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  董双林  李德尚  张兆琪 《生态学报》2002,22(12):2133-2140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 0 .1 6~ 0 .70 mg/L,有鱼围隔均比无鱼围隔的大。浮游动物干重 (DWZ)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 .3 2~ 2 .81 mg/L,养鲢围隔中最小 ,小于无鱼对照围隔 ,养罗非鱼围隔明显高于养鲢围隔。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平均值为 42 .3 8%。溶解有机碳 (DOC)、颗粒有机碳 (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 5 .40± 1 .61 mg C/L和 1 .96± 0 .96mg/L。各处理围隔间颗粒有机物的 C/N比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总平均值为 6.97± 0 .2 4。 TOC、DOC和 POC比例为 1∶ 0 .73∶0 .2 7。浮游生物碳和腐质颗粒碳占 POC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 3 4.65 %和 65 .3 5 %。腐质颗粒碳、浮游动物碳与浮游植物碳的比例为 9.2 9∶ 3 .71∶ 1。浮游生物碳中浮游动物碳占 78.8% ,浮游植物碳占 2 1 .2 %。浮游动物碳比浮游植物碳高 ,这可能是内陆盐水的通性。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有机碳 (POC,mg C/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a,μg/L)和悬浮颗粒有机物 (SO,mg/L)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克隆培养法 (编制生命表 )和群体累积培养法 ,研究了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影响 .实验设 0 (CK)、1、3、5、7、9mg·ml-16个悬沙梯度和 2 0、12× 10 6cells·ml-1两个饵料密度 .结果表明 ,克隆培养时 ,悬沙可使该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rm)下降 2 9.6 %~ 6 4 .1% ,最大降幅为 130 .0 %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存活率 (lx)有影响 ,而对种群的繁殖率 (mx)无显著影响 .群体累积培养时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雌体密度、雄体密度、孤雌生殖卵和休眠卵的密度以及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 .可见 ,长江口疏浚工程会对轮虫动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施肥与水质调控对养殖水体中原生动物的影响,2008年6-10月,对低盐度围隔调控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活体观察和标本固定染色法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纤毛虫种类8种;缘毛目7种,腹毛目和盾纤目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或耐污性种类,如圆筒状拟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球形急游虫(Stranbidium globosaneum)、海洋帆口虫(Pleuronema marinum)、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ullus)等.围隔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群落组成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试验期间,围隔中纤毛虫种类平均值最高为9种,最低为4种;密度平均值最高为112.30cells·ml-1,最低为19.50 cells·ml-1;10个围隔中纤毛虫种类平均分别为6~7种,密度平均为52.56 cells·ml-1;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较强的纤毛虫.纤毛虫动态与浮游藻类动态变化密切相关,二者的密度变化特点为前期和后期低,中期较高;但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相反,纤毛虫的多样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低,中期较高,藻类的多样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较低.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青海尕海盐湖卤虫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沁贤  徐宁  朱江  许木启  曹宏 《动物学报》2002,48(2):175-182
1990~ 1999年对尕海卤虫的温度特性研究表明 ,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比幼虫期高 - 1 7℃ ,比成虫期高- 0 9℃ ,即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最强 ,幼虫对低温最敏感 ;孵化发育起始温度 9 94℃ ,幼虫发育起始温度10 33℃ ,有效积温 (℃·d)前者为 2 2 91± 2 0 8,后者为 2 6 1 2 6± 2 4 1,平均世代发育起点温度 10 2 8℃ ,有效积温 45 8 6 8± 5 7 6 0 ;依据生命表计算得出的各项生态学参数与温度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 ,其适温范围基本介于 10℃~ 39℃ ,最适温度介于 2 4 9℃~ 30 5℃ ,种群增长倍数 >2的温度范围在 15℃~ 34℃ ;依据 1993~ 1994和 1997年尕海水域温度测定资料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 ,得出该卤虫的年世代数为 2 6 7± 0 34个代 ,一年中有4 6 9± 0 43个生殖高峰期 ;最后一个完整世代的起始时间是 8月 10日 ;因积温不足 ,在 9月 1日以后出现的无节幼虫将不能完成到成虫期的发育 ;在 7月中旬至 9月中旬是种群生产力高峰期 ,在此期间种群的加倍时间 <30d ,内禀增长率 >0 0 2d-1,开发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潮汐锋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洪波  肖天  刘桂梅  吕瑞华  丁涛 《生态学报》2004,24(11):2608-2615
2 0 0 1年 5月 16~ 2 3日、6月 10~ 2 4日和 2 0 0 2年 6月 5~ 12日 ,利用“北斗号”船只对南黄海鱼产卵场进行了 3次专项调查。研究了潮汐锋断面叶绿素 a浓度、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 ,目的是阐明潮汐锋的存在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3个航次中的叶绿素 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 0 .0 6~ 2 .34mg/ m3(2 0 0 1- 0 5 )、0 .0 8~ 0 .9mg/ m3(2 0 0 1- 0 6 )、0 .14~ 3.0 4 mg/ m3(2 0 0 2 - 0 6 )。 3航次的聚球藻 (Synechococcus spp.)蓝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6 2~ 2 2 .0 6 mg C/ m3(2 0 0 1- 0 5 )、8.5 3~2 7.5 2 mg C/ m3(2 0 0 1- 0 6 )、0 .6 9~ 5 5 .90 m g C/ m3(2 0 0 1- 0 6 )。异养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5 6~ 5 1.82 mg C/ m3(2 0 0 1-0 5 )、8.5 4~ 2 4 .77mg C/ m3(2 0 0 1- 0 6 )、3.12~ 10 .0 5 mg C/ m3(2 0 0 2 - 0 6 )。而聚球藻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 (CB:PB)平均值分别为 :5 8% (2 0 0 1- 0 5 )、77% (2 0 0 1- 0 6 )、31% (2 0 0 2 - 0 6 )。结果表明 :南黄海鱼产卵场在春末夏初 (5~ 6月份 ) ,叶绿素 a浓度最大值及次大值主要分布在锋区及其邻近的层化区2 0 m以浅位置 ;聚球藻蓝细菌生物量最大值主要分布于锋区及层化区表层和水体中层 ;异养  相似文献   

6.
柑桔矢尖蚧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96~ 1 999年 ,在浙江东南沿海自然变温下对矢尖蚧的发生历期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及生命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 1、2、3代雌性寿命分别为 1 0 9.5、1 1 6.2 (一年发生 2代的个体为2 5 6.5 d)和 2 60 .0 d左右 ;完成 1代所需历期分别为 70 .1± 3 .9、67.5± 9.8和 2 1 1 .4± 1 6.5 d。各虫态发生历期与日平均气温明显呈负相关。雌一龄、二龄、产卵前期和雄一龄、二龄、蛹 (包括预蛹 )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 1 .5、9.6、8.7、1 4.7、1 3 .6和 1 3 .7℃ ,有效积温分别为 2 61 .8、2 83 .8、5 3 0 .4、1 65 .9、2 0 6.2和 94.0日度。第 1、2、3代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 93 .0± 42 .7、1 3 4.2± 65 .6和 1 96.3± 81 .9粒。第 2、3代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第 1、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避雨区分别为 2 2 .5 6、3 1 .1 7和 2 .48,露地区分别为 2 1 .0 9、2 9.76和 1 .96,表明在新区的种群自然增长能力很强。研究还揭示了在新区对矢尖蚧种群数量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子是自然死亡和失踪 ,因而必需从老发区引进、饲养释放和保护有效的寄生蜂等天敌。  相似文献   

7.
以浓度分别为 3 0× 10 6、 6 0× 10 6、 9 0× 10 6和 12 0× 10 6cells/mL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pyrenoi dosa)为食物 ,在温度为 (2 5± 1)℃下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对分布于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的 3个地理品系的角突臂尾轮虫 (Brachionusangularis)种群的增长、个体和卵的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食物浓度、地理品系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和卵的体积均有显著影响。同一食物浓度下 ,广州品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芜湖品系的个体和卵体积最大 ;同一品系中 ,当食物浓度为 9 0× 10 6cells/mL时轮虫有较大的种群增长率。各品系轮虫的种群增长率与食物浓度均呈曲线相关 ,但种群增长率达最大时所需的食物浓度在各品系间存在着差异。在食物浓度和品系两因素中 ,品系对轮虫个体体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株蜡蚧轮枝菌对桃蚜的侵染力及对其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 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对桃蚜的侵染致死力、发病强度指数、以及对无翅成蚜生殖力及子代的影响 ,综合探讨病菌的侵染致病力及其潜力。试验 (2 4℃ ,10 0 % RH,5× 10 6孢子 /ml)结果表明 ,蜡蚧轮枝菌对无翅成蚜的侵染致死力和发病指数总体上是一致的 ,但二者在 4菌株间有明显差异 ,强弱依次为 VL FNL 95≥ VLNTV94 >VL ASA87>VLKTV79;对不同虫态 ,二者也有较大差异 ,对无翅成蚜明显高于有翅若蚜和 2~ 3龄若蚜。上述 4菌株对无翅成蚜的感染死亡高峰 ,依次为 4~ 5天、4~ 7天、4~ 8天和 5~ 9天 ,感染死亡分别为 84 .2 1~ 10 0 %、75.0 0~ 10 0 %、4 8.2 8~ 10 0 %和 2 9.6 3~ 77.78%。其中对 2~ 3龄若蚜 ,菌株间差异不很大。前 2个菌株 6天可达最高发病指数 ,虫体表面布满菌丝和分生孢子。与对照相比 ,可明显抑制无翅成蚜的生殖力。处理后 3天 ,产仔蚜量明显减少 ;4~ 5天锐减 ;8天种群产仔蚜量降低 39.59~ 4 8.37%。  相似文献   

9.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温室气体排放的日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 3种温室气体 CO2 、CH4 、N2 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 .结果表明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为 CO2 、N2 O的排放源 ,为 CH4 的弱汇 ,通量日变幅分别是 4 88.99~ 70 0 .5 7,0 .0 4 9~ 0 .10 8mg/ (m2· h)和- 0 .0 2 5~ - 0 .0 5 3mg/ (m2 · h) ;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 CO2 约占总排放的 1/ 3;凋落物层和林下灌木对 CH4 和 N2 O的通量无明显影响 ;CO2 、N2 O的 9∶ 0 0观测值与其日平均值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对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食物浓度对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大小和卵大小均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 ,轮虫种群增长率与食物浓度间呈曲线相关 ;当食物浓度为 8.2 4 5 3× 10 6cells·ml-1时 ,种群增长率达最大值 0 .6 0 85d-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轮虫个体具有随食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轮虫卵体积在中等食物浓度范围 (6 .0× 10 6~ 9.0× 10 6cells·ml-1)时较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