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十三陵地区位于燕山的中段,是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的地区之一。本区雾迷山组厚两千余米,主要分布在萃花山,小宫门东山及卧虎山一带。数年前,笔者在本区萃花山雾迷山组一段采集到一批微小的柱状叠层石与层纹状藻席相互共生的标本,其中一些标本是由黑色燧石组成的。通过切片方法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由黑色燧石组成的叠层石和藻席中保存有多种形态的微化石。作者扼要记述了这些微化石的形态特征,并将这一微化石群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微生物组合进行比较,并探讨了这一微化石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矿化叠层石的成因提出了解释;提出假裸枝叠层石科(Pseudogymnosolenaceae)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其中由微生物生命活动形成的叠层石十分发育,构成了各种形态及规模的礁体,文内拟就该区地层序列中叠层石组合及其演变过程,讨论其环境的变迁及区域地层对比,根据徐淮地区叠层石组合的层位分布特点,可划分为3个亚组合,自上而下分别为:亚组合I,星散分布于贾园组,赵圩组及九里桥组,以Baicalia,Jurusania,Inzeria,Crassphloem,Grmnosolen及Stratifera为特征,形成小型点礁和生物丘,亚组合Ⅱ。广泛分布于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及四顶山组,包括Conophyton,Jacutophyton,Acaciella,Baicalia,Jurusania,Linella,Tungussia,Anabaria,Minjaria,Katavia,Gymnosolen,Colonnella及Stratifera等多种类型,建造起巨大而复杂的堡礁,堤礁,斑礁,环礁及生物丘/层,亚组合Ⅲ,仅见于金山寨组,以Boxonia,Xiehiella及Anabaria为主,构成中型的点礁及生物丘,这套叠层石组合面貌,造礁规模及多样化程度说明,它们显然形成于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叠层石繁盛期,其层位大致可与我国华北及东北青白口系上部,俄罗斯上里菲系及澳大利亚苦泉组的叠层石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7.
鲁西地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分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鲁西地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问题,在相关地层共采集处理孢粉样品100多块,经系统研究建立本区上、下石盒子组两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1)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组合;2)Anticapipollis reticor pus-Macrotorispora gigantea组合。根据所建立的孢粉组合特征,经与华北各地二叠系孢粉组合广泛对比,进一步阐述各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并为本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提出了较为可靠的意见。该界线与区内中期华夏植物群晚期和晚期华夏植物群早期植物群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叠层石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是良好的含油地层,其中产有介形类、瓣鳃类、腹足类、鱼、轮藻、大植物和叠层石等多种化石。该组多数门类化石已进行过较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发表过多篇论著。但至今尚未开展叠层石的专题研究中。叠层石是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尽管显生宙后,叠层石在生物地层学上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本文着重从生物学和沉积学角度讨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叠层石的古生态和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9.
编制叠层石性状号码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在缺乏标准化石的前寒武系,叠层石或用来探索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或作为古生态标志,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尽管在叠层石研究中目前仍明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即用于生物地层学或解释古环境。但不论研究目的如何,科学地记录和比较有关现象中的叠层石形态和结构性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以往对叠层石的研究中,由于采用的分类系统各异,各家对性状认识的侧重点也不相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志留系的石燕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论述西南地区志留纪石燕族常见属的定义和时代分布。探讨对始石燕类演化的认识。首次发现具有毛发状主突起构造的始石燕类,为阐明该类的演化规律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详细讨论本区中、上志留统三种石燕(Spirifer tingi Grabau,S.hsiehi Grabau,S.bourgeoisi Mansuy)的分类和时代问题。还总结了石燕族在本区志留纪地层中的组合特征与地层意义。附有常见属种的描述和图版,包括七属十六种,其中有八新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化石24属66种,根据小有孔虫在太原组中的垂向分布和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3个小有孔虫组合:1.Brad yina samarica- Palaeotextularia angusta elongata组合,2.Nodosaria sinensis- Tetrataxis组合,3.Geinitzina postacarbonica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对比,本区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二叠世,其层位大致相当于华北各地太原组(ting)类的Pseudoschwagerina带。  相似文献   

12.
桂东北较深水相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微生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老馕组硅质岩中保存有良好的微生物岩.在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微体化石确定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之下,微生物岩以叠层石-凝块石组合为标志,具有与台地相同期地层类似的特征;在界线之上,则以集群出现的球形至椭球形石英质微球体组合和典型的微生物膜沉积结构为主要特征.微生物席/膜的硅化可能是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较深水相硅质岩沉积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华南白垩纪和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77,(2):191-216
本文记述了华南地区白垩纪和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化石群,共32属、40种,其中8新属、32新种。根据化石群分布的特点,将本区白垩纪至始新世的腹足类分为七个化石组合,并对化石组合的面貌及其地层时代进行了讨论,对研究华南红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晋东北地区寒武系微生物岩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位于华北地区中北部的晋东北地区,是我国华北型寒武系沉积的典型地区之一,微生物岩在地层中十分发育。根据微生物岩的宏观构造、内部结构、底栖微生物群落及其与沉积物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特点,可将该区微生物岩分为五种类型:1.叠层石,2.核形石,3.树枝石,4.凝块石,5.隐生石。通过对各类微生物岩与沉积环境及底栖微生物群落关系的分析,认为:微生物岩的宏观特征受底栖微生物群落的种属及其与沉积物的作用方式所联合控制。根据本区的研究资料,微生物岩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开鲁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炳伟 《古生物学报》2006,45(4):549-562
自1987年辽河油田分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开鲁盆地钻探第一口钻井——陆参1井开始,至今已完成各类钻井150余口,对20余口探井1500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后,获得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孢粉化石,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通过对近20年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九佛堂组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沙海组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阜新组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Pilosisporites-Asteropollis组合,叙述了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parvus-Quasifusulina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gregaria-Boultoniawillsi亚带,1)Quasifusulinapseudocayeuxi-Rugosofusulina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17.
辽宁铁岭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铁岭盆地白垩系发育,199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3口参数井,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rotoconiferu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本文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孢粉植物群反映了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彰武盆地张强凹陷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强凹陷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1987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各类石油探井200余口,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oncavissimisporites-Deltoid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Liaoxisporis-Classopollis组合以及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并利用孢粉相对油气生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聊城阿城镇煤田A19-6、A20-6、L104钻孔岩石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太原组中上部到上石盒子组地层中均有大量孢粉化石保存,经分析鉴定和统计,共有孢粉化石53个属168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属种的纵向分布情况及含量的变化,在本区二叠系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自上而下为:Ⅳ.Triquitrtites microgranifer-Macrotorispora media组合带;Ⅲ.Limitisporires rhombicorpus -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isis组合带;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 porites sinensis组合带;Ⅰ.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Laevogatisporites vulgaris组合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确定本区孢粉组合所在的地质时代应为:太原组中上部,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Ⅰ);山西组,早二叠世中期(组合Ⅱ);下石盒子组,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Ⅲ);上石盒子组,晚二叠世早期(组合Ⅳ).  相似文献   

20.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Ting类化石15属108种。根据Ting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Ting带三个亚带:Pseudoschwagerina带,3)Boultoniawillsi-Schwagerina cervicalis亚带,2)Pseudofusulina sphaeroidea-Schwagerina neolata亚带,1)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Quasifusulina longissima 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