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鹤  林进添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6):1280-1286
过去的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显著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的影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其他生物一样,昆虫也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如繁殖发育速度增快、遗传变异、种群多样性降低、分布区扩大、种群爆发、外来入侵、种群灭绝等等。全球变暖引起的昆虫响应对农林业以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因此本文主要从物候、分布区、生长发育及繁殖、形态、行为与生理、分子水平这些方面综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昆虫如何响应,并讨论了目前研究动态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意在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昆虫科学管理策略(如种群监控、模型预测、风险评估、遗传多样性、抗性遗传等)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飘  张乃莉  马克平  郭继勋 《生态学报》2014,34(6):1327-1339
凋落物分解作为生态系统核心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碳的周转与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碳的收支平衡,调控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结果。全球气候变暖通过环境因素、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分解者3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凋落物分解过程,并进一步影响土壤养分周转和碳库动态。气候变暖可通过升高温度和改变实际蒸散量等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凋落物分解。气候变暖可引起植物物种短期内碳、氮和木质素等化学性质的改变以及群落中物种组成的长期变化从而改变凋落物质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分解者亚系统作为主要生命组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调节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来加快微生物养分的固定或矿化,以形成新的养分利用模式来改变土壤有机质从而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未来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向应基于大尺度跨区域分解实验和长期实验,关注多个因子交互影响下,分解过程中碳、氮养分释放、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生物学过程与联系、分解者亚系统营养级联效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这里一直是南北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之一,更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停歇地.由于地处南北过渡性气候,适合南、北候鸟常年生活,再加上\"百湖之城\"良好水资源条件和湿地环境更为鸟类的取食及营巢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这些气候及地理条件,所以有很多候鸟在此安家.然而,随着全球气温出现了整体上升的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对鸟类的迁徙、繁殖是十分不利的.本文结合作者及其他学者对武汉鸟类调查的结果与近年武汉市气候状况的比对分析,发现武汉作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生态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武汉作为南北鸟类中转站生态地位的威胁状况,阐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九峰山地区的鸟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内蒙古九峰山地区的鸟类区系及地理分布,更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动物资源,我们于1985年1月至1986年11月,对该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自然概况九峰山是阴山山脉的主体——大青山的主峰,海拔2338米。调查区地处东经110°25′—110°48′,北纬40°34′—40°51′,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境内,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这里为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和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的交汇地带。年平均温度7℃,最高平均温度22.8℃(7月),最低平均温度-11.2℃(1月)。年降水量约345毫米(230—478),无霜期110天(据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气象站)。…  相似文献   

5.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鸟类区系考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作者在不同季节对十万大山地区的南坡防城市和北坡上思县等地进行了鸟类资源考察。按照不同的生境设样带考察、路线调查及网捕和猎捕。本次考察共获得鸟类标本506号,分属于8目20科83种,加上以往的文献记载,该地区总计有鸟类12目25科115种。其中东洋界鸟类103种,古北界鸟类3种,广布种9种;繁殖鸟类94种(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21种。约占广西省鸟类总数的25.5%(451种^[4]),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8.7%(1319种^[12])。该区域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1种,广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9种。鸟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它们主要分布并活动于阔叶林、人工林、竹林、灌丛、村庄、草坡、农田以及溪流水边等生境,而且大部分鸟类在此地繁殖。  相似文献   

6.
7.
河北塞罕坝地区鸟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1995年对河北塞罕坝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18种,隶属14目33科。古北界鸟类103种(87.29%)、东洋界鸟类1种(0.85%)。广布种14种(11.86%),鸟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其中夏候鸟67种(56.77%)、旅鸟26种(22.03%),留鸟19种(16.10%),冬候鸟6种(5.08%)。森林鸟类76种(64.41%)、沼泽水域鸟类50种(42.37%)、  相似文献   

8.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对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19种,隶属16目37科。其中留鸟32种,占总数的26.89%;冬候鸟 24种,占总数的20.17%; 夏候鸟30种,占总数的25.21%; 旅鸟33种,占总数的27.7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6种。  相似文献   

9.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路线统计和定点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普陀山岛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普陀山岛有鸟类7目23科60种,其中留鸟30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6种,旅鸟4种;优势种4种,常见种13种,偶见种43种.黑鸢Milvus line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赤腹鹰A.solo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洋界种22种,古北界种24种,广布种14种.从繁殖鸟地理型分析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比例为2.8:1,东洋界种占优势.苍鹭Ardea cinerea rectirostris等26种为普陀山岛鸟类新纪录.经与22年前资料比较,白鹭Egretta garzetta、黑鸢等20种相同,而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等19种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旅游开发且长期受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部分鸟类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河北邢台市森林公园鸟类区系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宇红  吴跃峰 《四川动物》2005,24(4):562-567
2003年3月~2005年4月对邢台市森林公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21种,隶属15目38科.其中留鸟27种,占总数的22.31%;夏候鸟26种,占总数的21.49%;冬候鸟10种,占总数的8.26%;旅鸟58种,占总数的47.94%.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家燕(Hirundo rustica)、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喜鹊(Pica pica)、大山雀(Parus major)、[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小鹀(Emberiza pusilla)等10种鸟为公园的优势鸟种.国家Ⅱ级保护重点鸟类11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11种.  相似文献   

11.
鸟类迁徙:在全球变暖趋势下的演化、调控与发展(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证实 ,鸟类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直接控制。有证据表明 ,存在某种先天的迁徙动因并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遗传调控 :(1)迁徙过程的起始、持续以及结束 ;(2 )迁徙活动量 ,即决定鸟类飞行距离的遗传参数 ;(3)迁徙方向 ;(4)生理参数 ,特别是迁徙期间的脂肪贮存 ,以及对于那些部分个体迁徙的鸟种而言 ,决定个体迁徙与否的生理参数。双因素选择实验表明 ,部分迁徙群经由几个世代的选择即可转变成完全的迁徙群或非迁徙群。新迁徙方向以及由此导致的新越冬区的改变 ,也能在野生鸟类中迅速实现。至少在以往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鸟种 (黑顶林莺Sylviaatricapilla)中 ,“迁徙”或“非迁徙”是先天性的 ,与特异性迁徙活动量相关 (尤如一时间程序 ) ,前者 (迁徙的 )已证实是由一种阈机制所控制的。一项新的鸟类迁徙理论假设 ,即使好些完全迁徙的类群 ,较低水平的迁徙活动量选择也会导致阈的异位 ,低于这一阈值就会出现非迁徙个体。因此 ,通过选择作用 ,一个迁徙型种群可以通过部分迁徙型转变为非迁徙型。这种中间阶段在现存鸟类中十分普遍。它始见于生物演化早期 ,就鸟类而言 ,可能在原始鸟类就已具备。模型运算表明 ,在施以强定向选择情况下 ,迁徙鸟类经过约 4 0年可转变为留鸟 ,反之亦然。这就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该样带上有4个生态实验站。在大量的固定样地、实验调查研究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了样带的初步梯度分析及在全球变化图景下的预测,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一个遥感数据驱动的模型和NPP模型在整个样带上运行过。今后NECT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C、N、P等与痕量气体CO_2、CH_4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等方面得到加强,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3.
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黑颈鹤为主的珍禽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区,是黑颈鹤最集中的繁殖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结合历史文献该区岛类区有81种。属国家及国际间保护的鸟类有49种,占60.5%,其中国家Ⅰ组保护岛类有7种,Ⅱ级有15种域鸟类较为丰富且数量较大。从区系上看,古北界成分占绝对优势的65种占80.2%,东洋界4种占4.9%,广布种11种占13.6%。该区鸟类区系是由更新世北方区动物九发展而来,从晚更新世经草原或森林--草原鸟类发展到至今的高原湿地鸟类。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根据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综合模型和农业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我国自然植被及农作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在所有可能的气候条件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及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并在新疆地区形成明显的低值区。在年平均气温升高2℃且降水不变的情况下,湿润地区生产力增加幅度最大,约增加1~2tDW·hm~(-2)·a~(-1);在年平均气温升高2℃、年降水增加20%的情况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力增加幅度最大,约增加0.5~3.0tDW·hm~(-2)·a~(-1);在年平均气温升高2℃、年降水减少20%的情况下,湿润地区生产力提高约0.5~1.0tDW·hm~(-2)·a~(-1),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力降低约0.5~2.0tDW·hm~(-2)·a~(-1)。  相似文献   

16.
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跨国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涉及到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体科学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经费投入之多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着当前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全球变化研究是由以下三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计划组成:以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为主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过程为主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以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为主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候指标的功能。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候-植被分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中国气候-植被分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根据该模式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自然植被在气温增加2℃或4 ℃、降水增加20% 时, 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都有所减少,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沙漠化趋势增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而可以作为全球变化的先兆区或预警区,具有重要的监测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更新世长臂猿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长臂猿牙齿化石的形态观察,更新世时期至少有两种长臂猿生存于我国,即Hylobates concolor,Hylobates hoolock,这两种均系我国现生长臂猿种类。其中黑长臂猿牙齿的性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甚小,保留了较多的祖先型。由于长臂猿对森林环境的依赖,使它成为探讨更新世时期森林环境的最好指示动物之一。它们在时间分布上,从更新世早期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在空间分布上,都较现生者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缨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3):T001-T00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蹄盖蕨属4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外壁表面光滑,由周壁形成表面纹装饰。根据周壁的结构和表面纹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周壁外层发达,形成粗大的脊状纹饰,有11种属此类型;二是周壁外层很薄或不完全发育,由周壁内层或中层形成表面纹饰,有33种属此类型纹饰。本文还就本属的孢子形态特征以及与本属的属下分类关系、本属与邻近属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