔泰狗娃花和茵陈蒿6种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碳、全氮、Mn、Cu、Fe、Zn含量.结果表明: 6种植被中,柠条、阿尔泰狗娃花和茵陈蒿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除柠条和沙棘外,其余4种植被非根际土壤pH值均显著高于根际土壤.6种植被根际土壤有效Mn含量均低于非根际;柠条、沙打旺和柳枝稷根际有效Cu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表现出强烈根际富集现象.除沙打旺外,其他5种植被根际有效Fe含量均略高于非根际.沙打旺、柳枝稷、茵陈蒿和阿尔泰狗娃花表现出强烈的有效Zn根际富集现象.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与有效Mn、有效Zn,以及有效Mn与有效Zn呈极显著正相关.根际土壤pH值与有效Mn和有效Zn呈显著负相关.由于不同植物根系的生长特征、根际pH值及微生物种类等的差异,不同植被根际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茵陈蒿根际4种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他植被.  相似文献   

14.
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营养特征及土壤养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带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灌丛营养成分季节性变化和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鬼箭锦鸡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达20.27%,粗纤维含量33.83%,灰分5.12%,同时含有丰富的Ca、Fe、Mn等中微量元素,是亚高山草场家畜的优质饲料来源.鬼箭锦鸡儿营养成分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5月开始,随着灌丛生长发育,体内粗蛋白、灰分和矿质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7月(开花期)达到最高,然后逐步降低.为适应海拔高、气温低、土层薄的亚高山草甸带生境, 鬼箭锦鸡儿灌丛周围的土壤养分向灌丛中心聚集,灌丛中心的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分别较灌丛边缘高18.8%、16.4%、18.7%、16.6%和8.4%,形成了明显的"肥岛效应".鬼箭锦鸡儿灌丛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出现富集,有效磷、速效钾和速效铁、锰在根际周围出现明显亏缺,表明鬼箭锦鸡儿具有高效固氮和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Nutrient changes in submerged rice soil were studied in soil-water-plant ecosystem in direct-seeded rice crop. Continuous removal of nutrients by the crop resulted in ultimate decrease in the availability of NH4–N, P, K, Ca, Mg, Mn, Zn and Cu. However,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Fe availability in soil with increase in period of submergence and crop growth. The data was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function fittings to study the nature of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R2% values, quadratic type was the best fit for pH, available NH4–N, K, Mg, Fe, Mn and Cu, whereas logarithmic type was the best fit for available P, Ca and Zn. No response was notic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 and K.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NH4–N in soil was obtained at the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indicating that limiting nitrogen during this period might affect grain yield to the maximum extent compared to tiller initiation and maximum tillering stages.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中亚热带黄壤坡地土壤微量元素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研究了中亚热带黄壤坡地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0~20 cm土层荒草灌丛的B、Mn含量、油桐人工林Mo、Cu含量、杜仲人工林Zn含量和毛竹 杉木混交林Fe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润楠次生林B、Fe、Mn含量、荒草灌丛模式Mo含量、油桐人工林Zn含量和杜仲人工林Cu含量最高;毛竹 杉木混交林B、Mo、Cu、Mn含量在各层土壤均最低.各元素有效性指数以Mn最高,Cu最低,排序为Mn>Zn>Fe>Mo>B>Cu;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以荒草灌丛模式最高(12.28),毛竹 杉木混交林最低(2.95),排序为Ⅶ>Ⅴ>Ⅲ>Ⅳ>Ⅰ>Ⅱ>Ⅵ.土壤有机质含量与B、Zn有效态含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二次多项式亦可较好地描述有机质与有效态Mn之间的关系,而有机质与Mo、Fe、Cu之间曲线回归关系不显著.土壤pH值与土壤Zn、Cu呈显著正相关,与Mn、Mo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B相关性较低,与Fe为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effects of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ESP) levels of 82, 72, 65 and 35 and 0, 15 and 30 days of presubmergence (submergence prior to the transplanting of rice) on yield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Fe, Mn, Zn and P in soil were studied factorially in a field experiment. Presubmergence increased rice yields at all ESP levels, the effect being more pronounced at high ESP's. Increasing ESP decreased yields and the contents of Ca, Mg, K, Fe, Mn, Zn and Cu but increased that of P and Na in the crop. Presubmergence enhanced absorption of all the above elements by the crop except P, K, Mg, Zn and Cu in the grain and decreased Na in grain and straw. Growing of rice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s also facilita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soils. Effects of submergence and ESP on the availability of Fe, Mn, Zn and P in soil and their role in the nutrition of rice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5 to 30 days presubmergence improved rice yields on a calcareous sodic soil of the Indo-Gangetic alluvial plain.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网格(10 m×10 m)取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干扰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分布,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降低,植被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顺向演替,土壤有机质逐步提高,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4类干扰区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干扰区空间变异特征不同,除Ⅲ类干扰区土壤有机质半变异函数优化符合指数模型外,其他3类干扰区均符合高斯模型;Ⅰ类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呈中等程度,C0/(C0+C)值达26.5%,其他3类干扰区C0/(C0+C)值在9.0%~22.6%,呈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由于人类干扰强烈,Ⅰ和Ⅱ类区呈低能量匀质状态,变程及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Ⅳ类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变程也较大;Ⅲ类区干扰强度中等,植被类型多且分布不均,变程最小;Ⅱ和Ⅳ类区的分维数(D)值较小,土壤有机质的空间依赖性较强;而Ⅰ和Ⅲ类区D值较大,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随机变异较大;Ⅰ和Ⅱ类区土壤有机质呈单峰分布,Ⅲ类区土壤有机质呈凹型分布,Ⅳ类区呈凸型分布.减少干扰是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改善、植被迅速恢复及生态重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