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旧大陆的蒿属植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1):1-108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蒿属(Artemisia Linn.)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介绍了各学者研究该属的观点;分亚属、组的特点,亲缘关系及经订正与考证的该属298种、63变种及补遗5种、2变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结合古植物孢粉证据,论述了该属的起源中心、冰期前后该属植物在地球上的迁移路线、现代分布中心、分布区密集中心及次生的起源、分化与分布中心等,同时对亚、欧、非三洲蒿属区系分10亚区、2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旧大陆的绢蒿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4):1-40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结合现代孢粉的研究,比较了该属与邻近属,如蒿属[Artemisia Linn.)、紊蒿属(Elacanthemum Y.Ling & Y.R.Ling)及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的异同,该属分组特点及经订正与考证过的该属107种、27变种及补遗10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等;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讨论了该属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将亚、欧、非三洲绢蒿属区系分5亚区、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据初步统计,甘肃平凉太统一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03科,377属,750种,其中种子植物90科356属713种(含变种),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太统一崆峒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种子植物区系,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是典型的北温带性质,该地区也是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但以华北成分为主,植物区系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铁线莲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照王文采和李良千最新系统,云南有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59种24变种,分属于3亚属6组,是中国该属种类分布最多的省份。横断山区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分化和特有中心,而滇西、滇西南以及滇东南地区也与该属的分化有一定联系。云南铁线莲属植物特有现象较为突出:含中国特有的56种(含变种),占云南总种数的67·2%;云南特有16种(含变种),占云南分布的中国特有种的35·0%。云南铁线莲属植物与国内邻近的四川关系最为密切,西藏的关系最弱;与国外邻近的缅甸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点及其与植被分布的关系。中国针茅属有32种1亚种及4变种,据该属各个种所处环境中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种的分布也各异。属的分布区的类型属于吴征镒(1979)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泛北极植物区中的6个植物亚区,即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及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6.
粤北石灰岩地区的藓类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石灰岩地区共有藓类植物40科,110属,196种(含3亚种、6变种),其中含广东新记录3科21属,60种,中国新记录变种1个,本地区的区系地理成分中,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最主要地位(41.3%),东亚成分略少(33.7%),还含有14.7%的北温带成分及4.3%的中国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7.
林有润   《广西植物》1992,12(4):310-315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南部卡拉昆仑与昆仑山北缘这一特殊地区的蒿属植物共28种,其中9种为新疆南部新分布记载,另含1新变种。  相似文献   

8.
滦河上游地区藓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琳  赵建成  边文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71-1676
于2001~2005年在滦河上游地区共采集藓类植物标本1 810份,并对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滦河上游地区共有藓类植物27科75属175种1亚种12变种2变型,分别占全国藓类植物科、属、种(含种下分类单位)总数的41.54%、18.16%和7.74%.其中,河北省藓类植物新纪录6种1变种.该地区的优势科为丛藓科、柳叶藓科等6科,优势属为真藓属、青藓属等11属.该地区藓类植物可划分为10种区系成分,北温带成分居各种区系成分的首位,占该区系总种数的64.42%,东亚成分次之,占13.50%.该区系中温带性质的的种共计158种,占整个区系总种数的83.16%,而热带性质的种仅5种,显示了该地区藓类区系显著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9.
潘洁 《植物研究》2000,20(1):27-35
贡嘎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东北段,现有杜鹃属植物73种4变种2亚种。在贡嘎山地区东坡的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有43种(包括变、亚种)杜鹃,西坡则分布有63种(包括变、亚种)。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区系组成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大致分为:1、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只有1种杜鹃。2、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有78种(包括4变种, 2亚种),其中(1)1种分布于西藏、云南,并经云南入缅甸分布;(2)44种为四川特产;(3)5种为贡嘎山地区特有种。另外,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区系还有其特点:1、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2、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化中心之一;3、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有垂直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的分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有蒿属植物30种1变种,居该地产种子植物属中所含种数的首位。所产蒿属植物在不同的植被带中梯度变化明显,替代现象显著。在生态类型上,旱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增,中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减。在区系组成上可分为6种分布区类型,即:我国特有分布,3种;温带亚洲分布,14种1变种;北温带及中亚分布各4种;旧世界温带分布,3种;东亚分布的2种。可见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种类丰富,梯度变化明显,旱化现象显著,地理成分复杂,但以温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兼有其它成分,属典型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1.
福建漳州水仙花的染色体数目及命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沧江  陈勤娘 《植物研究》1984,4(4):159-164
福建漳州的水仙花分为单瓣水仙及重瓣水仙两类,李时珍早就指出它们乃一物二种[1]。李懋学等(1980)观察了福建漳州、浙江舟山、江苏崇明岛等地的水仙花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因此认为这三个地区的水仙花都是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并从染色体组型分析,阐明它们全是同源三倍体[8]。我们分别观察了漳州的单瓣水仙及重瓣水仙染色体数目,与他们观察的结果有所不同。说明漳州水仙花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类问题,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热带粒毛盘菌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我国盘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热带地区粒毛盘菌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共分析451份标本,属于35个分类单位,其中Lachnum abnorme var. abnorme, L. brasiliense, L. flavidulum, L. pteridophyllum, L. sclerotiiL. virgineum 6个种的个体数量均在总数的6 %以上,占已观察标本总数的73.4 %,是我国热带地区的常见种。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南的物种丰富度(S=22)和多样性指数(H′=2.6696)最高,云南与广西的物种丰富度相似。采用群落系数(coefficient of community,cc)比较了不同地区的物种分布相似性。本文还试图探讨物种分布与海拔高度、生境、基物间的关系。粒毛盘菌属真菌在海拔60~2700 m的地带均有分布,由于调查和取样的局限性,物种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地理分布上大致可分为世界性分布、间断性分布和地方特有三种分布型。  相似文献   

13.
柳叶蕨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0,10(3):93-97
柳叶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为秦仁昌教授1938年建立的。但50多年来,本属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很少为蕨类植物学家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本属有8个种,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仅1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Christ) Ching分布到越南北部。本文对属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编制有分种检索表,并有本属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松嫩平原不同地点六个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及测年数据, 恢复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六种植被类型, 并且对晚更新世晚期在冰缘气候控制下的三种模式孢粉组合所代表向三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甘肃风毛菊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及与邻近地区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风毛菊属植物野外调查,标本的收集、整理和系统鉴定,该地区风毛菊属植物共有57种1变种,隶属于4亚属,在甘肃省有2个分布丰富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南地区和祁连山地。分析表明,风毛菊属植物是一个北温带分布的属,可划为5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其中以中国特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最多(分别占36%和29.5%),特有属为新特有属,说明该区系属于一个年轻的、以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为主的温带性质,并与青藏高原、中亚地区有密切联系;喜马拉雅、横断山区是风毛菊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华北、华中地区是一个次生分布中心;菊科在古地中海地区于第三纪的早、中期得到分化与发展,其中原始的帚木菊族向西南亚迁移时分化、衍生出原始的菜蓟族的祖先种,该族在大约第三纪从起源中心向中亚干旱地区分化出风毛菊属植物,因此,该区系起源于第三纪的中亚至喜马拉雅一带;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浸海退,使属内种类剧烈分化,第三纪、第四纪北半球冰期、间冰期交替作用,使本区系向亚洲温暖地区迁移,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今的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天山南坡不同植被带52个表土花粉样品的鉴定,研究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分析蒿属/藜科比值(A/C)在该区域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山顶至山底可以划分为5个植被带,分别为高山荒漠带、高山草甸带、草甸草原带、山地荒漠带、典型荒漠带,代表性科属为蒿属、藜科、禾本科和麻黄属,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西天山南坡表土花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北坡的影响,海拔越高影响越大.A/C值随海拔升高而先升高再降低,在高山草甸区域达到最高,可以作为反映山地垂直方向气候干湿变化的有效指标.由于A/C值波动较大,利用该比值进行气候环境重建时,需注意受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高值可能带来误判.  相似文献   

17.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conitum in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is analy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on the basis of taxonom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rageneric taxa. Asaresult, some conclusions may be arrived as follows: 1.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is the frequency centre and the diversity centre of the genus. For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genus are assigned to three floristic regions, viz. 1) the East-Asian floristic region, consisting of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and SinoJapanese subregion, 2) the Euro-Siberian region and 3) the North-American region (Table 1). In the East-Asian floristic region,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comprises 3 subgenera, about 5 sections, about 13 series and nearly 180 species. However, the Sino-Japanese subregion has only 2 subgenera, 2 sections. 6 series and about 50 species. The Euro-Siberian region has 2 subgenera, 2 sections, about 9 series and nearly 70 species. The North-American region has 2 subgenera (one of the 2 subgenera has only 1 species), 1 section, 1-2 series and about 26 species. Obviously,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is the richest in taxa. 2.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is not only the preservation centre of the primitive groups and species, but also an actively differentiating region. Largely in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occurs primitive or more primitive tava in the genus, such as Sect. Fletcherum, Sect. Alatosperum and Sect. Sinaconitum, Ser. Tangutica and Ser. Brunnea etc.: A fletcherianum, A. novoluridum, A. chrysotricum, A. brevicalcaratum, A. polycarpus, A. nagarum, A. tanguti cum, A. hookeri, A. naviculare, A. violaceum,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also has the most or relatively advanced taxa, represented by the annual monotypic subgenus Gymnaconitum, A. spiripetalum, A. hamatipetalum and A. bulbitiferum ect. About 50 infraspecific taxa occur in the subregion. For example, A. hemsleyanum has 8 varities, A. franchetii has varities and A. nagarum 1 varity and 2 forms, ect. 3. In the region under discussion the genus Aconitum shows remarkable endemism. The endemic taxa include 3 sections (Sect. Fletcherum, Sect. Alatosperum and Sect. Sina conitum), 3 series (Ser. Brevicalcarata, Ser. Crassiflora and Ser. Bullatifolia) and nearly 150 species, among which primitive and advanced ones are both present. 4. The pattern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Aconitum shows remark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titude and altitude. The majority of species of this genus prefer habi tats with a cool and more or less constantly moist climate. In the Sino-Japanese subregion, with a higher latitude, the genus has an altitude range of 500-1500 m, whereas in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the range is 2900-5000 m. To sum up, the Sino-Himalayan subregion is the diversity centre, the frequency centre, the differentiation centre, the preservation centre of the primitive taxa and the centre of endemism of the genus Aconitu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is subregion has probably been accelerated by the lift of the Himalayas and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植被特殊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分布格局, 该文利用2018-2021年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内调查的338个样地、共758个样方的数据, 分析了高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和植被分类, 整合形成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高寒和温性植物群落758个样方中, 共有植物65科279属837种; 其中, 物种数最多的5个科依次是菊科(134种)、禾本科(88种)、豆科(75种)、蔷薇科(43种)和莎草科(40种), 物种数最多的5个属依次是蒿属(Artemisia, 29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 27种)、风毛菊属(Saussurea, 25种)、黄耆属(Astragalus, 23种)和早熟禾属(Poa, 23种)。植物区系主要由温带(145属)和世界广布(36属)的成分所组成。物种的生长型以草本(83.51%)和灌木(10.87%)为主, 草本和木本的生活型分别以多年生草本(88.23%)和落叶灌木(83.67%)为主。338个样地可以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 10个植被型, 20个植被亚型, 78个群系组和117个群系, 其中草原群系34个, 草甸群系33个, 荒漠群系33个, 灌丛群系14个和针叶林群系3个。该数据集覆盖青藏高原绝大部分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植被区域, 可为研究高原植被特征和地带性分异规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植被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为下一代中国植被图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陆玲娣 《植物研究》1984,4(4):37-59
桂樱属(Laurocerasus Tourn.ex Duh.)是蔷薇科李亚科的一个属。它是De Tournefort(Institutiones rei Herbariae 627.t.403.1700)以Prunus laurocerasus L.和P.lusitanica L.两种奠定基础,而至1755年由Duhmal代为正式发表而建立。自该属建立以后的二百多年来,各国植物学家对其分类位置各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调查, 得出幕阜山脉地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72属261种, 具有一定的东西过渡性, 为鳞毛蕨-铁角蕨植物区系, 最大属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 (29种)。其中, 庐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224种), 以铁角蕨属(Asplenium)为主; 幕阜山的物种密度较大(2.09种/km 2), 以卷柏属(Selaginella)为主; 九宫山以瓦韦属(Lepisorus)为主; 三者共通种有95种, 新特有现象较丰富。该区属种分化限制明显, 表现在单种科、属及寡种科、属占总科数的60%及总属数的80%。从区系成分看, 该区科、属以热带成分为主, 科和属的热带性成分与温带性成分比值(R/T值)分别为2.6和2.3。与同纬度带山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的R/T值比较, 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带的蕨类植物属的R/T值在2.18-2.36之间; 种的R/T值为0.2, 为热带成分的5倍, 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 是罗霄山脉植物区系温带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华东、华南植物区系联系比较紧密, 表现出华东与华南两区系成分的交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