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树森 《生命世界》2006,(6):106-106
经常在野地里、草丛间穿梭走动的人,都知道要“打草惊蛇”,以免遭到了蛇的攻击。蛇一旦受到了惊扰,经常迅速钻进草丛之中。蛇没有脚,但是却能快速纵横于大自然之间。这是因为蛇是靠鳞片和身体的屈伸爬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下,蛇进化出了四种特殊的行走方法——蜿蜒爬行、直线爬行、收缩前进和侧绕行进。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明和信息技术愈发进步,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儿童产生“自然缺失症”,面临着心智发展不健全的危机。以周庄绿乐园为案例,阐述绿乐园的主创设计师团队初为父母,推己及人,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孩子自然而快乐成长的愿望为初心,在城郊乡村设计打造自然教育主题亲子乐园—绿乐园。通过Mimo无动力乐园、自然教育、童廿部落等多业态,站在儿童立场的设计和运营,以“在自然中成就每一个孩子”为使命,鼓励且引导孩子及家长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解放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健全心智,培养独立人格。绿乐园的产品设计为现代亲子乐园的设计建设以及儿童成长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实例 1 去了解一棵树 去感受一棵树——从小处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研究  研究目的1)我们提倡保护环境 ,但保护环境的前提是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 ,这就需要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需从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 ,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2 )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深入细致地了解一棵树 ,以培养学生“一草一木总关情”的情感和热爱校园的情感。让学生贴近自然、深入自然、溶入自然 ,真正体验到自然界的美好与深入自然的乐趣。实施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时间 植物生长旺盛的春夏季。地点 校园内。…  相似文献   

4.
研究自然历史的学问,叫做“博物学”。“自然历史”很好理解,就是大自然的发展过程,讲的是它的过去。当然,亦包括现在,因为还有几百万到几千万的物种现存于世。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传统的博物学研究对象。今天,我们看到的“自然博物馆”,就是展现自然历史的舞台,它的藏品大致分为此三大类,是为经典。  相似文献   

5.
西部的歌     
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在这里向读者朋友推荐一组北京四中学生的文章。这些中学生在暑期新疆生物、地理科学考察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欣赏自然,收获颇丰。他们在活动中用心去看、用心去想、用心去记、用心去问,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终生难忘的见闻、心得、感受,也发表了一些议论,将他们视野中的新疆——人文、风情、自然、地理,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稚嫩的文章中,可以体会到当他们走进大自然时,他们像启动了的雷达一样捕捉、记录、学习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新疆之行,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充实,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是都市生活中感受不到的人生经历。 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名声大起,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我们不妨从这些中学生赴新疆考察的活动中,得到一些启发:“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6,(11):109-109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让我们叹服,要想知道什么叫做“花如其名”,不妨来看看一种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植物,这种植物有一个和其外貌非常贴切的名字——“热唇草”。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东海之滨的渔歌唱晚,不同于南国边垂的版纳风情,不同于西北高原的大漠荒沙,中国东北的原始红松林以其特有的瑰丽壮观,古朴苍劲,映衬着现代文明,深深打动走近她的每一个人,唤醒人类对大自然那份久违的钟情。人必竟是自然的产物,回归自然的渴望在人类的灵魂深处是永存的。 走进丰林保护区的原始红松林,你会立刻感受到拥抱大自然的冲动。这里,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松鼠在林间自由嬉戏,鸟儿在  相似文献   

8.
梁丛诫主编的《为无告的大自然》是自然之友书系读物一书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它是一部由非生态、环保等专业的人员编写的 ,以生态伦理和自然为主题的著作。全书分九章 ,36万字 ,包括“与自然为友绿色理念” ,“血染长江源绿色行动” ,“血染的希望环保人物” ,“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绿色散文”等精彩的篇章 ,系统地反映了“自然之友”这一民间环保团体六年来走过的历程 ,是她的理念、主张和行动的一个缩影 ,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一代环保志愿者的心声和脚步 ,是一部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学术价值的宝贵文献。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生态学…  相似文献   

9.
化石,奇妙的化石,它记载着地球的沧桑巨变,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宝贵资料,被人们喻称为“特殊文字”。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与化石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熟谙这种“特殊文字”的学者。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卢衍豪。与奇妙的化石结缘六十七年前,卢衍豪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一个偏僻的山区。他从小热爱大自然,喜爱爬山、旅行,进龙岩中学后,特别爱听地  相似文献   

10.
大美的震撼     
1846年的春天,对于梭罗来讲,最触动他的不是飞速发展的经济与蕴藏着大把金钱的无处不在的商机,而是瓦尔登湖边积雪的消退与燕鹀的鸣叫。面对披着春装的绝美的自然大地,他禁不住发自内心地呼喊道:"大自然是我最美的新娘。"也就是从瓦尔登湖边开始,他教人们重新看待和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11.
“对抗自然,等于搬起石头打天”,摄影师的眼光和想法总是浪漫的,就算是在川藏线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戴成华也不例外。除了军人的身份,他还用相机记录了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路。在雅安兵站部,我们见到了他。他的房间里满是放大了的川藏线的照片,摆放着一路捡回来的各色石头透出对自然的眷恋。和跑了多年的战士们一样,川藏线弄坏了他的身体。拔掉输液针头,他接受我们的访问,却没有抱怨,只是十分平淡地说,“经历了川藏线,经历了大山大水震撼的男人才算是完美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人与生物圈》2005,(6):72-75
“在城市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和条件都很少。作为城市的生态屏障,草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沙化、退化等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怎么开展的?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难?城市人应该为自然保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学习地质学,总是要弄清其中的两条基本规律——“地层层序律”和“化石层序律”。这很自然要提起它的发现者——“英国地质学之父”威廉·史密斯。威廉·史密斯不仅是属于英国的,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他是整个生物地层学的奠基人,也是对整个地质学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巨匠。威廉·史密斯于1769年3月23日诞生在英国牛津郡丘吉尔城附近一个乡村铁匠的家里,小威廉7岁就失去了父亲。当他11岁,迫于家境贫寒而中途辍学。但他坚持自学,特别喜爱的是数学。 1787年,决定史密斯命运的事发生了。一位测量工程师爱德华·维布来到史密斯的家乡测量教会学校校址。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十八岁的史密斯,就欣  相似文献   

14.
当炎黄子孙回顾5000年辉煌而又坎坷的历史时,对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山水、土地由衷地产生依恋与敬畏之情,因为山水,土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追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则与长江、黄河有缘,因此他们被称为“母亲河”。但是您可曾想过,“父亲”是谁?俗话说:绿水围着青山转,水若被认作母亲的话,山自然就是父亲,这是大自然的婚配。正因如此,先民们把山水、土地当作神来供奉和崇拜,因为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与“本”。  相似文献   

15.
一、校园植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感情。我校(安徽省贵池中学)1992年被省教委等单位联合评定命名为“花园式学校”。校园内有近SO科的17o多种植物。在这些植物群落中,栖息着50多种动物,构成了一个幽美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生物,给人以妙的情怀、美的感受,使人心情舒畅,易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感情。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所写的:“贵中的幽雅环境,是大自然的缩影。我热爱贵中,更热爱大自然。贵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要在这幽雅的摇篮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6.
鸟鸣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这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对婉转多变的鸟鸣声撰写的不朽诗名句。其实幽静的大自然离不开鸟语花香,如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欢歌笑语一样。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在那浩如烟海的诗文乐章中,大量地倾诉着鸟类那优美的鸣唱,我国民乐《空山鸟语》、《百鸟朝凤》及西乐《小杜鹃》、《云雀》等等,可谓是鸟语的升华。无怪乎人言鸟类是大自然真正的“音乐家”。 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气候温暖湿润。这里不仅是中亚热带高等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更是绚丽多姿的鸟类安居乐业的处所,迄今记录的鸟类有148种之多,一年四季鸟鸣不断,尤其春天鸣声变得频繁且委婉动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百鸟乐园”。每  相似文献   

17.
数亿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她变成了今日的地球之巅,茫茫的雪峰冰川不知诱惑了多少人,却不知这里还有难得的河流湖泊、生命和绿色。特殊的地质构造使这里的海拔高差竟在7000米以上,乘车不需多时就可以从寒带走到亚热带,这是大自然中罕见的奇特现象。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圣洁的地域正面临着自然蜕变和人类污染的侵袭…… 1987年8月,是我第一次走近珠峰。1999年6月我终于走进了珠峰及其保护区,而此行也使我对珠峰保护区有了一个全新认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药物疗法风靡世界的今天,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越来越感到不安,自然就把目光投向没有毒副作用,没有污染的自然疗法。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起源于自然,依靠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所以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发展和创造了种种利用自然来治疾病的方法,逐步形成了许多自然疗法,如体育疗法、气功疗法、按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磁场疗法、刮痧疗法、森林疗法、泥土疗法、泉水疗法、梳头疗法等等,这些疗法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林内的工作,汪振儒先生在他写的那篇题为“瑞典博物学家林内诞生二百五十周年纪念”的文章里作了扼要的介绍。现在想作一些补充。张宗炳先生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故在他1951年编写的“达尔文学说基础”里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林内的工作是初步建立了生物界的自然体系,但是他并没有建立‘自然体系的历史观’,因为他本人并没有想  相似文献   

20.
光敏素     
春夏秋冬带来了植物界生命活动的各种变化,它们要萌芽、生长、开花和结实。春天百花盛开,羣芳爭艳;盛夏荷香滿池,白昼漫长;秋末黄叶雕零;寒冬长夜漫漫。大自然的变化引起植物界一定的反应,在萧瑟的秋天里,植物已感到寒冬卽要来临。那末,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控制这些周期的“钟表”,其性质究竟如何呢? 在四十年前人們已知道植物对这种自然規律具有特別的反应。但植物为什么能感受到昼夜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