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与生物圈》1996,3(3):34-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1976年建立以来,1984年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并制定了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至1994年,该计划已经实施十年有余,在解决现实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实践的发展使生物圈保护区的运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生物多样性公约》颁布以后,一方面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认识和解决,其进一步发展需要更为清晰和合乎当今形势的思路和方向,在这一背景下,UNESCO于1995年3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了第二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并已经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和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十三届大会审议和批准。下面是全文刊登的“塞维利亚大会”情况介绍和“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实施决议”及其审议批准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译文):Ⅰ.《塞维利亚生物圈保护区战略》;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和参考,特别是对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猫儿山     
《人与生物圈》2011,(3):110-111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开始启动申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工作,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提名表在2011年2月16—18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顾问委员会上获得初步通过,正式通知将于2011年6月28—7月1日在德国举办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第23届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上公布。  相似文献   

3.
湖北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是湿润亚热带华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区域,植被垂直带比较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1983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10个纳入国际网络的生物圈保护区之一。为了使其发展更加符合生物圈保护区基本概念的要求,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实施‘生物圈保护区塞维利亚纲要’研讨会”于1997年7月21日至25日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召开。4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12个生物圈保护区及正在申请纳入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实施<塞维利亚生物圈保护区纲要>研讨会》于1997年7月21日至26日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12个生物圈保护区及正在  相似文献   

6.
1 大会的主要议程引人瞩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1995年3月25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落下帷幕。来自102个国家和14个国际及地区性组织的421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历时5天的会议着重对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塞维利亚纲要》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章程》(草案)进行了讨论与修改,同时对1984年第一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大会所制定的行动计划的执行情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协调、云南大学和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共同执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以下简称BCSD项目),自1995年11月启动以来,经过了3年的实施,于1997年11月圆满结束,并取得较好成果。1997年11月3日至6日在西双版纳召开了“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的国家科委、林业部和部分自然保护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相似文献   

8.
图为表彰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建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利用该网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96年7月于日本召开的第二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大会上授于中国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弗  相似文献   

9.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了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94个国家,拥有411个成员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现有21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个网络,而且还建立了中国生  相似文献   

10.
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王献溥生物圈保护区是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80...  相似文献   

11.
编辑按     
本期《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出版之际,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之时,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次大会的报道和对有关文件的介绍,能够使工作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同志们及时了解目前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在制定本保护区近期和长远规划中,加快与国际计划的接轨过程,以推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截至1995年2月9日已有114个国家履行了批准手续,在此期间召开了第一届缔约国的会议,说明生物多样性问题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公约最主要的三个目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组成成分的持续利用与公平分离从遗传资源利用所得的利益,都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仅被看为是防止物种灭绝、或生态系统保护问题,而且是与达到一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进程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公约的各项规定是缔约国作为义务来接受的,可利用生物圈保护区来实施这些规定。本  相似文献   

13.
由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和培训中心,国际山地发展中心,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四川九寨沟保护区共同发起的东亚和南亚保护区有效管理研讨会,于1996年8月27—31日在九寨沟保护区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缅甸、尼泊尔、澳大利亚、芬兰、德国、新西兰和美国等10个国家约150人。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于1995年10月20~25日在江苏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召开。来自41个自然保护区及其主管部门——国家环保局、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江苏省环保局、盐城市政府,以及部分科研院所和外国的专家共计87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宣布又有16个新成员纳入该网络,并在此次大会上颁发了证书。至此,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共有61个成员。  相似文献   

15.
1993年9月13—17日,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在北京香山召开。  相似文献   

16.
动态与信息     
第四次东亚地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EABRN)大会于1996年10月20~25日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召开。来自中国、韩国、蒙古、日本、泰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雅加达地区办事处和北京办事处共2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正在已闭幕的第22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大会上,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家保护区成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新成员。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CBRN网络成员已达22个,居全国第一,同时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也增加到了185家,生态类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是1990年3月,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授权其主席团所作的决定,该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组成部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个、我国第七个  相似文献   

19.
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提高自身素质,一直敦促各国积极开展对所属生物圈保护区的监督、评审,包括国家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3年11月,在科罗拉多的厄斯特斯国家公园(Estes Park)举办了一次研讨班,并制定了美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规划(草案)。其提出的战略任务、奋斗目标、具体目的、行动方案等,为未来10年里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整体计划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美国生物圈保护区计划的任务是建立并支持一个能充分代表美国各种生物地理类型区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利用及文化价值之间的持续平衡。规划草案提出了6大目标,每个目标又包含几个具体目的和行动方案。这6大目标为: 1.建立起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政策体系及可供操作的框架; 2.形成代表美国生物地理多样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并使之达到国际公认的生物圈  相似文献   

20.
《人与生物圈》杂志作为中国人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创刊23年来一直致力于联合科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第四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的召开关系到人与生物圏计划的未来,为了深入了解这次本次大会的意义和主要成果,MAB和世界生物圏保护区网络(WNBR)的发展与走向以及今后10年将要面对的挑战和机会等问题,本刊记者陈向军通过微信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于生物圈计划韩群力秘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