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一只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粪便内,检获一种小型单核包囊型阿米巴。经铁苏木素染色,显微测微观察,其滋养体大小为6.00—11.00μm,平均为8.20±1.48μm;包囊大小为5.50—8.00μm,平均为6.95±0.06μm;属内阿米巴科Endamoebidae内阿米巴属Entamoeba的一新种,命名为鹿内阿米巴(Entamoebacervumsp.nov.)。  相似文献   

2.
实验动物猕猴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5月间,我们对本校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2只猕猴(Ma-caca mulatta)的肠道寄生原虫及其感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方法取被检猕猴新鲜粪便,先以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镜检有无原虫滋养体或包囊,再用卢戈氏碘液着色观察,尔后经铁苏木素染色油镜观察,鉴定虫种。调查结果被检的12只猕猴,均有肠道原虫感染,其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计8种,即:一、梅氏唇鞭毛虫Chilomastrix mesnili阳性检出率为8.33%(1/12)。未检到滋养体。二、恰氏内阿米巴Entamoeba cattonia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三、哈氏内阿米巴Entam…  相似文献   

3.
10只一月龄幼犬用于研究水牛枯氏住肉孢子虫的内生发育史,其中9只接种包囊,1只不接种作对照。感染后12~24小时,缓殖子进入小肠绒毛内形成大配子(4.73×3.82μm)和小配子(5.20×3.92μm),2—5天发育成卵囊;8—12天卵囊孢子化;18天卵囊孢子化完成。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予囊。孢子囊15.24×9.95μm,内有4个子孢子和成团或散状的残余体。整个发育过程在小肠绒毛(尤其是回肠上段)的基底膜与固有层的带虫空泡内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尼氏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脑视前区性双形核的位置、立体重塑和细胞组成。结果表明,该核团是一对圓柱形小核团,在视前区第三脑室两侧对称分布,头尾两端较细,中部稍膨大,其总长度雄性为262±35μm,雌性205±32μm。核团内由大、中、小三种神经元组成。雄性核团还可分为腹外侧和背内侧二个亚群,腹外侧亚群主由中神经元组成,背内侧亚群以大神经元占多数,雌性核团无明显的分群现象。  相似文献   

5.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福康  季玲妹 《动物学报》1997,43(3):227-231
阔口尖毛虫形成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产产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质突出形成阿米巴形结构,这与大核向细胞质排出部分核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武汉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武汉市动物园7种36只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及其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获得被检动物肠道寄生虫17种,即努氏内阿米巴、皮氏内阿米巴,恰氏内阿米巴、哈门氏內阿米巴、库氏嗜碘阿米巴、希氏内蜒阿米巴、艾美尔球虫、肠毛滴虫、唇鞭毛虫、猴食道口线虫、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毛 首线虫、住肠线虫、普鲁氏线虫和同杆线虫等。其中,6种为人兽共患寄生虫;有些为国內外宿主新记录;阳性检出率为100%(36/36)。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下丘脑视上核 (SON)和室旁核 (PVN)内的一氧化氮 (NO)水平与生殖活动的关系 ,本实验应用 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和 NOS免疫组织化学 ,研究了妊娠期、哺乳期和正常雌性大鼠 SON和 PVN内 NO合酶 (NOS)神经元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 ,妊娠期大鼠的 NOS神经元数目、胞体截面积和免疫反应产物的灰度值在 PVN分别为 49.8± 3.9、15 2 .4± 14.1μm2 和 15 3.4± 8.9;在 SON分别为 2 9.2± 3.7、 16 3.5± 13.8μm2 和 140 .5± 7.2。 SON和 PVN的前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 (P<0 .0 1) ,而灰度值显著低于正常大鼠 (P<0 .0 1)。哺乳期大鼠 PVN的 NOS神经元数目和胞体截面积分别高于正常大鼠 2 8%和 9% ,而灰度值低于正常大鼠 7% ;在 SON,则分别高 75 %、 11%和低 9% ,以上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哺乳期大鼠 SON的 NOS神经元数目亦显著高于妊娠期大鼠 (P<0 .0 1)。这些结果提示 ,雌性大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其 SON和 PVN内的 NOS活性上调  相似文献   

8.
粪检云南省昆明市太平镇捕获的31只高原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在9只高原姬鼠中共发现了2种艾美球虫,自然感染率为29%,其中1种被命名为新种:齐氏艾美球虫Eimeria chevrieri sp.nov.。齐氏艾美球虫孢子化的卵囊椭圆形,大小为21·2μm×16·3μm(22·2~19·7μm×17·3~15·6μm)。卵囊壁光滑,单层,厚约1·0μm;无胚孔和卵囊余体。有1~2个极体,极体形状不规则,直径1·0~2·0μm。卵圆形的孢子囊大小为11·2μm×7·5μm(12·3~10·3μm×8·3~6·8μm),有孢子囊余体,且主要分布在2个子孢子的中间,斯氏体扁豆形,大小为1·0μm×0·3μm,亚斯氏体亚球形,大小为2·5μm×1·5μm。子孢子在孢子囊里面头尾相接,在其宽端有1个明显的反光体,直径约3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大学标本馆。齐氏艾美球虫,新种Eimeria chevrieri sp·nov.(图1~2,4)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无色、单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gom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3,E.kaunensis Arnastauskiene et al.,1978和E.gandob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gomurica、E.kaunensis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较小且有卵囊余体;E.gandob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呈宽椭圆形,卵囊和孢子囊较小(19·0μm×16·8μmvs·21·2μm×16·3μm;8·0μm×5·0μmvs·11·2μm×7·5μm),孢子囊余体少,无反光体和亚斯氏体。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2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alorani Hurková et al.,2005、E.apodemi Pell啨rdy1974和E.za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zaur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具有卵囊余体;E.alorani的卵囊和孢子囊比本种大的多(26·9μm×19·3μmvs.21·2μm×16·3μm),且其孢子囊余体形成一个直径约4~5μm的球状结构;E.apodemi的孢子化卵囊呈宽椭圆形,经常不对称,无极体和斯氏体。该种区别其它种的关键特征是:1)孢子化卵囊椭圆形,卵囊壁光滑、单层、无色;2)有极体;3)孢子囊有亚斯氏体。模式标本,含孢子化卵囊的齐氏姬鼠粪便保存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标本编号:2006047;齐氏姬鼠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标本馆,标本编号20060081。词源:种名源自宿主种名。  相似文献   

9.
卤虫染色体倍性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闰生  刘凤岐 《动物学报》1990,36(4):412-419
本文报道了我国4个地理品系卤虫的染色体倍性组成及卵径分布,分析了卤虫染色体的非整倍性,讨论了卤虫种的分布。 天津卤虫有2倍体(2n=42),占33.3%和5倍体,占16.2%;染色体数的波动为21—108;卵径为262±17μm。 海南卤虫有2倍体(2n=42),占8%;4倍体,占17.7%;5倍体,占18.3%;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6—111;卵径为285±15μm。 新疆卤虫有2倍体(2n=42),占39.2%;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7—106;卵径为269±15μm。 山西卤虫有2倍体(2n=42),占45.1%,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7—84;卵径为234±13μm。  相似文献   

10.
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发育与裂殖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佩云  林昆华 《动物学报》1993,39(2):189-196
用单卵囊分离技术纯化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 Cheissin,1948卵囊。卵囊呈宽梨形,平均大小为27.38×19.97μm。在室温21—26℃,第63和116小时完成孢子化率分别为31%和71%。人工感染无球虫兔,潜隐期9天,排卵囊的持续期为9天,高峰期为感染后第12—13天。裂殖生殖4代,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和回肠的肠腺上皮细胞内,出现时间为感染后61—85小时;裂殖体有大小两种类型。第2代至第4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回肠,寄生部位扩展至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裂殖体。第2至第4代分别出现于感染后96—132小时;144—180小时;192—240小时。感染后73—216小时之间均见有含两个裂殖子的小裂殖体,大小为2.5—5.9×3—9.48μm;感染后96—240小时,见粗细两种类型的裂殖子,粗裂殖子有核1—8个,细裂殖子多为一个核。裂殖生殖寄生于空肠、回肠;仅在216小时曾在蚓突的个别绒毛和腺上皮细胞内见有裂殖体。12指肠、盲肠和结肠均未见虫体寄生。作者特别瞩目于试验中发现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多型现象,并将无性世代划分为4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感染黄胫小车蝗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主要感染寄主脂肪体,其次为血细胞.球状体有3种类型:大球体、椭球体和小球体,大小分别为30.41μm×25.40μm、6.58μm×4.78μm和3.35μm×2.60μm.病毒粒子为椭球形,大小为230 nm×176 urn,囊膜表面具有球状亚单位,直径为16nm,使病毒粒子看上去似桑椹,侧体为圆筒形,髓核内绳索状物质似有2折,在横切面上是2个圆点.病毒粒子的发育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病毒发生基质的产生;球状颗粒的形成;内核和侧体的分化;髓核和衣壳的进一步分化.成熟病毒粒子逐渐包入球状体.该病毒可感染同属蝗虫.  相似文献   

12.
 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核衣壳,并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均一胶和梯度胶)电泳分析了它们的结构蛋白。测量使用游标卡尺,计算使用微型计算机。凝胶用很染色方法染色。 结果表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长381.2±17.81纳米,直径88.86±9.605纳米;核衣壳长328.9±5.917纳米,直径41.36±1.167纳米。两种凝胶电泳所得数据显示病毒粒子至少含有20组分子量不同的结构多肽,含量较多的是P31、P40、P28和P20。P45和一些小分子多肽看来主要存于囊膜上。P31的分子量与多角体蛋白相同,我们的实验表明它可能是病毒粒子和核衣壳的结构组分。  相似文献   

13.
白蜡虫七种寄主植物枝条树皮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解剖观察了白蜡虫7种寄主植物一年生枝条树皮横切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白蜡虫7种寄主植物一年生枝条树皮从内到外由次生韧皮部、初生韧皮部纤维束、皮层和周皮组成;次生韧皮部横向系统均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组成;轴向系统由射线组成。木栓层以美国白蜡和流苏细胞层数最多,达10~12层;华南小蜡、紫药女贞和白枪杆次之,为5~8层;女贞和白蜡树最少,分别为2~3和3~4层。初生韧皮部纤维束排列整齐连接为带状或分散,女贞属纤维连接成带状,白蜡属和流苏属纤维分散。带状纤维层厚薄不均,厚度在26.93±13~59.15±7μm之间,以白枪杆纤维层最厚,为59.15±7μm;美洲白蜡次之,为50.05±7μm;白蜡树最薄,为26.93±13μm。分散型纤维束直径在25.12±13~76.15±36μm之间,纤维束直径大小顺序为:流苏(76.15±36μm)>紫药女贞(43.44±10μm)>女贞(25.12±13μm)。女贞、紫药女贞和流苏纤维束间距分别为78.53±39μm、149.78±27μm和212.02±95μm。次生韧皮部厚度在48.52±12~377.44±24μm之间,以女贞的次生韧皮部最厚,达377.44±24μm,华南小蜡最薄,为48.52±12μm。树皮次生韧皮部厚、木栓层数少和纤维束直径小为白蜡虫优良寄主植物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隐孢子虫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隐孢子虫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 BSA)和EL ISA法对卵囊阳性患者分别进行 T细胞亚群、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 m IL - 2 R)和血清特异性 Ig G、Ig M检测。结果 :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 CD+3、CD+4、CD+8和 CD+4/ 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 6 5 .83± 6 .5 5 ) %、( 4 3.5 5± 6 .10 ) %、( 2 8.4 3± 4 .32 ) %和 1.5 8± 0 .32 ) % ,静息期与诱导期 m IL- 2 R表达水平分别为 ( 2 .92±1.0 6 ) %和 ( 33.4 5± 2 .31) % ;隐孢子虫卵囊阴性者 CD+3、CD+4、CD+8和 CD+4/ CD+8阳性百分率分别为( 5 5 .87± 7.2 3) %、( 39.2 6± 6 .4 3) %、( 30 .0 4± 5 .6 7) %和 ( 1.36± 0 .4 1) % ,静息期与诱导期 m IL- 2 R表达水平分别为 ( 4 .31± 1.4 7) %和 ( 35 .4 1± 3.12 ) %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P<0 .0 1)。隐孢子虫特异性抗体 Ig G、Ig M、Ig G + Ig M阳性率分别为 6 3.4 1% ( 2 6 / 4 1)、17.0 7% ( 7/ 4 1)、19.5 1% ( 8/ 4 1) ,隐孢子虫感染后的体液免疫以 Ig G为最多见。结论 :隐孢子虫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体液免疫在隐孢子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孢子虫感染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蝇类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类繁多,每年出现季节较长,与人群接触极为频繁,因而常为传染各病的媒介,在我国已往对蝇类的分布及其与传染病的关系,所作的调查研究并不太多。姚、袁等氏(1929)在北京调查结果,发现在多数蝇类的体内含有大肠杆菌,且自肠内分离出痢疾杆菌,以及结肠内阿米巴、赤痢内阿米巴包囊,及鞭毛虫,纤  相似文献   

16.
四爪陆龟血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四爪陆龟的血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 ,并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及其细胞核的大小和面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 1 )四爪陆龟红细胞含量平均值为 62 ( 5 2~ 83 )万个 mm3 血液 ;( 2 )红细胞的平均长度为 ( 1 6 70± 1 2 5 ) μm ,范围 1 5 60~ 1 7 5 2 μm ;( 3 )红细胞宽度为 ( 9 5 3± 0 92 ) μm ,范围 7 2 0~ 1 0 8μm ;( 4 )红细胞核长度为 ( 5 5 9± 0 5 9) μm ,范围 4 80~ 6 48μm ;( 5 )红细胞核宽度为 ( 3 65± 0 5 6) μm ,范围 2 64~ 4 5 6μm ;( 6)血红蛋白含量为 ( 7 3 0± 0 66)g 1 0 0ml血液 ( 6 5 0~8 5 0 ) ;( 7)红细胞渗透脆性 ,开始溶血浓度为 0 2 4%NaCl溶液 ,完全溶血浓度为 0 1 6%NaCl溶液 ;( 8)红细胞平均大小 (长径×短径 )为 ( 1 6 70× 9 5 3 ) μm2 ;( 9)白细胞平均值 0 5 6( 0 42~ 0 70 )万 mm3 ,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大小为 ( 1 2 0 8± 1 86) μm ,嗜酸性粒细胞大小为 ( 9 2 5± 2 3 ) μm ,嗜碱性粒细胞大小为 ( 8 75±0 2 3 ) μm ,单核细胞大小为 ( 1 1 40± 1 0 6) μm ,淋巴细胞大小为 ( 7 5 0± 2 1 ) μm ,凝血细胞大小为 ( 4 2 0±1 40 ) μm。  相似文献   

17.
对Ⅰ、Ⅱ型糖尿病及透析患者的肠道内环境和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观察.肠内细菌群的检测采用光冈复合式法;氨和硫化物的测定,采用Terada的方法;吲哚及臭素等的测定方法采用同吉原方法.临床主要生化指标观察方法,采用美国康宁644电解质分析仪和美国RA-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随机选取住院的Ⅰ、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名对肠道内环境以及血离子、肾功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肠内细菌群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73±0.44(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0.84±0.75)‰.腐败菌数亦为8.14±0.37.Ⅱ型糖尿病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88±0.34(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2.40±3.18)‰.腐败菌数亦为7.99±1.15.透析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76±0.42(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0.78±0.92)‰.腐败菌数亦为8.33±0.50.并检测到绿脓杆菌,其检出率为40%.(2)腐败物质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粪便中氨为823±67.2(μg/g);硫化物为50.7±16.0;粪便中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变化,吲哚、粪臭素分别为57.1±12.1、53.5±11.2(μg/g).Ⅱ糖尿病患者粪便中氨为759.9±62.9(μg/g);硫化物为30±8.3.吲哚、粪臭素分别为40.1±9.9、36.5±9.1(μg/g).透析患者粪便中的氨为1 006.6±164.9(μg/g);硫化物为80±9.9.吲哚、粪臭素分别为78.7±9.7、77.9±10.1(μg/g).(3)血清无机离子的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人的肾功、尿素、肌酐,尿素、肌酐、尿酸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肾脏无实质性损伤,但结果为正常值的上限,尿素5.24±2.11(mmol/L),肌酐93.8±6.15(μmol/L),尿酸0.27±0.04(mmol/L),有肾损伤的可能.Ⅰ型糖尿病人的肾脏已有轻度的实质性损害,尿素7.75±2.29(mmol/L),肌酐120.1±62.91(μmol/L),尿酸0.29±0.04(mmol/L).透析病人的肾脏已严重实质性损伤,尿素44.2±10.50(mmol/L),肌酐702.32±164.98(μmol/L),尿酸0.43±0.13(mmol/L).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应用RNA及DNA染色方法,观察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感染兔睾丸单层细胞后的核酸染色改变。随着感染后日数的增加,在胞浆内细胞核旁可见有规律地出现堆状排列的鲜红色RNA小颗粒,这些颗粒与恙虫病立克次氏体的排列位置一致,出现时间亦与立克次氏体的繁殖曲线平行;同时感染后的细胞浆RNA染色往往也较对照深。此外,感染后的_细胞核及核仁有时亦可见到一些不规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库蚊虫霉的形态及不同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年5月福建南平库蚊上的虫霉流行病进行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库蚊虫霉(Entomophthora culicis)是流行病的主要病原菌(92.4%),其次为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ispora)(2.9%),同时在库蚊的个体上存在着这两种虫霉的复合感染(4.7%)。库蚊虫霉分生孢子钟罩形,基部平截,端部尖突。分生孢子10.3×13.3-6.6×11.6μm,平均12.1±0.15×9.0±0.15μm,长径比1.40—1.75。休眠孢子内生或外生,平均27.1±0.14μm。假根粗大,无固着器,囊状体缺乏。在蛋黄培养基上生长微弱。对不同因子影响分生孢子萌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Xia虎鱼寄生车轮虫两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述了寄生在魎虎鱼体表、鳃和口腔的两种新车轮虫一种为东湖车轮虫,新种(Trichodinadonghuensissp.nov.),虫体直径49.2-60μm,附着盘直径44.0(37.2-51.5)μm,齿环直径22.1(19.2-26.4)μm,齿体数目22-28个,以23-24个居多,辐线8根,口带绕体围410°,大核马蹄形,其外径20.4μm,核臂宽4.8-5.4μm,小核短杆状,长2.4μm,宽1.4μm.另一种为车轮虫,新种(Trichodinactenogobiisp.nov.),虫体直径62.4-81.8μm,附着盘直径63.9(56.4-72.0)μm,齿环直径33.3(31.8-38.4)μm,齿体数目23-27个,辐线数10-14根,以11根者居多,口带绕体围400°.大核马蹄形,核臂粗细不一,大核外径42.0μm.小核卵圆形,位于大核左臂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