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白落叶松种子园亲本生长与结实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与结实性状是种子园亲本重要的评价标准,本研究以长白落叶松种子园58个亲本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与结实性状进行测定及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通直度、节间距、0和1.3 m树皮厚度外,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05%~54.97%,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102 3~0.744 2。高变异、高重复力有利于优良无性系选育。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各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Y1、Y2、Y3、Y4),不同无性系各主成分值差异较大。以生长与结实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L59、L56、L77、L90、L92和L87等6个选为优良无性系,其主成分Y1值均较大,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5.43%、8.25%和29.73%。本研究可为长白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优良亲本建园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1.5代杉木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生长和结实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1.5代杉木种子园的质量,通过对福建漳平杉木种子园内21个杉木无性系生长和球果特征的调查,分析不同无性系生长和结实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代杉木种子园不同无性系之间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无性系的结实量、球果体积、球果鲜重与其种子产量显著相关,生长性状与结实量、结实量与种子发芽率的相关性不显著。根据不同无性系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的综合评价结果,有6个无性系具有生长快且结实量高的特性,可作为重建1.5代杉木种子园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长与结实评价红松种子园亲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选择优良的红松育种材料,对26和28年生69个红松半同胞家系生长(树高和胸径)和结实性状(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千粒重和单塔出籽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龄、不同家系间各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0.01);各指标遗传力均较高(0.87~0.9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30%~63.00%;树高、胸径和单株球果数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77~1.83、-9.31~8.67和-15.97~16.03;各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0.716~0.998),其他指标与生长指标多数未达显著水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对69个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入选的7个生长性状优良家系树高和胸径遗传增益分别为15.66%和35.40%;入选的7个结实性状优良家系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和单塔出籽量遗传增益分别为87.30%、1.77%和3.39%。本研究可以为红松优良家系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吉林省白城市林木种子园的304个樟子松无性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3 m处直径、冠幅、分枝角度和侧枝粗度)和结实性状(2015、2016和2017年的结实量)进行调查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冠幅外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3.79%~65.22%,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24~0.7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侧枝粗度与3 m处直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外,树高、胸径、地径、冠幅与侧枝粗度间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树龄的结实量与大部分生长性状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依据生长性状,以5%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1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在树高、地径、胸径、3 m处直径、分枝角度和侧枝粗度等指标的遗传增益分别为5.47%、4.48%、15.18%、11.78%、2.38%和6.66%;依据3年结实量,以5%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1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结实量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89%、46.32%和13.88%。该研究为樟子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材料,也为吉林西部樟子松良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通化县三棚红松良种基地16个红松林分为材料,对其土壤理化性质(pH、电导率EC、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氮、C/N)、红松生长及结实性状(胸径、树高、每公顷产籽量)和每公顷株数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除速效钾、C/N和树高外,16个林分间各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指标的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59%~42.04%,属于高变异林分,有利于优良林分的选择;相关分析表明每公顷松籽产量与树高(0.267)和胸径(0.259)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公顷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0.557),与有机质(0.306)、碱解氮(0.909)、速效磷(0.805)和全氮(0.213)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每公顷红松产籽量为标准,依10%的入选率对16个林分进行评价选择,林分3 206和3 308入选,入选2个林分的土壤有机质比总体均值提高了11.91 g·kg-1,碱解氮比总体平均值提高30.92 mg·kg-1,速效磷比总体均值提高13.65 mg·kg-1,全氮比总体平均值提高0.4 g·kg-1,每公顷松籽产量比总体均值提高461.35 kg·hm-2,胸径比总体均值提高1.9 cm,树高比总体平均值提高0.69 m,每公顷株数比平均值减少了104株;研究结果为选择适当的抚育管理办法来提高松籽产量及红松果林改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一年生苗高生长适应性与早期生长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木群体高生长类型权重呈正态分布于13~92cm区间;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以苗木群体高生长标准差值作为不同生长类型划分间隔值,苗木高生长划分为8个生长类型,85%以上个体的高生长量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地径生长习性遗传分化表现出与苗高相似特性。利用钟萼木苗木早期生长分化显著的特点,以苗木高和地径作为选择性状,依据t检验选择法确定选择标准,共筛选双重指标都能满足的个体4株,经综合评价,另选择5株优良个体,共计9株,分别命名为田钟1~9号,田钟1~9号高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95%、97%、105%、105%、142%、113%、111%、100%、118%;地径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57%、61%、63%、75%、105%、63%、64%、57%、79%。生长量表现较好的优良个体可作为该树种优良基因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米老排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的变异规律,筛选出速生的米老排优良种源和家系。以来自8个米老排地理种源的116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米老排生长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遗传变异分析和育种值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不同米老排种源间和家系间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量最高的GXPX种源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9.50 m、13.40 cm、0.079 9 m3,是最差种源GXFC的1.28、1.42和2.30倍;生长最快家系是PX01,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9.86 m、15.31 cm和0.101 6 m3,其株材积是最差家系FC01的4.01倍,是家系群体均值的1.94倍。通过单性状选择对种源进行选择,初步选出2个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分别达到8.87%、11.79%和34.70%;运用育种值综合评分法对家系进行选择,初步选出12个优良家系,其树高、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57%、17.35%和52.06%。GXPX和GXLZ 2个种源,PX01、LZ03、PX02、DB08、PX10、PX04、PX09、DB07、DB16、LZ05、JX16和PX05等12个家系是选出的综合生长表现最好的优良种源和家系,可作为米老排良种材料进行申报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用材和碳汇造林树种。本研究以广东杉木33个第三代全同胞家系在不同生长地点的8年生径向生长表现(胸径)为基础开展多地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适生性遗传差异大(P<0.01),且地点、区组及地点与家系间的互作效应显著。采用基于个体模型的BLUP分析法计算每个试验地点参试家系的个体育种值,可将参试家系适生性进行初步划分,并筛选出个体育种值水平较高、适生性好的家系(家系1、4、13和31)。在此基础上,运用GGE双标图分析法进一步获得参试家系“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不同家系高产性与稳产性结论、理想家系选择列表,发现家系1、4、13、31和其他家系适生性评价结果与BLU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用材树种,根据生长和木材性状对其进行综合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吉林省延边自治区汪清林业局32年生的49个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9个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3 m径、材积、尖削度、冠幅、分枝角和通直度)和4个木材性状(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变异来源间所有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均较高(0.51~0.96);表型变异系数为3.04%(分枝角)~23.15%(冠幅);各性状相关系数为-0.367(管胞宽度与管胞长宽比)~0.994(胸径与材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8.46%,包含了家系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分别以生长和木材性状对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5个生长性状优良家系(S78、S81、S80、S84和S83)和5个木材性状优良家系(S37、S51、S6、S30和S19),结合生长和木材性状初步筛选出5个优良家系(S89、S74、S76、S82和S83)。本研究初选的材料可以为良种选育提供基础,亲本可以为改良种子园营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0.
凋落物可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显著影响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进而影响天然更新.杉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但存在着天然更新障碍,其原因可能是林下较厚的凋落物层阻碍了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本试验利用覆盖自然和塑料凋落物来研究凋落物对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作用.本试验设置2种凋落物类型(自然和塑料凋落物)和4个覆盖厚度(对照,0 g·m-2;浅层,200 g·m-2;中层,400 g·m-2;深层,800 g·m-2).结果表明: 与对照(0 g·m-2)相比,浅层(200 g·m-2)凋落物覆盖对出苗率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深层(800 g·m-2)凋落物覆盖对出苗率和存活率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凋落物覆盖厚度的增加,幼苗根长不断减小,而茎长逐渐增加.凋落物浅层覆盖下杉木幼苗的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最大,深层覆盖下最小.幼苗的根冠比随着凋落物覆盖厚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与对照相比,凋落物覆盖下幼苗光合与非光合组织生物量比均有所增加.相同覆盖厚度下,自然和塑料凋落物对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短期内凋落物覆盖对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物理作用.随着凋落物覆盖厚度的增加,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且杉木幼苗为了穿过厚厚的凋落物层倾向于把资源分配给地上部分.本研究结果为凋落物是影响杉木幼苗建植和天然更新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提供了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绿鹭的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4-9月在合肥市对绿鹭(Butorides stri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绿鹭营巢生境主要选择在建筑物附近的高大阔叶树上,常一树一巢,未见与其他鹭类混群营巢。每巢产3-5枚卵,孵卵期21d,育雏期41d,42日龄后幼鸟离巢飞走,出飞存活率62.5%。育雏期雏鸟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在4所大学校园及1处公园统计到有效巢56个,推算绿鹭224只。绿鹭在合肥繁殖属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朱臻  沈月琴  吴伟光  徐秀英  曾程 《生态学报》2013,33(8):2577-2585
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以杉木为案例树种,引用生长模型、修正的Faustmann模型碳密度和价格数据,对单一和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最佳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了不同碳价格和利率水平下的变化,同时绘制了农户的碳汇供给曲线.可以发现,在碳汇林经营模式下,基于目前的杉木市场价格远高于碳价格的现实,农户的经营采伐决策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在大范围的碳价格变动下碳汇的供给也没有显著增加,这也说明木材收益和碳收益的两个不同经营目标是协调的.同时,基于碳汇经营模式下的杉木林地期望值增长迅速,碳汇林地潜在投资价值巨大,也意味着森林碳汇对于土地利用改变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第2代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以及火力楠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贮量。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生态系统C贮量要高于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而生态系统N贮量是火力楠纯林和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高于杉木纯林;生态系统C和N贮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层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再次是根系,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N贮量分别和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林下植被和森林凋落物对土壤C、N贮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式和最终产量恒定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同龄纯林密度效应模型:V^-β=AN^β B。这里N和V分别为林分密度和平均单株材积;A、B、β分别是随生长阶段而变化的参数。采用杉木人工林密度试验材料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的观测资料,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密度效应倒数模型和二次效应模型,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在新的密度效应模型中,取β=1可得密度效应倒数模型,即密度效应倒数模型仅为本文新模型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5.
茶园杉木防护林带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荫、喜温、喜湿的特性。单一茶园种植的茶树处于阳光的直射状态,光温条件不适合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茶树生长不良,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并引起茶园土壤侵蚀,茶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资料报道,茶园间种梨、柿、板栗、杨梅、橡胶、湿地松等植物,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改善了光温条件,获得较  相似文献   

16.
杉木自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2,自引:2,他引:92  
对杉木自毒作用研究表明,杉木纯林中的土壤、枯落叶、半分解枯落叶和杉木鲜叶、枝条、树皮、树根的水浸液及其添加乙烯吡咯啉酮k30(PVP) 的溶液对杉木种子、空心菜种子和萝卜种子的萌发均有影响.所有水浸液均表现出高浓度下抑制种子萌发,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消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的规律;其中根和鲜叶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但水浸液添加PVP 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且在低浓度时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生境因子应用主分量分析和动态聚类方法进行生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组成不一,其重要值也不同。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的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均有较大差异。海拔对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的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有很大影响,坡向则对个体总数和种类的影响较大。海拔和坡向对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生态优势度则无明显影响,应该重视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在安徽省岳西县发现的舟皮盘菌属(Ploioderma Darker)一新种,即毁坏舟皮盘菌(P.destruens Y.R.Lin et Hou P.nov.)。该种以子囊具长柄,侧丝顶端显著膨大以及产生分生孢子果和线纹等特征,区别于近似种P.handelii(Petrak)Y.R.Lin et Hou。在发生地,此菌引起严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梢枯病。  相似文献   

19.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 m尺度和250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Some breeders select inbreds from many F2 or backcross breeding populations, each with relatively few progenies. Other breeders select inbreds from only a few breeding populations, each with many progenies. My objectives were to: (1)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selection, number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and size of each population, and (2) find optimum combinations between number and size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I assumed that a breeder has resources to test a total of 2,000 recombinant inbreds for a quantitative trait that was controlled by 100 additive loci and had a heritability of 0.20, 0.60, or 1.0. The parental inbreds had an inherent pedigree structure due to advanced cycle breeding. The parental inbreds we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mean performance,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were made among all parents, the top 25% of parents, and the top 10% of parents. I found that the issue of number versus size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was only secondary compared with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ior to making the crosses, the breeding populations with the highest mean performance. For a given level of effectiveness of parental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response was largest when the maximum number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was used.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was minor, however, when selection was practiced among the parents or when heritability was less than 1.0.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 practice, large selection responses could be obtained with a wide range of combinations between number and size of breeding populations.Communicated by H.C. Beck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