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在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发现一个多世纪之后,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创见。西德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查内茨基,在对陈列于莱茵博物馆的尼安德特人头盖骨透视后认为,尼安德特人并非象人们所推测的那样是死于神经分裂症,而是死于衰老。尼安德特人遗骨的部分化石,是在1856  相似文献   

2.
Bi CL  Guo GY  Zhang X  Tian YH  Shen YZ 《遗传》2012,34(6):659-665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最近的旁支,也是化石资料最丰富的古人类。在现代人起源问题的争论中,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是否有遗传贡献是一个焦点问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初步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可能对现代人有遗传贡献,这引发了人们对现代人起源问题的重新思考。藉尼人基因组研究经验进行的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将有望揭开现代人起源的谜团,并丰富进化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尼安德特人的演化问题,近年争论激烈。传统的观点认为,现在的人类就是尼安德特人的直接后裔。而新的观点指出,200,000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人类后来遍布世界各地,代替了尼安德特人并发展成为现在的人类。更多的证据是,90,000年前,人类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就是居住在以色列Qafzeh洞的尼安德特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约尔·拉克和他的同事们  相似文献   

4.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8,(9):4-5
《细胞》2008.8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基因组问世高通量454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古代DNA样本,为复原古代DNA提供了可能。近日,来自德国、美国、克罗地亚和芬兰的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通过454测序技术,科学家得到了一个尼安德特个体的完整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尽管科学家相信尼安德特人是最接近现代人类的原始人种,但是关于他们与现代人类之间的精确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5.
据英国伦敦《今日考古》杂志报道,最近在以色列港市海法以南的卡梅尔山一座洞穴里,发现了距今6万多年的一具尼安德特人骨,为人类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这具人骨发现在最晚冰期地层中,它的发现有可能为解答以下问题提供线索:尼安德特人当时在该地是如何生活的?尼安博特人是不是以后被现代人取代的一个不同的种,抑或是早期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化支系?该卡梅尔山洞穴距海法以南15公里、地中海海岸3公里。发掘工作是由一支法以多学科工作队主持的。发掘人员清理洞穴内的居住文化层时,在一处浅坑穴中发现一具尼安德特人骨。其左手搁放在胸前,右手置于腹部,除一枚上齿外,颅骨全无,下齿和下颌骨仍存:保存完整的颈椎骨说明尼安德特人生前成直立姿势,可能已经产生了语言;下肢骨大多散失,骨盆属尼安德特类型,较之现代人稍宽。这具人骨  相似文献   

6.
不久以前,西德考古学家在发掘和研究本国西部艾费尔山岭时发现,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多数都将低矮的小火山口作为自己的住所。现在已经了解的小火山口居住点遗址将近10处。可是负责考古发掘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格尔哈德·博任斯基教授认为,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几乎已利用了所有150个现已发现的数十米高的小火山口。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尼安德特人要选择小火山口作为自己的居住地  相似文献   

7.
马东东 《化石》2019,(2):22-28
<正>遇见Cova Gran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曾经广泛生活于欧洲和西亚地区,直到距今3-4万年期间,尼安德特人和其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体系才逐渐消失。有关旧石器中期技术体系消失及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起源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伊比利亚半岛被认为是欧亚大陆西部尼安  相似文献   

8.
<正>距今10.5—12.5万年,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们不是早期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们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这种新  相似文献   

9.
平婉菁  刘逸宸  付巧妹 《遗传》2022,(5):362-369
古DNA领域首次从世界不同洞穴遗址的沉积物里提取古核基因组以揭示相关物种演化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沉积物古DNA研究正式进入全基因组时代。近期,一种新的沉积物古核DNA富集方法成功从西班牙Estatuas洞穴沉积物里捕获多个尼安德特人的核DNA,揭示该灭绝古人类群体此前未知的人口更替的历史。沉积物古核DNA富集突破了古DNA研究依赖化石材料的限制,为深入探究远古不同人类群体在更宏大时空框架下迁徙、演化与适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本文将着重解读该研究带来的对尼安德特人遗传历史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将结合人类化石DNA及其他沉积物研究所发现的灭绝古人类线粒体DNA证据,厘清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多样性及其种群间分离或替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在1992年召开的一次美国体质人类学协会的年会上,有一篇论文谈到,生活在130000—35000年前的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发声器官和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项尼人和现代人脑壳的分析工作的负责人是美国劳伦斯市堪萨斯大学的戴维·弗雷尔,研究尼人的发声能力开始于七十年代。据小颈骨的发现者说,尼人的发声具有现代人的灵巧性。弗雷尔认为:“尼人的语言和发声能力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至于当时他们是否说话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弗雷尔分析了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脑壳下部(即颅底)的弯曲程度。扁平的颅底在非人类的动物中普遍存在,这就表明喉位于颈的上部。头盖骨的下部呈弓形显示了喉  相似文献   

11.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人的演化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分别将其归入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或者未知人群。最新研究显示:许家窑人的牙齿、头盖骨和下颌骨的形态都具有原始与进步混合的特征;许家窑个体呈现有罕见的先天巨顶孔缺陷遗传疾病、暴力冲突产生的创伤愈合痕迹、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牙齿釉质发育不良及适应潜水环境产生有耳圆枕结构;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 mL以上,其上颌骨内鼻底、颞骨内耳迷路和枕圆枕的形态类似尼安德特人,牙齿生长发育模式接近现代人。许家窑人特殊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低而宽的头盖部和巨大的颅容量,与许昌人头骨形态相近,二者可能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境内生存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12.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2000,19(2):165-168
葡萄牙发现人骨化石支持智人与尼人杂交的假说  以研究尼安德特人著名于世的 Erik Trinkaus与其他学者 1999年 6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进展》杂志 96卷 740 6— 76 0 9页联名发表了一宗对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关系甚关重要的新发现。这个新化石产地在葡萄牙中西部 L eiria附近的 L apedo山谷 (北纬 39°45′2 5″,西经8°43′38″)南侧的石灰岩峭壁基部的水平裂隙中。1992年有人在此取土暴露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1998年 11月 J.Mauricio等在一个地洞内发现了小孩的左手指骨和前臂骨 ,当年 12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小孩骨架大体完整…  相似文献   

13.
童迅 《人类学学报》2000,19(3):225-225
今年 3月 3 0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题为“北高加索尼安德特人 DNA的分子分析”的文章。作者是俄国老年学研究所的 Igor V.Orchinnikov等 ,实验室工作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人类鉴定中心的 W.Goodwin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考古研究室的 K.Lidén做的 ,材料是位于欧亚两洲之间的北高加索的 Mezmaiskaya山洞中的与莫斯特文化共存的尼安德特人小儿肋骨的化石。过去曾根据此洞的莫斯特文化层测出 4 50 0 0年前和 4 0 660±1 60 0年前的数据。这次工作是从一根肋骨截取 1 3 0 mg的一段提取胶元 ,用加速器法测出碳-1 4年代 2 91 95± 965…  相似文献   

14.
叙利亚北部发现早期智人化石日本──叙利亚联合考察队于1993年8月在叙利亚北部的德德利洞穴1.5米深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20万──4万年)基本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据日本研究人员初步鉴定,此化石与以前发现的化石相比,形体基本完整。这对于尼人的形...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在尼安德特人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该历程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旨在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介绍生物学前沿理论、扩充教学素材,开拓中学生的生物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学习知识、从事科研活动提供榜样力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科学艺术家马德内斯(Jay Matternes)复原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的形象,受到了人类学界的好评,认为具有科学上的正确性,纠正了长时期来被流行的成见和传统的教条所歪曲的尼人形象。我国电视台最近也播放了这个新复原像的电视片。 120多年以来我们所知的尼人被描绘成迟钝的、弯腰曲背的笨伯,是明显的进化上的  相似文献   

17.
1957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了一根古人类肱骨化石,编号PA103。通过同一批龙骨中筛选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汝康推断PA103应该为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并对该化石进行了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为了对PA103化石的内外结构进行更全面的了解,除了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本文还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结合生物力学和形态示量图分析对建平古人类右侧肱骨化石PA103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PA103骨干横断面的生物力学粗壮度和力学形状指数明显小于尼安德特人,而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古人类不利手侧最为接近,这说明建平人右侧肱骨可能不是惯用手,同时,建平人的行为活动应该与同时期同地区的古人类处于同一水平,而小于尼安德特人。整体来看,PA103骨干骨密质厚度和截面惯性矩与近现代人的分布模式较为接近,除局部数值增大外,其整体数值小于近现代人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遗传或行为活动有关,由于缺少古人类化石对比数据,更详细的了解还需后期开展更多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吕锦燕 《化石》2006,(1):24-25
1856年八月,人们在德国的迪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肢骨化石。这个男子头骨与现代人大为不同,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个白痴的头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及其邻近的地区都有发现尼人类型的化石,尼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中的地位才得以确立。然而,尼人的出现和消逝都有着迷一般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1940年8月,在苏联斯大林格勒郊外树林里,发现了一些零碎的女性尸骨。这些尸骨是谁的?司法人员全力以赴,但最终毫无结果,该无名尸案也就被搁下了。后来斯大林格勒的女审判员吉尔吉娜为了弄清案情,将尸骨寄给著名的科学艺术家格拉西莫夫。这是为什么?先让我们从尼安德特人谈起。  相似文献   

20.
潘雷 《人类学学报》2019,38(3):398-406
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虚拟图像处理技术的灵长类牙齿测量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分离三维虚拟模型的齿冠和齿根,再进行后续测量工作,如计算机辅助的生物力学分析、釉质厚度测量等。而分离齿冠和齿根这一步骤,目前有多种方法,如,1)根据齿颈线切分齿冠,或2)人工建立基底平面切分齿冠。为了评估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后续的牙齿测量学上的影响,本文使用三维方法测量了82例化石和现代人类下颌后部牙齿的釉质厚度,包括南方古猿、早期人属、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使用配对t检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釉质厚度数值上没有显著差别,但随后进行的种间比较发现,使用基底平面切分齿冠的方法比较费时,更依赖于测量者的人工操作,并且可能弱化了物种间前臼齿绝对釉质厚度的差异,造成系统误差。其原因是对于前臼齿和前部牙齿等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基底平面难以建立或误差较大。在未来对釉质厚度的种间差异的研究中,特别对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如人类前部牙齿及猩猩、黑猩猩的牙齿等),本文推荐使用齿颈线分离齿冠和齿根,测量和计算齿颈线之上的釉质厚度。釉质厚度有一定的分类学、功能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意义。本文积累了一批可供未来对比研究的原始数据,并且发现尼安德特人前臼齿的相对釉质厚度显著小于现代人,这与前人利用臼齿、犬齿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相同,支持了尼安德特人拥有较薄的相对釉质厚度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