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中的燧石相岩层中,共鉴定出10个属19个种,其中含1个新种,3个未定种,以及2个相似种。化石类型以蓝细菌中的颤藻科、念珠藻科和色球藻科属种为主,还保存有少量绿藻和大量分类位置未定的藻类。新的化石资料必将进一步丰富燕山雾迷山组的微化石群的内容,并为进一步评价雾迷山组微化石的生物演化和多样性的水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晚震旦世灯影组叠层石中微生物的排列方式和降解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丹徒县黄墟乡灯影组下部,分布黑色燧石质叠层石,经切片研究,发现叠层石纹层中保存大量隶属于Eomycetopsis sp,Siphonophycus sp.和?Animlkiea sp.等管状衣鞘类微化石,从逮些衣鞘化石排列规律中,可以看出组成叠层石原始藻丝的生长节律和趋光性的生长方式以及这些衣鞘类微化石从保存至降解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序列。  相似文献   

3.
冀北早元古宙叠层石内的穿石蓝藻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北省庞家堡长城系大红峪组下部的局部硅化的层状叠层石的基本层内原位保存着宽球藻目的一种真穿石蓝藻化石群体,化石的估计年龄为距今1700Ma。新发现的微化石被命名为Eohyella campbellii gen.et sp.nov.,与相邻的基本层中建造叠层石的球状蓝藻化石比较,穿石蓝藻细胞保存得极好,细胞结构只显出轻微的收缩变形。细胞群集沿着硅化的叠层石基本层的边缘分布以及群集基部向下伸出的假丝体表明新种具有穿石习性。它与向上生长的建造叠层石的Coniunctiophycus-Siphonophycus藻席化石群共生并互层,这表明两者是原地、同时的微生物化石群。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真穿石微生物的化石纪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矿化叠层石的成因提出了解释;提出假裸枝叠层石科(Pseudogymnosolenaceae)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相似文献   

5.
距今 14~ 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 ,即 :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 ,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 ,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 ;2 .念珠藻组合 ,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 ,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 ;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 ,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 ,尤其是蓝藻化石 ,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 ,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 ,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 :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 ;2 .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 ,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 ;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 ,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 ;4 .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6.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 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桂东北较深水相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微生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老馕组硅质岩中保存有良好的微生物岩.在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微体化石确定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之下,微生物岩以叠层石-凝块石组合为标志,具有与台地相同期地层类似的特征;在界线之上,则以集群出现的球形至椭球形石英质微球体组合和典型的微生物膜沉积结构为主要特征.微生物席/膜的硅化可能是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较深水相硅质岩沉积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和居住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或居住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藻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多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9.
北京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中新元古界雾迷山组产出大量叠层石。本文对其形态进行分析测量,获得叠层石优势生长方向的雷达图,结合雾迷山组时期古板块方位、波痕构造所指示古水流方向及当时的构造应力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探讨。分析表明,因雾迷山组形成时期华北板块位于赤道附近,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雾迷山组叠层石形态不受阳光控制,控制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古水流。另外,构造应力活跃所引起的古地震频发导致了软沉积物向深海滑塌也影响了叠层石的生长形态,硅质填充物在后期破坏了叠层石的形态。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帮助理解叠层石形态生长机理和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地球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中新元古界雾迷山组产出大量叠层石。本文对其形态进行分析测量,获得叠层石优势生长方向的雷达图,结合雾迷山组时期古板块方位、波痕构造所指示古水流方向及当时的构造应力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探讨。分析表明,因雾迷山组形成时期华北板块位于赤道附近,永定河谷庄户洼剖面雾迷山组叠层石形态不受阳光控制,控制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古水流。另外,构造应力活跃所引起的古地震频发导致了软沉积物向深海滑塌也影响了叠层石的生长形态,硅质填充物在后期破坏了叠层石的形态。对叠层石形态生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帮助理解叠层石形态生长机理和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地球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际著名的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环境和生态学系教授,我的良师益友张昀同志,因意外事故,离开我们已近半年了,张昀同志潜心学问,孜孜不倦,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堪称我辈之楷模。张昀对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他研究前寒武纪古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作一些回顾,以表达对他深切怀念之情。张昀同志是我国研究叠层石形态和组构特征数值化的学术带头人。叠层石具有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潜在用途,特别是对于前寒武纪。但因叠层石微构造和基本层的形态主要受建造叠层石微生物群落的控制,而叠层石柱体和礁的特征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3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这是继1981年12月化石藻类学科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地质、石油、煤炭、化工、冶金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共130余名,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教授,也有从事化石藻类研究不久的青年同志,绝大多数则是活跃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微体藻类化石和叠层石、石炭二叠纪钙藻、中新生代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鹤峰白果坪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底部黑色燧石的岩石薄片中,发现有丰富的保存完好的微化石,包括球形藻、刺球藻、丝状藻类及一些分类不明的微化石。经初步研究计有6属9种类型。其中包括1新属Spiciformagen.nov.和2个新种Spiciformaagglomeratagen,etsp.nov.和?Retinaritesspiralissp.nov.。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早寒武世早期硅质岩相地层的微体化石资料,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西五台山区纹山滹沱群河边村组燧石层和中条山叠层石 Zhongtiaosha-nella 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共二属二种和一个未定种,它们是纹山球形藻(新种)(Globophycuswenshanensis Xu sp.nov.)、粗面管藻(比较种)(Siphonophyous ct.kestron)和管藻(未定种)(Siphonophycus sp.)。讨论了球形藻属的系统分类位置及其个体演化,并探讨了河边村组的沉积环境、气候与时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城群高于庄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地质年龄约在14-16亿年。主要描述了华北太行山北段灵邱县境内高于组白云岩中的层状和扁豆状透镜体燧石及穹隆式叠层石的黑色燧石中的颤藻、念珠藻和色球藻植物的8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还有两个新修订属。这些新的促群再加上前人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报道的汇成了近100个种生物组合,进一步证明高于庄组地地球上中元代微化石类群最丰富的产地之一。以下是该 新发现和新修订的分类类群: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Eophormkidium orculiformis sp. nov., E. sp., Siphonophycus caudataceous sp. nov., Palaeolyngbya complanata sp. nov., P. capitata sp. nvo., P. sp., Oscilaltoriopsis sp.;念珠藻科(Nosto-caceae):Veteronostiocale vaginata sp.nov.;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Maculosphaera giganta sp.nov.,Gloeotheceopsis grandis sp.nov.;分类位置未定的类群:Myxococcoides limpida sp.nov.。  相似文献   

19.
江苏睢宁县晚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前言 近十余年来,我国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的研究进展比较快。已报道的化石点主要在天津蓟县、河北曲阳、川北、黔北、鄂西、陕南、滇东以及辽南等地区。然而,在江苏地区由于前寒武纪地层发育相对较差,至今关于前寒武纪藻类化石的研究报道很少。作者最近在睢宁县刘楼剖面九顶山组上段(距今约7亿年)部分燧石层薄片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十分良好的藻类化石。它们是:Bigeminococcus lamellosus,Gloeocapsoides media,Asterocapsoides borealis,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Eopleurocapsa cf.sinica,Animikiea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发现了包括瓮安生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在内一系列重要化石群,为揭示动物的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过程提供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学证据。文中全面而简洁地介绍发现于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所有化石群和重要动物化石发现,总结其中特异化石群保存类型和埋藏环境。其中,陡山沱型磷酸盐化胚胎化石群、庙河型宏体碳质膜化石群和牛蹄塘型海绵动物群,以及陡山沱组硅化的动物休眠胚胎化石和宽川铺动物群中"rsten"型化石均是全球这一时期华南独有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从时空两方面对化石群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动物可靠的最早化石记录发现于埃迪卡拉纪早期,成冰纪及其以前的动物化石均存在疑问。动物的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从浅水逐步向深水迁移,以及阶段性辐射和灭绝的过程。首先动物经历了在埃迪卡拉纪早期的隐形微体动物早期演化阶段,之后经过以埃迪卡拉型生物为代表的大型复杂化演化阶段,在寒武纪初期发生以梅树村动物群为代表的两侧对称动物和生物骨骼矿化的大爆发,并随后又被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寒武纪动物群所替代,在筇竹寺期达到了动物造型和生态系统复杂化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