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物种(CR),目前全球数量不足1 000只,中国是其主要分布地。结合近年野外实地观察,对青头潜鸭在陕西省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总结。2017至2021年青头潜鸭见于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保护区雁鸣湖、韩城市潘庄、榆林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翔县东风水库、西安市未央区天玑湖、华阴市罗敷湖和宝鸡市千渭之会湿地。目前青头潜鸭在陕西省的分布地仅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黄河中游湿地和北部的榆林长城风沙区。首次发现青头潜鸭在陕西榆林刘家海子内进行繁殖。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陕西省境内青头潜鸭繁殖的唯一记录,为青头潜鸭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又名青头鸭,属鸭科潜鸭属。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全球个体数量不超过1 000只,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CR)(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据文献记载,青头潜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Chowdhury et al. 2012, Wang et al. 2012),  相似文献   

3.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4.
湖北武汉涨渡湖发现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6年12月31日近中午时分,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涨渡湖北岸主港附近(30°40′13.08″N,114°41′51.36″E,海拔18 m),发现并拍摄到在湖面上游泳和飞行的成群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通过形态特征至少可清晰辨认出照片上飞行的46只青头潜鸭个体。湖面上游泳个体通过Swarovski单筒望远镜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5月18日,笔者调查鄂尔多斯高原遗鸥Larus relictus种群繁殖分布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袄太湿地(111°23'45″E,40°40'32″N)观察到2只疑似青头潜鸭。用Kowa单筒望远镜(TSN-883,FL 20×60)观察,佳能EOS 5D和100~400 mm变焦镜头,佳能Power Shot SX60HS光学变焦相机拍照(图1),确定为青头潜鸭Aythya baeri。该湿地面积约4.5 km~2,为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集而成,水  相似文献   

6.
张琦  李浙  吴庆明  隋媛 《生态学报》2020,40(19):7054-706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青头潜鸭的越冬行为模式及性别差异,以期为后续青头潜鸭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等方法,对河南民权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期青头潜鸭的越冬行为模式及性别差异进行了观察分析。观察期间共记录到青头潜鸭158只,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000只的10%。分析结果表明:(1)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越冬期行为时间分配以静息、觅食和运动三类行为为主,其次是修整和飞行两类行为;运动行为与觅食、修整、社会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修整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静息行为与修整、运动、社会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飞行行为与觅食、静息、修整等行为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2)静息行为具有全时段高时间分配的特征,不存在峰期和谷期;觅食行为(峰期为10:30-11:30、13:30-14:30,谷期为11:30-12:30、14:30-15:30)和飞行行为(峰期为11:30-12:30、14:30-15:30,谷期为10:30-11:30、13:30-14:30、15:30-16:30)具有明显的错峰式节律;(3)不同性别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时间分配存有差异,其中静息、觅食、运动是雄性青头潜鸭主要行为类别(超过70%),雌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为运动、飞行、觅食(接近70%);雌雄青头潜鸭在静息、修整、运动和飞行四类行为时间分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雄性的静息、修整行为的时间分配极显著高于雌性,而运动、飞行行为的时间分配极显著低于雌性;(4)不同性别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活动节律方面,除飞行行为外,其余行为均在行为峰期与谷期节律方面存有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越冬行为模式符合行为投资与收益的能量学理论,越冬行为模式在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8年11—12月在河南民权国家湿地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越冬青头潜鸭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行为响应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晴天,静息、飞行、运动是青头潜鸭越冬期的优势行为(65.5%),觅食、修整是次要行为(31.9%);行为节律表现为上午觅食、中午静息、下午觅食修整;飞行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前,运动行为多与其他行为相伴,其时间分配与觅食呈正响应,与静息呈负响应。相较于晴天,阴雨天青头潜鸭增加了对静息和觅食的时间分配,静息、觅食和运动为阴雨天的主要行为(76.5%),修整、飞行为次要行为(20.3%);觅食和静息的高峰时段后移,傍晚时达到高峰,飞行和修整时间显著减少。与晴天相比,雾霭天青头潜鸭静息、觅食、运动和修整的时间分配增加,飞行行为减少;觅食高峰后移至中午和下午,静息高峰后移至下午;静息、运动和觅食为雾霭天的优势行为(70.6%),修整和飞行为次要行为(27.5%)。研究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的越冬期行为在时间分配、行为节律、优势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响应;阴雨天和雾霭天青头潜鸭会分配更多的静息和觅食时间,并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减少耗能行为应对恶劣天气。  相似文献   

8.
在2008~ 2009年2个繁殖季节对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骨顶鸡( Fulica atra)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骨顶鸡具有很高比例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平均巢寄生比例达38.55%;且发现骨顶鸡具有类似于同属的美洲骨顶鸡(F.americana)的拒卵方式,主要包括埋卵、逐出和啄破....  相似文献   

9.
骨顶鸡等游禽对不同人为干扰的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8年4月至6月和2009年4月至6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和大庆龙凤湿地研究了骨顶鸡等水鸟对人为干扰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骨顶鸡对行人和机动车辆两种干扰的反应距离类似,但耐受程度有所不同,骨顶鸡对机动车辆干扰的耐受性要好于行人干扰.在以游客等行人干扰为主的安邦河湿地,骨顶鸡以及其他游禽对干扰产生行为反应的比例要高于以机动车辆干扰为主的龙凤湿地,说明相对于行人干扰骨顶鸡对机动车辆更容易耐受;在安邦河湿地,骨顶鸡对划船的反应距离以及反应程度要大于人行走,说明骨顶鸡对于侵入性的干扰更为敏感.此外,对凤头鹛鹏(Podicepscristatus)、黑颈鹏鹧(Podiceps nigricollis)、小鹏鹏(Tachybaptus ruficoUi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赤膀鸭(Anas streper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eha)、绿翅鸭(Arias crecca)、白眉鸭(Anasquerquedula)、赤颈鸭(Ariaspenelope)、琵嘴鸭(Anas clypeata)等游禽对人为干扰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以及遭受干扰时的反应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鹛鹧对干扰的耐受距离差异不显著,12种鸭类中红头潜鸭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要小于其他鸭类,斑嘴鸭和绿头鸭则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10.
在宿主的寄生防御压力下,鸟类巢寄生者通常会进化出一系列有效的寄生行为以提高其自身的繁殖适合度。以往研究发现,部分巢寄生者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放牧"行为,即通过破坏或捕食不适合寄生的宿主巢,促使其重新筑巢以获取新的寄生机会。然而,对于其野外行为事件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5至8月,在贵州六枝地区,通过对宿主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的巢进行录像监控,首次记录到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对正在孵卵的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进一步查阅了大杜鹃寄生系统中已有的放牧案例,说明放牧行为很可能是大杜鹃普遍采用的一种寄生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侯连海初步报告了发现于云南禄丰中新世古猿地点的部分鸟类化石,建立了一新种石灰坝潜鸭(Aythya shihuibas),并将另一件标本定为河鸭属未定种(Anas sp.)。针对这两件鸭类标本保存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二者目前已知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禄丰鸟类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种(不同的系统发育支系),这和之前的结论相似。石灰坝潜鸭的肱骨腹侧气窝中具有骨质支柱,异于现生潜鸭类,代表了气窝演化的较原始形态,依此认为其很可能为一潜鸭类冠群以外的绝灭支系。另一件原命名为Anas p.的鸭类标本保存非常破碎,无法对其进行较精确的系统发育分析。它很可能为鸭科成员,或许可以称为河鸭类,尽管此属(Anas)为非单系类群。这件禄丰河鸭类标本可能与发现于蒙古中新世-上新世的另一河鸭属未定种关系较近,二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特征组合。  相似文献   

12.
巢址选择对鸟类的巢捕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鸟类的巢址特征与巢捕食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不同巢址特征对鸟类成功繁殖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至2017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红头长尾山雀在卵期(产卵及孵卵期)(n = 124巢)及育雏期(n = 119巢)被捕食巢和成功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时间和营巢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根据其巢址的总体特征对其巢址安全性进行评级,以探究研究者评估的巢址安全等级对预测巢存活率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卵期,营巢于竹类植物(如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 sp.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灌草类植物(如蔷薇Rosa spp.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上的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皆显著高于在松柏类植物(如油松Pinus masson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上的巢;在育雏期,营巢于灌草类植物上巢的日存活率显著低于竹类、杉木和茶树上巢的日存活率。卵期巢的日存活率随巢日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育雏期巢的日存活率不随巢日龄显著变化。此外,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日期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研究者评估为巢址安全等级不同的巢,其日存活率也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营巢于某些特定植物有助于降低红头长尾山雀面临的巢捕食风险,说明营巢植物种类对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微微  马建章  李金波 《生态学报》2011,31(6):1695-1702
分别于2008年4月至6月和2009 年4月至6月,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和大庆龙凤湿地研究了骨顶鸡等水鸟对人为干扰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骨顶鸡对行人和机动车辆两种干扰的反应距离类似,但耐受程度有所不同,骨顶鸡对机动车辆干扰的耐受性要好于行人干扰。在以游客等行人干扰为主的安邦河湿地,骨顶鸡以及其他游禽对干扰产生行为反应的比例要高于以机动车辆干扰为主的龙凤湿地,说明相对于行人干扰骨顶鸡对机动车辆更容易耐受;在安邦河湿地,骨顶鸡对划船的反应距离以及反应程度要大于人行走,说明骨顶鸡对于侵入性的干扰更为敏感。此外,对凤头(Podiceps cristatus)、黒颈(Podiceps nigricollis)、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赤膀鸭(Anas streper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翅鸭(Anas crecca)、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赤颈鸭(Anas penelope)、琵嘴鸭(Anas clypeata)等游禽对人为干扰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以及遭受干扰时的反应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对干扰的耐受距离差异不显著,12种鸭类中红头潜鸭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要小于其他鸭类,斑嘴鸭和绿头鸭则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多重巢寄生是1只或多只寄生性鸟类在1个宿主巢内产2枚或多枚卵的特殊行为方式。对于雏鸟具有排他性的杜鹃而言,多重寄生被认为是种内个体之间或种间的一种竞争,但相关报道较少。通过野外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我们在北京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确定了一个被东方中杜鹃(Cuculus optatus)多重寄生的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巢。  相似文献   

16.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繁殖习性方面的资料,以往记载较少。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道,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一、繁殖期观察工作是1956年3-5月在成都北外原昭觉寺内进行的。3月17日发现一个鸟巢内有8只羽毛丰满的雏鸟,受惊后全部飞出巢外。5月12日发现另一巢开始产第一枚卵。由此可以推知,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当为2-6月。另外,从上述雏鸟离巢和5月中旬仍见产卵的情况判断,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一年内很可能繁殖两次。二、鸟巢工作期间,共发现5个鸟巢(表1),均筑在庭院内的柏树侧枝上,距地高3.08-8.42米。一般呈椭圆(4…  相似文献   

17.
张国钢  孙戈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2017,52(4):664-667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雁形目鸟类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十分普遍,但有关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种内巢寄生现象未见报道。2019年4和5月,从长白山1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的视频监控发现,1只雌鸭在亲鸟孵卵时强行进入巢箱趴卧约29 min。其后根据该巢窝卵数的增加、超常窝卵数和窝卵不同步孵化3个指标,确认该巢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宿主对进入巢内寄生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但对寄生卵未表现出明显的拒卵行为。由于区域内仍有较多巢箱未被利用,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行为是否源于对有限巢址资源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路线统计和定点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普陀山岛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普陀山岛有鸟类7目23科60种,其中留鸟30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6种,旅鸟4种;优势种4种,常见种13种,偶见种43种.黑鸢Milvus line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赤腹鹰A.solo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洋界种22种,古北界种24种,广布种14种.从繁殖鸟地理型分析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比例为2.8:1,东洋界种占优势.苍鹭Ardea cinerea rectirostris等26种为普陀山岛鸟类新纪录.经与22年前资料比较,白鹭Egretta garzetta、黑鸢等20种相同,而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等19种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旅游开发且长期受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部分鸟类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