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实施‘生物圈保护区塞维利亚纲要’研讨会”于1997年7月21日至25日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召开。4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12个生物圈保护区及正在申请纳入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实施<塞维利亚生物圈保护区纲要>研讨会》于1997年7月21日至26日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12个生物圈保护区及正在  相似文献   

3.
在盐城召开的“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宣布,又有16个自然保护区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在大会上颁发了证书。至此,“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有成员61个(名单见下)。  相似文献   

4.
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45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第一批网络成员(详见下页右栏附表)。网络成立大会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各保护区主管部门共同筹办,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与生物圈》1996,3(3):34-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1976年建立以来,1984年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并制定了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至1994年,该计划已经实施十年有余,在解决现实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实践的发展使生物圈保护区的运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生物多样性公约》颁布以后,一方面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认识和解决,其进一步发展需要更为清晰和合乎当今形势的思路和方向,在这一背景下,UNESCO于1995年3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了第二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并已经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和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十三届大会审议和批准。下面是全文刊登的“塞维利亚大会”情况介绍和“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实施决议”及其审议批准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译文):Ⅰ.《塞维利亚生物圈保护区战略》;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和参考,特别是对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于1995年10月20~25日在江苏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召开。来自41个自然保护区及其主管部门——国家环保局、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江苏省环保局、盐城市政府,以及部分科研院所和外国的专家共计87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宣布又有16个新成员纳入该网络,并在此次大会上颁发了证书。至此,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共有61个成员。  相似文献   

7.
1 保护区概况 1990年3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个代表荒漠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的东天山博格达峰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地理座标为东经87°45′~88°15′,北纬43°45′~44°30′。全区总面积217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总面积493平方公里,由天池自然景观保护区和沙漠梭梭林保护区两个核心区组成。  相似文献   

8.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了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94个国家,拥有411个成员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现有21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个网络,而且还建立了中国生  相似文献   

9.
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是1990年3月,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授权其主席团所作的决定,该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组成部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个、我国第七个  相似文献   

10.
陕西牛背梁     
《人与生物圈》2011,(3):112-112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批准启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申报工作。该保护区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东段的长安、宁陕和柞水三区(县)交界区域.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保护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圈保护区 在紧靠太平洋西海岸中部的中国东海上,有一串神奇而美丽的小岛,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之中,这就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海域的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这是一个以海洋贝类和藻类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素有“贝藻王国”之称。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纳入这一世界网络的海洋类型自  相似文献   

12.
如何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中,提出了“生物圈保护区”这个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保护区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全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国家之一,至今不仅已有24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而且还建设了自己的国家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拥有102个成员。它们都是我国保护区管理较有成效的佼佼者,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待完善。一、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与任务生物圈保护区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以资源管理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温带草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8月5日,1987年9月7日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10786km~2,其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和温带草原自然景观,是为保护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区的物种资源,维持遗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提高自身素质,一直敦促各国积极开展对所属生物圈保护区的监督、评审,包括国家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3年11月,在科罗拉多的厄斯特斯国家公园(Estes Park)举办了一次研讨班,并制定了美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规划(草案)。其提出的战略任务、奋斗目标、具体目的、行动方案等,为未来10年里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整体计划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美国生物圈保护区计划的任务是建立并支持一个能充分代表美国各种生物地理类型区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利用及文化价值之间的持续平衡。规划草案提出了6大目标,每个目标又包含几个具体目的和行动方案。这6大目标为: 1.建立起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政策体系及可供操作的框架; 2.形成代表美国生物地理多样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并使之达到国际公认的生物圈  相似文献   

15.
江西井冈山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批准启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申报工作。该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以保护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  相似文献   

16.
锡林郭勒——寻访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网络。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锡林河南北向蜿蜒于  相似文献   

17.
时间到了21世纪,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生根发芽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加入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了中国保护区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已经发展成连结国内外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沟通桥梁,而中国的生态学事业也借助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东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计划长盛不衰的秘密何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让其有如此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二次全体成员大会工作报告主要分三大部分,摘要如下: 1 工作回顾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1993年7月成立至今两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全体网络成员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于1983年的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万里海疆中部,背靠苏北平原,沿海岸绵延500多公里,面积达4500多公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海涂湿地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被接纳为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员。因该保护区是世界珍禽丹顶鹤最主要的越冬地,所以常被人们称为“丹顶鹤保护区”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1 8日至21日,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的有关负责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网络成员、荔波县党政领导等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