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7月3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秀塘乡九万大山采得石龙子1只,经鉴定为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山东平岛发现石龙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4月,我们在山东省日照市平岛考察时,发现大量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生活在岛上,这是首次在山东发现石龙子种群。资料记载,石龙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以南广大地区,以及台湾、海南岛。山东历史上未曾有过记载。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浙江杭州、洞头、温州和福建宁德4个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均为2n=26(20V 6I),NF=46,含有大型染色体6对、小型染色体7对,除3对小型的近端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但4个不同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之间的染色体在相对长度、臂比值、着丝粒指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蓝尾石龙子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 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 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 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 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7.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虫匽)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虫匽)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8.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虫匽)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虫匽)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9.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蝘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10.
四种内外因素导致的中国石龙子运动表现的种群内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5,51(2):222-231
设计四项实验研究四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怀卵、摄食和断尾) 导致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 sis) 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使平均疾跑速达到最大值的体温分别是29℃和30℃。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均大于怀卵雌体, 表明怀卵对母体运动有不利的影响并相对地增加了雌体繁殖代价。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 体温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 且主要与低体温下最大持续运动距离较小有关。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以性别为因子的ANCOVA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成年雄体的疾跑速仍大于怀卵雌体。27℃和30℃平均体温下的摄食实验进一步证实怀卵雌体疾跑速小于成年雄体, 但前者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后者。该实验同时显示禁食石龙子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摄食石龙子, 各因子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显著,仅性别与摄食相互作用对疾跑速有边缘性显著影响。27℃和30℃平均体温下的尾自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