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用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11个类群代表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其结果表明,各融合群及亚群之间电泳图谱有显著差异,而同一类群菌株的电泳图谱则相似。分析来源于华东等地已鉴定的融合类群117个菌株的电泳图谱显示,同一融合群内菌株,虽然采集地区、寄主植物或致病力不同,其蛋白质图谱仍十分相似;而不同融合类群的菌株,即使在同一田块中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引起相似病害,其图谱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本文就上述可溶性蛋白质图谱显示的结果与其它研究者在血清学、DNA同源性.酯酶等生化水平上对融合群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槐生疫霉、掘氏疫霉、樟疫霉、烟草疫霉、棕榈疫霉及辣椒疫霉等6种疫霉81株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研究。结果指出,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种内菌株间基本一致。就酯酶图谱来说,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因此,本试验进一步支持槐生疫霉新种的建立。同时表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在疫霉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酯酶电泳图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疫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槐生疫霉(Phytophthora robinicola)、掘氏疫霉(P.drechsleri)、樟疫霉(P.cinnamomi)、烟草疫霉(P.nicotianae)、棕榈疫霉(P.palmivora)及辣椒疫霉(P.capsici)等6种疫霉81株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研究。结果指出,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种内菌株间基本一致。就酯酶图谱来说,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因此,本试验进一步支持槐生疫霉新种的建立。同时表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在疫霉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酯酶电泳图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疫霉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槐生疫霉(Phytophthora robinicola)、掘氏疫霉(P.drechsleri)、樟疫霉(P.cinnamomi)、烟草疫霉(P.nicotianae)、棕榈疫霉(P.palmivora)及辣椒疫霉(P.capsici)等6种疫霉81株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研究。结果指出,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种内菌株间基本一致。就酯酶图谱来说,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因此,本试验进一步支持槐生疫霉新种的建立。同时表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在疫霉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酯酶电泳图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疫霉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薄层(0.5mm)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对于pH3.5-10.0范围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AG-5各融合群及亚群共45个参试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参试菌株分别来自于日本、美国及国内鉴定的菌株。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蛋白质图谱表现显著差异。AG-3、AG-4、A G-5各融合群和AG-1IA、IB,IC、AG-2-1、AG-2-2各亚群分别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图谱。以上结论与前篇(刘力、葛起新,1988)报道中的基本相符,且更为明确。针对试验结果,就可溶性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图谱与培养性状类型的比较以及不同菌培养时间对电泳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薄层(0.5mm)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对于pH3.5一10.0范围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AG-5;各融合群及亚群共45个参试菌株的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参试菌株分别来自于日本、美国及国内鉴定的菌株。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蛋白质图谱表现显著差异。AG-3、AG-4、AG-5各融合群和AG-IIA、IB、IC、AG-2-1、AG-2-2各亚群分别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图谱。以上结论与前篇(刘力、葛起新,1988)报道中的基本相符,且更为明确。针对试验结果,就可溶性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图谱与培养性状类型的比较以及不同菌培养时间对电泳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 HPLC 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从同一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三萜化合物的差异。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不同菌株,在 A、B、C、D 四种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各子实体三萜提取物 HPLC 指纹图谱,计算图谱间的相似度,分析三萜指纹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四个菌株在同一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灵芝子实体的三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同一部位分离获得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子实体,其粗三萜 HPLC 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不  相似文献   

8.
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灵芝组织分离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从同一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三萜化合物的差异。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不同菌株,在A、B、C、D四种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各子实体三萜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计算图谱间的相似度,分析三萜指纹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四个菌株在同一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灵芝子实体的三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同一部位分离获得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子实体,其粗三萜HPLC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不同的组织分离部位和不同的培养基对灵芝菌株三萜指纹图谱的影响均不显著。18号菌株在C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三萜含量最高,上层菌肉为最优组织分离部位,C培养基为最优培养基。灵芝的三萜组成不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而生长环境会对其三萜化合物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次应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灵芝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从同一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三萜化合物的差异。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不同菌株,在A、B、C、D四种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各子实体三萜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计算图谱间的相似度,分析三萜指纹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四个菌株在同一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灵芝子实体的三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同一部位分离获得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子实体,其粗三萜HPLC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不同的组织分离部位和不同的培养基对灵芝菌株三萜指纹图谱的影响均不显著。18号菌株在C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三萜含量最高,上层菌肉为最优组织分离部位,C培养基为最优培养基。灵芝的三萜组成不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而生长环境会对其三萜化合物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次应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灵芝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giihn)和禾谷丝核菌(R.E erealis Vande r Hoeven)的16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及来自}工苏大麦纹枯病的9个菌丝融合群或亚群共68个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立枯丝核菌主酶带数的变幅范围比禾谷丝核菌大;2.无论禾谷丝核菌,还是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或亚群之间的电泳图谱都有显著差异,但与各自对应的融合群或亚群的标准菌株的图谱则相似;3.44个大麦禾谷丝核菌CAG一1群菌株间的图谱也有差异,但都有一条共同的主酶带(E.);4.据主副酶带数目和位置,将禾谷丝核菌CAG一1群菌株再分为2个类型(1型和II型)和5个亚型(1a、Ib、Ic和Iia、Iib);酶谱类型与菌株的采集品种和致病性无关,但与采集地点似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本室以前的研究中,海南快生根瘤菌具有分类上的多型性。其一部分归于已知各根瘤菌种,另有一部分菌株构成独立的表观群及相应的DNA同源群(亚群Ⅱ和Ⅳ)。本文采用不同的电泳方法,分析了海南快生根瘤菌和已知根瘤菌种的代表共55个菌株的全细胞蛋白、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质粒组成。结果表明:同一亚群的菌株间有相似的蛋白图谱,种群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根瘤菌中普遍存在酯酶,酶带的数量和迁移率具有菌株专一性,更适合于苗株的鉴别。过氧化物酶只在部分菌株中观察到,亚群Ⅱ与亚群Ⅳ的菌株均显示一条酶带,但二者之间的相对迁移率有明显差别。质粒电泳中,大多数海南快生菌中存在着大质粒,分子量范围是20-4000Kb,同一亚群中的不同菌株间具有一定相似性,这些结果为海南快生型根瘤菌的分类提供了一些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本室以前的研究中,海南快生根瘤菌具有分类上的多型性。其一部分归于已知各根瘤菌种,另有一部分菌株构成独立的表观群及相应的DNA同源群(亚群Ⅱ和Ⅳ)。本文采用不同的电泳方法,分析了海南快生根瘤菌和已知根瘤菌种的代表共55个菌株的全细胞蛋白、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质粒组成。结果表明:同一亚群的菌株间有相似的蛋白图谱,种群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根瘤菌中普遍存在酯酶,酶带的数量和迁移率具有菌株专一性,更适合于苗株的鉴别。过氧化物酶只在部分菌株中观察到,亚群Ⅱ与亚群Ⅳ的菌株均显示一条酶带,但二者之间的相对迁移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河北、青海、山东、湖北、广东等地不同寄主上收集的,属于Phytophthora capsici, P. colocasiae, P. heveae, P. infestans, P. melonis P. nicotianae var. nicotianae和P.nicotianae var.parasitica 7个种和变种的17株菌的蛋白质,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和比较,经多批次试验,7个种和变种各自恒定地呈现典型的蛋白质图谱,显示出种间的差异。其中P.infestans占11株,它们虽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又分属5个生理小种,经多次电泳,电泳图谱基本相同,但不同菌株存在一些差异。同一株菌,培养条件对电泳图谱影响不大,不论是培养在含苹果酸盼培养基上,还是培养在延胡索酸培养基上,电泳图谱基本一致,只是电泳材料必须新鲜。  相似文献   

14.
豌豆根瘤菌与新疆中华银瘤菌原生质体的属间隔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青霉素和氯霉素分别作为Rhizobium leguminosoum USDA2370和Sinorhizobium xinjiangnesis CCBAU110)的抗药性标记。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功地获得了USDA2370和CCBAU110的属间隔合菌株。该融合菌株可分别在双亲寄主植物上结瘤。融合菌株在细菌形态、大小、菌落特征及蛋白质电泳图谱上与亲本菌株均有所不同。融合菌株与USDA23703的DNA同源性为56.6%,而与CCBAU110的DNA同源性为10.2%。  相似文献   

15.
豌豆根瘤菌与新疆中华根瘤菌原生质体的属间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霉素和氯霉素分别作为RhizobiumleguminosorumUSDA2 370和SinorhizobiumxinjiangnesisCCBAU110的抗药性标记。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成功地获得了USDA2-370和CCBAU110的属间融合菌株。该融合菌株可分别在双亲寄主植物上结瘤。融合菌株在细胞形态、大小、菌落特征及蛋白质电泳图谱上与亲本菌株均有所不同。融合菌株与USDA2-370的DNA同源性为 5.66 % ,而与CCBAU110的DNA同源性为10.2 %。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的数值分类及代表性菌株同源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来源的55株双歧杆菌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这些菌包括13株参照菌株和42株新分离物。在这些菌株中19株来源于人体,25株来自动物源,11株分离自污水。有的菌株是从未曾报道过的动物来源分离到的。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75项性状(形态、生理生化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等),以不加权平均链锁聚类的方式进行族群归类。在70%Sm水平上划分成5个聚类群和12个亚群。对这些聚类群菌株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数值分类树状图谱的簇群归类中,人和动物来源的菌株基本上彼此分开,而分离自污水的菌株穿插在人或动物来源的聚类群中。在数值分类的基础上对各聚类群中的一些菌株的DNA中G+Cmol%进行了测定。依据16SrRNA可变区序列的分析,以PCR方法合成的生物素标记探针,对某些代表性菌株的DNA片段同源性进行了分析.同种的菌株间与不同种菌株间的同源性显示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来源鼠李糖乳杆菌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菌株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并分析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从56份采集自中国新疆和田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的乳酸菌中,经生理生化分析和API 50CHL试验条鉴定,获得10株Lr.对10株Lr分离株和1株Lr标准株ATCC746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5条在菌株水平上具有鉴别力的引物P14、OPG28、OPG25、P7和P4并建立和优化了Lr菌株RAPD指纹图谱扩增方法.根据RAPD结果计算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了清晰稳定的DNA指纹图谱,扩增产物大小在100~2000bp之间,菌株间呈现显著的DNA多态性,不同来源的Lr分离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81~0.935之间,在相似系数0.80水平上可以将11株Lr菌株分为5个类群,其中分离自新疆和田的Lr菌株归在类群B和类群C,而分离自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Lr菌株归在类群D和类群E.[结论]应用RAPD方法对Lr菌株进行分子鉴别是可行的,不同来源的Lr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种内遗传多态性和不同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分离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草根瘤菌68株和34株参比菌株,进行了113项表型性状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同一地理来源、甚至同一植株不同根瘤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其中有5株和1株菌分别能耐受50g/L、60g/L的NaCl2有43%的菌株能在初始DH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从数值分类树状图谱发现,在85.5%的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构成了3个表观群。群I有27株菌,除4株来自陕西外,其余均来自新疆。群Ⅱ有4株菌,皆来自陕西。群Ⅲ有8株菌,6株来自陕西,2株来自宁夏,它们与R.hainanense聚在一起。而群I、群Ⅱ没有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表观群,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食品来源、患者来源及2种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之间的PFGE图谱的关系,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讨2种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关联。方法收集患者和食品2种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178株,经限制性内切酶SfiI酶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电泳,凝胶成像仪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食品来源的96株菌,有13株降解,83株菌被限制性内切酶SfiI酶切出83个PFGE types(PT),聚类分析发现各菌株间相似系数为55.6%~97.4%,按带型相似系数为85%标准划分为1~67共67个克隆群。患者来源的82株菌,有5株降解,77株菌被限制性内切酶SfiI酶切出46个PFGE types(PT),聚类分析发现各菌株间相似系数为64.1%~100.0%,按带型相似系数为85.0%标准划分为A~O群共15个克隆群。将2种来源的共16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各菌株间相似系数为41.7%~100.0%,按带型相似系数为85.0%标准划分为79个克隆群。结论多数食品来源菌株间相似系数较低,患者来源菌株间相似系数高,而食品和患者来源菌株间相似系数较低,只有少数食品来源与患者来源菌株相似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20.
疫霉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京,河北、青海、山东、湖北、广东等地不周寄主上收集的,属于 Phytophthoracapsici,P.Colocasiae,P.Heveac,P.Infestans, P.Melonis P.Nicotianac var. nicotianae P.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7个种和变种的17株菌的蛋白质,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和比较,经多批次试验,7个种和变种各自恒定地呈现典型的蚤白质图谱,显示出种间的差异。其中 P. infestans 占11株,它们虽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又分属5个生理小种,经多次电泳,电泳图谱基本相同,但不同菌株存在一些差异。同一株菌,培养条件对电泳图谱影响不大,不论是培养在含苹果酸的培养基上,还是培养在延胡索酸培养基上,电泳图谱基本一致,只是电泳材料必须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