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我们对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锡林郭勒草原629种植物中具代表性的118种植物叶片的热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1.本区植物热值水平较高,平均为19.38KJ·g~(-1)(去灰干重%),同时利用研究植物不  相似文献   

2.
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王光镇  王静璞  邹学勇  王周龙  宗敏 《生态学报》2017,37(17):5722-5731
定量的估算草原光合植被覆盖度(f_(PV))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f_(NPV))对草原畜牧业和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研究区,以MODIS 500 m分辨率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HK为数据源,采用干枯燃料指数(DFI)指数构建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估算了锡林郭勒草原的fPV和f_(NPV),并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fPV和f_(NPV)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NDVI-DFI特征空间表现为三角形,与理论上的概念模型基本一致,符合像元三分模型的基本假设;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适用于对草原黄枯期_(NPV)的监测,对草原生长期_(NPV)监测并不十分敏感;利用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估算的fPV和f_(NPV)动态变化与牧草物候发育特征相吻合,可以有效的估算典型草原地区fPV和f_(NPV)值,进一步将其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的典型草原fPV和f_(NPV)动态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4.
降水时间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群  胡中民  李轩然  李胜功 《生态学报》2013,33(15):4808-4817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国温带草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本文利用1982—2015年逐月气象数据和逐旬GIMMS 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区不同类型草原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季NDVI在1982—2015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08 (10 a-1);在生长季内的不同季节,温带草原植被NDVI均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生长季内,降水是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增多明显促进温带草原3种类型植被的生长;在气温影响方面,春季夜晚最低温的升高对于所有类型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春季和秋季白天最高温的升高能够明显促进温带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植被的生长。本研究发现,夏季夜晚最低温和白天最高温对中国温带草原植被有不对称的影响,夜晚最低温的增加会促进植被的生长,而白天最高温的增加对植被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针茅草原的特征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考察,松嫩平原的针茅草原主要有4个群落类型: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落、贝加尔针茅+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群落、大针茅(S.grandis)+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通过对针茅草原各类型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分析,并根据它们所反映的水土条件的差异,认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划中的位置属于草甸草原,应与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遥感图象分析技术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各层次空间结构(大、中、小、微)及其与相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类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及理论载畜量给予估算。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显;植被的大结构主要受大气候因素及大的地貌单元控制:地形、水文网络是影响植被中结构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微、小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局部地形、地表水、基质及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草原和荒漠植被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多为海拔1000—1500(3000)m的广阔高原。这个地区由于距海洋较远,从北冰洋和太平洋气流带来的水分至此已成余泽,而北方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高压气团却长期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形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此相适应的是浩瀚的荒漠和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地伸到天边。 1.温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是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构成的,是  相似文献   

9.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分,利用遥感技术在宏观尺度分析天然草原长势变化与其驱动力是了解草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气候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分别模拟2000—2018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实际NPP,以它们的差值作为由人类活动导致的NPP残损值,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在像元尺度分析锡林郭勒草原NPP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 2000—2018年间,锡林郭勒草地NPP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递增分布规律,年均NPP为271.54 g C·m-2·a-1,NPP上升(草地恢复)面积为3.65万km2,NPP下降(草地退化)面积为5.99万km2;潜在NPP在温度和降水的驱动下趋于上升趋势,年均上升6.5 g C·m-2·a-1,表明研究期间区域气候(降水和温度)对锡林郭勒草原NPP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草地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导致的研究区NPP残损值呈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分布,其中,乌珠穆沁草甸草原及南部典型草原残损值最高;采矿、开垦等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温带草原区植被盖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旭  李晓兵  梁涵玮  黄玲梅 《生态学报》2010,30(14):3733-3743
利用1982-1999年内蒙古地区NOAA/AVHRR的NDVI数字遥感影像,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区植被盖度进行了反演,探讨了近20a来温带草原植被盖度的变化情况,并对植被盖度与不同组合方式的降水及气温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盖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近20a来温带草原植被盖度呈上升趋势,占总面积72%的草原植被盖度发生了增长,3种不同草原类型中典型草原盖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②温带草原生长季平均盖度、逐月盖度与降水成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盖度的影响存在着时滞及累积效应;③3种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不同,荒漠草原植被盖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  相似文献   

11.
倪健  李宜垠  张新时 《生态学报》1999,19(5):622-629
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跨越北纬42°~46°,宽约300km,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以降水或湿润度/干燥度为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自东至西沿一个连续的空间过渡梯度,植被类型或生物群区是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农田及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组成。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的植被分布格局。这些特征沿经向均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12.
根据啮齿动物活动的昼夜变化 ,可将其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和昼夜活动等 3种类型[1,2 ] 。夜晚活动的鼠类甚多 ,但夜行鼠数量动态的长期报道较少[3,4 ] ,本文对其进行研究。1 材料与方法野外夜行鼠数量调查的 3种生境地区为 :内蒙古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 ,属于锡林郭勒草原 ;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 ,属于察哈尔丘陵干草原 ;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 ,属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地区概况和调查区域划分方法见文献 [5,7]。野外夜行鼠调查 :在上述同一监测区 ,每年 4~ 1 0月 ,每月用 5m夹线法按不同栖息地逐月调查 ,日落后布夹 ,日出前收回。对…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以资源管理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温带草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8月5日,1987年9月7日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10786km~2,其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和温带草原自然景观,是为保护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区的物种资源,维持遗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高原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对于它的研究可加深对植被分布规律的理解,且有利于该系统的保护。本文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状况等,比较了草原、森林和稀树草原3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在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是在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经度(水分梯度)地带性顶极植被,决定其存在的最关键因素首先是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条件,其次才是沙质土壤。这种生态系统既不是草原,又不是森林,而是介于落叶阔叶林和草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在此纬度带上,从东到西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谱应为:温带森林、温带稀树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在同一纬度带上,沙质土壤的基质并不完全被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所覆盖,还有沙漠等生态系统类型。建议《中国植被》增加一个新的植被类型,温带稀树草原。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人为因素影响趋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退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和经济问题,其通常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区分这两者的影响,无疑对草原退化的恢复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分时段的回归分析和残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人为因素在草地退化区域中的影响趋势。具体而言,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为例,利用1983~1999年8 km空间分辨率的逐旬NOAA/AVHRR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对每个像元建立1983~1988年的气候因子(考虑温度、降水,及其时滞效应)与NDVI的回归关系模型,并逐年分析1989~1999年回归关系模型的预测NDVI值与实际NDVI的残差及变化趋势,从而判断以1983~1988年为基准各像元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趋势。结果表明,除东乌珠穆沁旗以外,锡林郭勒草原的各旗(市)20世纪90年代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草原退化,但退化的严重程度不一,呈现出东部和中部较轻、西部较重的空间格局,整个研究区域已达到中等退化程度。该结果与锡林郭勒草原退化的现状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羌塘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干旱,发育着面积广阔的高寒草原植被。本文论述了高寒草原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和层片、生态类群与生长发育节律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7个主要群落类型,并探讨了它们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在对羌塘高寒草原与我国温带草原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高寒草原作为植被亚型,与温带草原并列于草原植被型之下;在进行地植物学区划时,应该充分考虑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的广泛分布及其地带性景观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尔泰山山前不存在连续的水平草原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地植物学工作者中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我国的草原带分东西两段,东段从松辽平原开始,向西经内蒙古高原到黄土高原,面积辽阔,是我国草原的主要部分;西段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山前,面积较小,仅一狭带。直到最近,在建国三十年来植被研究的总结性巨著《中国植被》(1980)中,也将温带草原区域分为东部草原亚区域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沿 1 6 70km长的中国东北样带 (NECT)分布的在繁殖习性上不同的植物功能型 ,克隆植物 (clonalplant)与非克隆植物 (non_clonalplant)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所测定的 2 1 8种植物中有1 1 5种属于克隆植物。对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功能型而言 ,净光合速率 (Pn)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在样带东西两端较低 ,在样带中间较高 ;蒸腾速率在温带荒漠植物分布的西端出现升高的趋势。在森林乔木、森林灌木、森林草本、草甸草原灌木、草甸草原草本、典型草原灌木、典型草原草本、荒漠草原灌木、荒漠草原草本等不同功能型的植物中 ,典型草原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生理指标较高。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 ,克隆植物比非克隆植物表现出较高的Pn 以及其他生理指标。克隆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非克隆植物高出 2 2 %、1 5 %、2 3%和 1 4 %。这种现象表明克隆植物在CO2 、光能和水分资源利用能力上优于非克隆植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瑜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5):1201-1212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群区化(Biomisation)方法以特征植物功能型来定义生物群区, 通过一种标准化数量方法计算孢粉谱的相似得分, 以此把孢粉谱转变为生物群区类型, 是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在前人综述文章的基础上, 简述了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古植被格局的发展历史、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 重点描述了以此方法为基础重建的全新世中期(MH)和末次盛冰期(LGM)的全球古植被分布格局, 以及中国的古植被定量重建工作和古植被格局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中期北极森林界线在某些地区有轻微的北移迹象, 北部的温带森林带通常向北远距离迁移, 欧洲的温带落叶林也大范围向地中海地区(向南)和向北扩展, 在北美内陆, 草原侵入到森林生物群区, 但中亚地区却没有此现象, 中国大陆的森林生物群区扩张, 典型撒哈尔植被(如干草原、干旱疏林灌丛和热带干旱森林)进入撒哈拉地区, 而非洲热带雨林却呈减少趋势; 末次盛冰期苔原和草原扩张, 在欧亚大陆北部逐渐混合, 北半球的森林生物群区向南迁移, 北方常绿森林(泰加林)和温带落叶林呈碎片状, 而欧洲和东亚的草原却大范围扩张, 非洲的热带湿润森林(比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所减少, 在北美洲的西南地区, 荒漠和草原被开阔针叶疏林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明     
《应用生态学报》2021,(3):809-809
封面照片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房丽晶同学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草原的巴拉格尔河流域。巴拉格尔河蒙古语意为"蜜之河",发源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巴彦宝拉格嘎查哲尔德毛日图山脊东南。巴拉格尔河流域(116°21’—119°31’E,43°57’—45°23’N)面积5350 km2,海拔885~1876 m,是乌珠穆沁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流域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2℃,年均降水量333.1 mm,年均蒸发量1550 mm,年均径流深9.7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