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岛群岛,现称长山列岛。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1986年5月7日,我们在列岛的北端隍城岛(东经120°54′44″,北纬38°23′30″),捕获一只雄性草鸮(Tyto capensis)成鸟。其量度为:体重355克,体长317毫米,翅长328毫米,尾长122毫米,嘴峰28毫米,跗蹠75毫米。据文献报道,草鸮在国内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贵州和台湾等省区。此次在长山列岛的发现为山东鸟类新纪录,也是迄今所知该鸟在国内分布的最北限。鉴于草鸮比较罕见,我们将它笼养,进行了一些观察,现简介如下:一、初捕的草鸮,惊恐乱飞、拒食,需人工喂…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学生从标本中“发现”新知识,引起对这门学科的探求,这是值得生物教师探讨的问题。我在“鸟类的多样性”一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以飱读者。 (一)教具准备家鸽一只,猫头鹰类中鸺鹠四只,其他有角鸮、草鸮、鵰鸮及草鸮捕鼠形态标本;黑枕绿啄  相似文献   

3.
正鸮属(Strigea Abildgaard,1790)在吸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1919)鸮形亚科(Strigeinae Railliet,1919)的鸮形族(Strigeini Dubois,1936)。在本族中已有6个属,包括了在我国发现的侧鸮属(Laterostrigea Yang,1962)。就中以正鸮属发现较早,发现的虫种也较多。据Yamaguti(1958)整理,正鸮属列有32种(包括亚种在内);另加Bisseru(1956)报告的四个新种:S.neotides,S.lilensis,S.cuncumae,S.rhodesiensis;Bezubik(1958)报告的S.raabei新种;又在Skrjabin(1960)专著中,增添了二种:S.gracilicollis Dubois et Fain,1956和S.plogadis Dubinin,1938;此外,在我国也发现过一个新种S.egretta Yang,1962,合计起来,约有39种。本文报告在我国广州鸟体内检出的五新种正鸮属吸虫,拟定的学名如下:  相似文献   

4.
草鸮(Tyto capensis)俗称猴头鹰,属鸮形目、草鸮科,是我国珍稀保护鸟类.体长35厘米,重约500克.喙粗大呈象牙色,上喙弯曲覆盖下喙.雏鸟下喙先端无缺刻;成鸟下喙先端左右边缘常各有1—2个缺刻.雄鸟头顶平阔,在头顶、后项、背部和两翼的上复羽呈黑褐色,多数羽毛先端缀有白色细斑.颈两侧与翼脊以及喉际至胸部呈草黄色,翼下及胁部近白色,多数羽毛先端缀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及尾羽均缀有三道草黄色横纹.足具四趾,站立时第一  相似文献   

5.
<正>东方草鸮(Tyto longimembris)隶属于鸮形目草鸮科,共有6个亚种的分化,我国分布的2个亚种为T.l.chinensis和T.l.pithecops。东方草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chinensis)以及台湾(pithecops),国外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del Hoyo et al.1999,郑光美2011)。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中,东方草鸮的分布区并不包括四川省。实际上,早在2000年时就曾有报道称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发现草鸮的分布(胡锦矗2000),一直未能引起关注。有关东方草鸮繁殖生物学的资料,大多来自国外的  相似文献   

6.
1962年5月20日在安徽南部屯溪叉口的深山中,获得草鸮一窝三个幼乌。1963年7月4日又由当地猎乒捕获成乌一只及幼乌三只。这是草鸮在国内最北的纪录。巢筑在大树根部的凹陷处,为枝条所成,似雅巢状,内铺一些猴毛及其他兽毛。据云,此乌常子猴类出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春季,笔者与学生在河北省海兴县东部沿海湿地(东经117°30′,北纬38°09′)进行鸟类环志时,于5月7日晚22时,在网位高0.8 m处捕获一只成年雌性草鸮华南亚种(Tyto capensis chinensis),同时捕获的还有环颈鸮华东亚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dealbatus)和泽鹬(Tringa stagnatilis).由于草鸮体质较弱而未环志放飞,8日带回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并对其进行体检,体检时发现其口腔已严重感染,从口腔中取出27条线虫,5月11日夜间突然死亡,经解剖又在其体腔内发现2条线虫、胃内3条线虫、十二指肠内1条线虫,体腔内的2条线虫与口腔、胃和肠中的线虫明显不同,虫种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狂鸟)(Buteohemilasius)、长耳鸮(Asio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狂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狂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狂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0月10日在四川屏山县龙溪乡,海拔1 200米处采获1只雄性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 ticehursti)。此鸟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浙江。在四川为首次发现。体重750克,体长460、翼长410、跗蹠62、嘴峰39、尾长250毫米。面盘和翎领较显著;趾被羽至趾端第一关节处;第4—6枚初级飞羽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