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基于线粒体DNA(mtDNA)中Col基因的部分序列(1300bp)对雀形目雀科(Fringillidae)36种鸟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数据集构建NJ树、Baycs树和ML树.对建树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铁爪鸦(Calcarius lapponicus)与鸦属(Emberiza)鸟类的亲缘关系比其他雀科的鸟类更近;支持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隶属于鹀属的观点:证实了黄颈拟蜡嘴雀(Mycerobas affinis)与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us)之间紧密的亲缘关系;发现长尾雀(Uragus sibiricus)和朱鸦(Urocynchramus pylzowi)之间亲缘关系很远,而与朱雀属(Carpoda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支持雀类与鸦类的亚科级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对鹟亚科(Muscicapinae)6属16种鸟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176 bp进行测定,并以荒漠伯劳和发冠卷尾作为外群构建Bayes、ML、MP 3棵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寿带属(Terpsiphone)、扇尾鹟属(Rhipidura)、方尾鹟属(Culicicapa)3属与鹟亚科其他鸟类亲缘关系较远,扇尾鹟属与方尾鹟属亲缘关系较近;鹟属(Muscicapa)为单系发生,本研究结果未能确定它与仙鹟属、姬鹟属的进化关系;铜蓝鹟(Muscicapa thalassina)从鹟属中移出,归入仙鹟属。上述结论解决了鹟亚科部分属间的进化关系,为鹟亚科分类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白腰雪雀鸣声结构的复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以SAS Lab鸟类声谱分析软件对采自青藏高原黑马河、玛多与花石峡、沱沱河的白腰雪雀不同地方种群的鸣叫与鸣唱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白腰雪雀的鸣叫相对变化率随着采样量的增加由 0 5 2 2迅速降低到 0 1 2 7和 0 1 1 9,表明其鸣叫声组成中音节类型较少。同时发现其声谱图结构比较简单 ,表现出高度的音节重复并多有谐波的现象。鸣唱结构相对复杂 ,不同鸣唱音节数随鸣唱曲目的增加 ,开始有明显的增加 ,当鸣唱曲目增加到一定值时 ,不同音节数的增加趋于平缓 ,几乎保持稳定 ;野外未发现任何相同的鸣唱型 ,但在不同鸣唱型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音节共享现象。依据雷富民等 (2 0 0 3)对鸟类鸣唱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评述 ,白腰雪雀鸣唱的结构模式符合“多音节序列不稳定变化型” ,其鸣唱曲目中音节的转换形式为“序列鸣唱”。然而 ,鸣唱模式中音节类型的有限性和鸣唱型的高度多样化表明 :白腰雪雀鸣唱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鸣唱型内较丰富的音节组成 ,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鸣唱型间具有多变的音节序列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鸟类特有种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在广泛搜集有关分布资料、对我国鸟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我们分析了我国现有鸟类特有种计100种,隶属于53属、16科、7目,约占我国现有鸟类总种数的8%。我国镳在特有种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的特点,有3个分布中心,即:横断山中心、川北、秦岭及陇南山地中心和台湾岛屿中心。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从1800m到3400m的中、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84年、1985年、1990年对褐马鸡在人工饲养下的发情、交配、产卵、繁殖等进行了观察,6只褐马鸡平均产卵为22.5(15—28)枚。14枚褐马鸡卵孵化天数为26.17(26.13—27.00)天,1—7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9克,8—14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15—21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3克,22—26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8克,褐马鸡卵从孵化到出雏平均水分散失为6.9克,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褐马鸡卵在人工孵化期间,卵重的变化以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部分山雀科鸟类的DNA条形码与物种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DNA条形码(DNA barcodes)被认为是鸟类物种识别和分类的有效手段。采用遗传距离和构树这两种方法检验了线粒体基因COⅠ片断作为DNA条形码区分包括长尾山雀在内的山雀科鸟类的识别效果。此次实验分析了92条COⅠ序列,其中50条来自GenBank,代表了该科的30个物种。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山雀科鸟类呈现出较大的种内变异,但是该科鸟类的种间遗传距离还是远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COⅠ条形码可识别出大部分的山雀科物种,同时该条形码还可鉴定出亚种组、亚种、甚至地理种群。然而,对于近期分化和存在杂交的物种,COⅠ难以鉴定出。在此情况下,探索应用核基因条形码或者采用基于碱基属性的鉴定方法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比较古北界、东洋界与新北界(北美)的山雀类发现,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山雀具有较大的种内变异且种群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推测这很可能和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雀形目Passeriformes 6科15种鸟类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1 143 bp)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1 176 bp)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yt 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为454个和366个,简约信息位点为337个和303个,而且CoⅠ基因比Cyt b基因略微保守,进化速率也较低.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构建了CoⅠ和Cyt b基因两组数据集的分子系统发生树及其合一树,并对建树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CoⅠ基因比Cyt b基因更适合于确定雀形目科级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而且它也能够作为雀形目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但在物种鉴定方面不如Cyt b基因稳定和准确.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核基因c-mos的鸫亚科部分鸟类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鸫亚科Turdinae 11属21种鸟类的核基因c-mos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所测序列经对位排列后共572个位点,其中核苷酸变异位点111个,简约信息位点71个.以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作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其系统发生树.重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所研究鸫亚科21种鸟类分成2个支系,第1个支系包括鸫属Turdus和地鸫属Zoothera.第2个支系包括红尾鸲属Phoenicurus、矶鸫属Monticola、水鸲属Rhyacornis、鸲属Tarsiger、溪鸲属Chainarrornis、石即鸟属Saxicola、燕尾属Enivurus、歌鸲属Luscinia和鹊鸲属Copsychus.红尾鸲属为并系类群,水鸲属和溪鸲属聚到这一支系;歌鸲属与燕尾属互为姐妹群,再与鸲属聚合构成另一支系;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独立于鸫属及地鸫属之外,形成单独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