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2005,13(2):179-179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一书已于 2005年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在原著《中国两栖动物检索》(1990)和《中国两栖动物图鉴》(1999)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修订和补充后撰  相似文献   

2.
李健 《动物学报》2005,51(2):214-214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研究员等撰著的《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一书已于 2005 年 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进展, 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在原著《中国两栖动物检索》(1990) 和《中国两栖动物图鉴》(1999) 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修订和补充撰写成该书。本书对两栖动物的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及其所隶各科 (亚科)、属 (亚属) 的特征做了概述; 同时将我国迄今发现的336种 (其中11个亚种), 分隶于 59 属 (含 9 个亚属)、11 科 (含 8 个亚科)、3 目的成体、蝌蚪和卵分别编制成检索表, 其中包括 2 个新…  相似文献   

3.
1996年9月由蛇蛙研究会(美国)与日本国两栖爬行学会协作重印了lop年由美国斯密桑宁学会美国国家博物馆(UnitedStateShaMaseum)出版的LeonhardStejneger著《日本国及邻近地区两栖爬行学》一书。书前有日本国当代著名的年轻两栖动物学家松井正文博士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除对Stejneger的生平及成书经过加以介绍外,主要篇幅是将原书所订种属及采用的学名与九十年来因分类变迁更改种属及其名称列表进行对照,便于读者掌握。根据松井正文的引证,他进行对照的依据除他本人及个别日本作者的研究结果外,无论是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基本上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叶昌媛、费梁、胡淑琴编着,16开精装本,412页,1993年9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2850元。  我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和胡淑琴编写的《中国无尾两栖类》出版三十二年之后,又一本两栖动物学书籍《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简称《经济》)问世,《经济》在此时出版,补充了三十二年来学科发展取得的成果,自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按照该书作者自己在“前言”中的介绍:“本书是现阶段记载我国两栖纲所隶[原文如此]3目及其属、种最全面系统的专著。”虽然《经济》的书名看起来像一本在发展市场经济大潮下为…  相似文献   

5.
两栖动物的染色体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椎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的过程中,两栖动物有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两栖动物能在陆地存活,但无陆地繁殖的本领。是一群过渡类群。“二者兼而有之”的过渡性质,不仅表现在形态、生态和生理机能上,而且还反映在遗传物质-DNA-的携带者-染色体的特征上。60年代后,两栖动物的核型研究有了长足的发  相似文献   

6.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类型和性染色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已发现异形性染色体两栖动物中,大部分物种Y或W染色体大于其对应的X或Z染色体,少数物种具有高度分化的Y或W染色体。同时两栖动物类群内基因组大小差异大,性染色体间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高频转换、偶然重组和染色体重排可能是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本综述通过对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探讨,揭示其遗传性别决定的机理,有助于对两栖动物性别人工调控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各綱中最少的类羣,分布上也下如其他各綱广泛,但是两栖动物是开始从水栖轉变为陆栖的脊惟动物,阻此从进化观点上来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两栖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两栖动物的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无四肢,但有較长的尾作为运动器官。由幼体发育成为成体要經过变态。成体能够在陆上生活,但需要較潮  相似文献   

8.
经过百余年的研究与探寻 ,人们似乎已经查明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程 :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 ,包括人类 ,都是从鱼类的一个小分支中沿袭进化而来的。鱼类的这个分支于大约3 65亿年前从水中爬上了陆地 ,继续进化 ,形成了今天种群繁多的陆生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与生物学家们对这一进化极为重视 ,因为第一个陆生脊椎动物的出现 ,不仅是我们的祖先再次获得进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更完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根据传统的观点 ,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但迄今为止 ,人们所找到的进化得最为“先进”的鱼与最初等的两栖动物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2):2-4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由于种种原因 ,两栖动物化石 ,尤其是对于研究现代两栖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生代两栖类化石 ,以往非常罕见。近年来 ,在冀北和辽西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两栖类化石 ,我国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三燕丽蟾”、“葛氏辽蟾”、“东方塘螈”和“钟健辽西螈”等新属种是我国第一批中生代滑体两栖类化石 ,为研究现代两栖动物的早期进化和迁徙提供了重要信息。现代两栖动物的正式名称叫“滑体两栖动物(英文名Lissamphibians)”。滑体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0.
倡议开展中国最珍稀濒危两栖动物评选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栖动物是一类在进化和自然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类群,目前面临着最严峻的生死存亡考验。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位列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第五位,而且特有种类非常丰富,是全世界两栖动物保护的重要地区。为配合“2008年-世界蛙年”活动,唤起人们关注和保护我国的两栖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两栖动物中国区专家组等正酝酿向广大两栖动物研究、保护和爱好人士发出倡议,在全国开展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评选活动,评选出10~20个中国优先保护两栖动物。通过评选,推动我国的两栖动物保护和生物学研究工作,向广大民众普及两栖动物保护知识,促进全民对我国两栖动物的保护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性别发育是进化生物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性别发育主要包括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主要分为基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模式。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基因型性别决定模式,其基因型性别由受精时两性配子的性染色体决定,但性腺分化所产生的表型性别还会受环境温度和性激素的修饰。在两栖动物中性别逆转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相关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一定的研究。本文从性别相关基因对性别决定的影响、温度对两栖动物性别分化的影响、性激素对两栖动物性别分化的影响、温度和性激素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等四方面对两栖动物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一定的概述,并提出了未来两栖动物性别发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两栖动物皮肤结构及皮肤抗菌肽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两栖动物皮肤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三套防御系统,相应地具有特定结构。皮肤抗菌肽是其中先天性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两栖动物皮肤结构特点以及皮肤抗菌肽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栖动物皮肤腺体和蛙皮抗菌肽的种类、分子结构、抗菌机理、基因表达调控及cDNA编码特点以及基因工程等。以期系统认识和了解这些方面的研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有关安徽省的两栖动物,早在1933年就由张作干在黄山进行过采集,俟后有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1972、1974)、邹寿昌(1983)、张服基等(1985),分别在皖南黄山地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作了调查,并记载了全省两栖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指出凹耳蛙在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生态和进化形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有尾两栖动物是从水生生活的鱼类到完全陆生生活的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既有适应陆生生活的基本特征,又与水生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动物地理学、动物起源与进化以及细胞学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有尾目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其研究概况作了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牟迈  龚大洁  张琼 《生物学通报》2008,43(2):18-19,F0004
文县疣螈是中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发现于甘肃省文县,还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安徽等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两栖动物之一,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等诸多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它还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人类的活动是其栖息地丧失和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罪魁祸首.作为一种古老的有尾两栖动物,文县疣螈的进化潜力已经较小,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目前的种群数量来看,很可能会在短期内灭绝,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4,13(2):72-76
对当前两栖动物学著作的刍见赵尔宓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学术上开展争鸣,大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过去,两栖爬行动物学界在这方面做得很少,只有费梁等先生开展较好。譬如,自1986年以来,费梁等对皱纹齿突蟾的有效性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两栖动物的繁殖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对树蛙繁殖生态观察及参阅国内外有关两栖动物繁殖习性报告。综合报道两栖动物的繁殖类型。有助于理解两栖动物繁殖多样性及无羊膜动物向羊膜动物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在1991年豫、鄂、湘、粤、桂、鲁、赣专科起点本科招生统考的动物学试题中有一个选择题是: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为:A.体内受精 B.多数种类为体内受精C.体外受精 D.多数种类为体外受精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要求的答案是 C,即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初看起来这答案没有问题,因为我国常见的无尾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都是体外受精。但对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就发现选择 C 不对。而正确的答案应选 D,即多数种类为体外受精。为了说明答案是 C 还是 D,必须了解现存三个目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