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07~2008年平水期(4~5月份)、丰水期(7~8月份)和枯水期(11月份),对怒江云南段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怒江云南段水质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目34科4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达31种,属7目25科,占总数的66%。3个时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平水期最高(93.73ind./m2),平均生物量以丰水期最高(1093.70mg/m2);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顺序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质评价表明怒江云南段上、下游水质状况一般,而中游河段略有污染。研究结果也表明BPI生物指数不适合用于怒江这类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匮乏的冷、急流水体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2.
浙江分水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桐庐分水江水库设置7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37种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纲和摇蚊科物种组成.春、夏、秋季优势种均为霍甫水丝蚓,冬季优势种为羽摇蚊.直接收集者在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群落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8.0±48.8) ind·m-2和(1.86±0.49) g·m-2.底栖动物密度在站点间无明显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趋势,生物量在站点、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水温和水深是影响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合用于该水库的水质评价,其他指数综合显示分水江水库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3.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65-972
为了解三峡水库在蓄水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探索水文情势改变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 年8 月、11 月及2013 年4 月对三峡水库的秭归、巫山、云阳、忠县和木洞五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共记录底栖动物43 个属种, 木洞种类最多(29 种), 秭归最少(12 种)。优势种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肥满仙女虫(Nais inflat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一种钩虾(Gammaridae);(2)在空间分布上, 密度以木洞最高(81802740) ind./m2,忠县最低(11642) ind./m2;生物量以木洞最高(8.663.65) g/m2, 云阳最低(0.170.06) g/m2;(3)在季节动态上,密度以秋季最高(31401450) ind./m2, 夏季最低(11537) ind./m2;生物量则以春季最高(3.832.11) g/m2, 夏季最低(0.650.46) g/m2;(4)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在水深小于20 m 的浅水区递减率最大;(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 曲线)分析显示, 巫山属于中等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003), 而木洞属于严重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101);(6)与建坝前相比, 三峡水库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趋于减少。流速减缓、水深增加、水位波幅加大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升高可能是造成三峡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 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 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 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板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并对其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在该水库设置15个采样点,于2014年1—11月按季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在板桥水库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4纲5科,其中摇蚊幼虫8种、寡毛类4种、软体动物5种.铜锈环棱螺、河蚬、苏氏尾鳃蚓、粗腹摇蚊和雕翅摇蚊为现阶段板桥水库的重要物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存在空间和时间差异性.ANOSIM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贡献物种为雕翅摇蚊、粗腹摇蚊和苏氏尾鳃蚓.经丰度 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板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结合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BI)评价结果,板桥水库的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吕光俊  熊邦喜  刘敏  杨学芬  覃亮  陈朋  徐微  刘俊利 《生态学报》2009,29(10):5339-5349
2006~2007年对湖北省4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并进行了水质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19种、软体动物6种.以金沙河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达24种,其次为徐家河19种,道观河和桃园河各10种.4座水库优势种类各异,金沙河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徐家河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桃园河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的道观河水库优势种类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各库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金沙河316 8ind · m-2,1294.3mg · m-2 ;道观河318.2ind · m-2,430.7mg · m-2 ;徐家河330.3ind · m-2,517.4mg · m-2;桃园河209ind · m-2,325 3mg · m-2 .TN、TP、COD平均含量变幅分别为0.392~1.018、0.011~0.042、3.505~9.166mg · L-1;采用理化分析、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库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河水库属中营养型;徐家河和桃园河属中-富营养型;道观河水库属富营养型.对水库主要的物理化学因子与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密度,以及各类底栖动物之间进行矩阵分析,发现水生昆虫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深的增加,其密度和种类下降,水深超过10m,下降的幅度更明显;寡毛类有从属于TN和TP含量的趋势, TP变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更大;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三者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2013年对淮北采煤塌陷湖(乾隆湖和临涣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6种, 隶属于3门5纲17科. 乾隆湖和临涣湖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30.85和215.80 ind./m2, 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6.11和36.38 g/m2。两湖大型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为优势类群, 底栖动物最高密度均出现在夏季(乾隆湖为 278.0 ind./m2, 临涣湖为288.2 ind./m2); 生物量则主要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 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和Biotic Index生物学指数(BI)对乾隆湖和临涣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研究, 结果显示Shannon多样性指数不适宜于该两湖的水质生物评价, BI的评价结果与水质状况基本相符。综合 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评价的结果表明: 乾隆湖和临涣湖春季和冬季处于轻度污染状态, 夏季和秋季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
温州湾天河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天河潮间带按季节取样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8种,隶属7门8纲23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物种获得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F3,9=1.76,P>0.05),但潮位间种类获得数差异极显著(F3,9=9.56,P<0.01).潮上带、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密度、生物量分别为:144.50±14.24 ind./m2,58.56±13.23 g/m2;171.00±16.52ind./m2,40.57±12.60 g/m2;182.50±39.38 ind./m2,50.26±10.57 g/m2和94.00±28.88 ind./m2,16.55±7.27 g/m2.密度的季节间差异和潮位差异均不显著(F3,9=2.78和F3,9=2.14,P>0.05),而生物量在季节和潮位间差异极显著(F3,9=16.72和F3,9=22.24,P<0.01).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4季平均数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潮上带;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数表现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潮上带;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数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潮上带.对4季4潮带16个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可以看出,中高潮带界限不明显,低潮带和潮上带的界限明显.分析表明:生境条件的不同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同一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构成数各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动物学报52(1):45-52,2006].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底栖动物调查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杨扬  乔永民  李良  匡际霖 《生态科学》2012,31(3):324-329
2010年8月对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分别利用Goodnight-Whitley指数和BPI指数对水库及入库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13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八斑多足摇蚊(Polypedilum masudai),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5种,平均密度为277ind/m2,变动范围160~480ind/m2。入库河流的种类丰富度和密度均高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28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7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82ind/m2,变动范围192~816ind/m2。水质评价结果表明,6座水库的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入库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较为严重的黄岗河和黄羌河,其水库汤溪水库和公平水库也产生了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