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只轮虫DNA提取及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部分序列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调整试剂剂量及实验条件与步骤,利用Wizard^TM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可以稳定、快捷地提取单只轮虫的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利用CO I通用引物,扩增并测定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CO I部分基因的序列。与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CO I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此片断确为轮虫CO I基因片段,从而证明使用本方法所提取单只轮虫痕量DNA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等7种轮虫mtDNA COⅠ序列分析,并以透明囊足轮虫为外群,使用MEGA软件构建臂尾轮属轮虫系统发生树(ME树和NJ树)以探讨臂尾轮属的系统发生和该属中几个种类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mtDNA COⅠ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为24%;在两个系统树中,淡水臂尾轮虫和海水臂尾轮虫均独立成枝;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分离出来.壶状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应属于不同的种;来自芜湖、墨西哥和美国的十指臂尾轮虫以及来自芜湖和澳大利亚的萼花臂尾轮虫应分别互为姐妹种.本研究还首次揭示了角突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和镰状臂尾轮虫与其它臂尾轮虫间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角突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等10种臂尾轮虫以及透明囊足轮虫、大肚须足轮虫和晶囊轮虫等其他3种轮虫的28S rDNA序列分析,使用MAGE软件构建这13种轮虫系统发生树(NJ树、ME树、UPGMA树和MP树),探讨了臂尾轮属、须足轮属、晶囊轮属和囊足轮属之间以及10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28S rDNA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30.15%,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间和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从臂尾轮属中分离出来;裂足臂尾轮虫应隶属臂尾轮属;壶状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是两个独立的种;透明囊足轮虫与臂尾轮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基于16S rDNA序列探讨十种臂尾轮虫的系统关系和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角突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肜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等十种臂尾轮虫和大肚须足轮虫的线粒体16s rDNA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序,结合Genebank 中十指臂尾轮虫的16S rDNA序列,使用MAGE软件构建了NJ(neighbor-joining method)树,使用mrbayes软件构建了贝叶斯树,探讨了十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16S rDNA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14.6%,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隶属于臂尾轮属;壶状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是两个独立的种.此外,还依据16S rDNA序列变异百分比推测了十种臂尾轮虫的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5.
四种臂尾轮虫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4种共40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长543bp,其中A T占65.6%;序列中共有157个变异位点,占全部位点的28.9%。用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作外群构建的UPGMA树、NJ树和MP树都表明,4个种中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的亲缘关系最近,矩形臂尾轮虫(B.1eydigi)次之,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orus)最远,此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基于 rDNA ITS 1序列探讨臂尾轮属轮虫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贤领  席贻龙  胡好远 《动物学报》2006,52(6):1067-1074
本文通过对剪形臂尾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双棘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等八种臂尾轮虫rDNAITS 1序列分析,并以西氏晶囊轮虫为外群,使用PAUP和贝叶斯软件分别构建臂尾轮属轮虫系统发生树( MP树、NJ树、ML树和贝叶斯树) ,以探讨臂尾轮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解决其中的一些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rDNAITS 1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较高,为29 %;海水和淡水臂尾轮虫被明显分为不同的进化枝;除双棘臂尾轮虫外,在淡水臂尾轮虫中具有三对前棘刺且营附着生活的种类与前棘刺少于三对且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聚在不同支系中,这与以形态特征为主所进行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所有的系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分离出来,裂足臂尾轮虫应归入臂尾轮属。  相似文献   

7.
殷旭旺  牛翠娟 《生态学报》2008,28(8):3495-3506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 6, 7, 8, 9, 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 1)、未来生殖(mx 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代价的相关系数在初始几个日龄组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在随后的大部分日龄组中,均表现为负相关,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相对于存活代价,5种臂尾轮虫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仍就是大部分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mx与lx 1对日龄组的回归分析有100%回归关系显著,mx与mx 1有97%回归关系显著,而mx与V*x有93%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负相关性随着日龄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在胁迫的pH(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其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较适宜pH(中性)条件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李陈  牛翠娟 《生态学报》2014,34(23):6910-6917
为了更好的了解化学干扰对轮虫种间竞争的影响,分别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研究了同种和异种种群密度信号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信号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的密度信号显著降低了本种和角突臂尾轮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并提高了它们的种群增长率r(P0.05),角突臂尾轮虫的密度信号对本种和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受同种密度信号抑制十分显著,环境容纳量K降低了50%以上,可能主要受自毒作用的调节,但同种密度信号对高有性生殖的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影响不明显。角突臂尾轮虫几乎不受自身密度信号的影响。因此,在两种臂尾轮虫的竞争中,由于自身密度信号的抑制作用,萼花臂尾轮虫将更快被角突臂尾轮虫排除。据此可推测密度信号对轮虫的种间竞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种淡水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32℃培养条件下,实验研究了5种淡水常见浮游轮虫的种群增长参数。通过编制生命表计算其内禀增长率rm(h-1)、净生殖力(R0)和世代时间T(h)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0.091、14.1和34.1;壶状臂尾轮虫-0.055、6.9和38.4;角突臂尾轮虫-0.035、4.9和50.9;臂尾水轮虫-0.038、4.3和46.1以及裂足臂尾轮虫-0.017、2.1和43.7。其中,萼花臂尾轮虫内禀增长率大,繁殖率高,可作为批量培养的首选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 比较研究了粉煤灰污染水体(灰湖)与未污染水体(凤鸣湖和汀棠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灰湖萼花臂尾轮虫仅有1个姐妹种, 而两对照湖泊均存在2个姐妹种, 粉煤灰污染使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姐妹种数量减少。就三个湖泊共有的姐妹种I而言, 灰湖轮虫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低(h= 0.9516), 核苷酸多样性(π = 0.0066)低于汀棠湖(π = 0.0073)却高于凤鸣湖种群(π = 0.0052), 粉煤灰污染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遗传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破坏作用; 凤鸣湖轮虫种群核苷酸多样性最低, 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晶囊轮虫(Asplanchna)和桡足类动物捕食压力较高以及周围农田污染的联合作用造成的。三湖泊间, 仅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值较低(Nm = 1.95), 种群分化指数较高(Fst = 0.11358); 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均大于4), 种群分化指数较低(Fst分别为0.03535和0.00276)。AMOVA分析显示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高, 为12.87%; 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低, 分别为3.78%和2.78%。粉煤灰污染水体与未污染水体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间保持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 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均为2.2%。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NJ树、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7.2%-14.0%。基于ITS1序列构建的同样四种分子系统树也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但其中的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9%-7.4%。混交雌体和雄体间的交配实验结果表明,轮虫各姐妹种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应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一致;ITS1序列进化速率较低,不宜用于轮虫姐妹种的准确甄别。COⅠ基因进化钟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姐妹种间,克隆LE9所属的姐妹种早在8百万年前便分化形成出来,HE1、HE2、HE4-7所属的姐妹种于5百万年前分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淮北煤矿塌陷区水域轮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筛绢过滤法对淮北煤矿塌陷区水域轮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共检出轮虫11种,隶属于3亚目4科7属。臂尾轮科种类最多,占63.6%,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矩形龟甲轮虫(K.quadrata)为臂尾轮科(Brachionidae)的常见种。调查结果还表明:轮虫的种类与数量的多少与所在的水体的水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席贻龙  张雷  董丽丽 《生态学报》2007,27(8):3334-3340
将2004年春季采于芜湖市镜湖的沉积物样品在不同季节进行原位萌发发现,除冬季未见有轮虫孵出外,其余3个季节共孵出轮虫39种,隶属于7科19属;大湖区每200ml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出的轮虫数量平均为212.2个±48.9个,显著高于小湖区的39.1个±10.3个。大湖区沉积物在夏季萌发出的小巨头轮虫(Cephalodella exigua)、大肚须足轮虫(Euchlanis dilatata)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秋季萌发出的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和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以及春季萌发出的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和等刺异尾轮虫(T.similis)分别占各季节总萌发数的51.1%、19.7%、15.7%、14.7%、11.1%、38.4%和23.7%,小湖区沉积物在夏季萌发出的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 tentaculates)和暗小异尾轮虫、秋季萌发出的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尖趾单趾轮虫(Monostyla closterocerca)和大肚须足轮虫以及春季萌发出的尖趾单趾轮虫、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和暗小异尾轮虫分别占各季节总萌发数的53.9%、31.6%、18%、17%、13%、31%、24.1%和17.2%。各季节萌发出的轮虫与同季节水体中存在的轮虫种类及数量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表明,那些常年存在于水体中的轮虫所产的休眠卵的萌发对其种群增长的直接贡献可能不大;而那些每年都要从水体中消失一段时间的轮虫所产的休眠卵的萌发在其种群重建中的作用可能因种类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轮虫(特别是臂尾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影响臂尾轮虫种间竞争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竞争轮虫的相对个体大小、起始密度及晶囊轮虫等捕食者对其选择性捕食等生物因子,以及温度、竞争轮虫释放的化感物质及水环境污染物等非生物因子。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只涉及单一或两种因子对两种臂尾轮虫的种间竞争的影响,而关于多因子对多种臂尾轮虫种间竞争的研究还很不足。可通过模拟自然水体中的多因子及其随季节变化的波动开展不同臂尾轮虫种间竞争的实验室研究,并结合野外研究,可为臂尾轮虫乃至浮游动物的种间竞争结局和机理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上湖,中湖和下湖10个断面27个采样点的调查,发现浮游轮虫14属39种.密度优势种为裂足臂尾轮虫(Branchionus schizocerca)、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月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lunaris)、螺形龟甲轮虫(Ketatella cochlearls),双尖钩状狭甲轮虫(Colurella uncinata,forma bicuspida-ta)、真足哈林轮虫(Harringia eupoda).根据升金湖中轮虫所在分布区的生态园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1月份平均温度、7月份平均温度、10月份平均温度及水体的理化性质,得出浮游轮虫类型组合的所指示的现代气候是中国东部地区温暖湿润气候,同时所指示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东部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为轮虫类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庆  杨宇峰  陈菊芳 《生态科学》2008,27(5):389-393
2004年4月-2007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轮虫56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Proalides subtilis),西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蛭态目(Bdelloidea sp.)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调查发现,珠江径流量对轮虫密度有重要影响。在丰水期,两个采样站点(分别为中大码头和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变化不大,而在枯水期,位于下游的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显著低于上游的中大码头。轮虫的密度高峰出现在秋季(9月底至12月初)。中大码头轮虫的最高峰出现在2004年12月初,为5975ind./L;黄埔码头的轮虫高峰出现在2004年4月中旬,为5877ind.·L-1。轮虫密度变化范围为4~5975 ind.·L-1。中大码头轮虫密度的平均值为1627±233 ind.·L-1;而黄埔码头的平均值为1051±147 ind.·L-1。  相似文献   

17.
镜湖不同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萌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内对镜湖沉积物中的轮虫休眠卵进行了萌发,共孵出轮虫47种,隶属于10科19属;其中大湖区沉积物中萌发出的轮虫40种,小湖区41种,两湖区共同种类34种.每毫升大湖区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出的轮虫平均数量为(1.1±0.1)个,显著高于小湖区的(0.4±0.0)个.在两湖区沉积物中,以3种孵化方式所萌发出的平均密度超过4.0ind./200mL的轮虫种类总计有6种,它们是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 tentaculate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臂三肢轮虫(Filinia brachiat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前三种轮虫为两湖区所共有.共有的3种轮虫的孵出情况在两湖区沉积物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小湖区沉积物中,3种孵化方式下孵出的平均密度大于0.05ind./200mL的轮虫属是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龟甲轮属和龟纹轮属,而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平均密度较高的轮虫属还包括三肢轮属、巨头轮属(Cephalodella)和异尾轮属(Trichocerca);水体营养程度较高的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和龟甲轮属轮虫的密度均高于营养程度较低的小湖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水蕹菜浮床对草鱼主养池塘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检出轮虫38种,隶属于2纲14属,其中浮床池塘出现轮虫36种,而非浮床池塘28种。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的优势种组成基本类似,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以及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为共有优势种;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的轮虫平均密度分别为1892和2255 ind./L,差异极显著(P0.01);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轮虫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35和1.405 mg/L,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水蕹菜浮床显著促进了轮虫种类数增加,提高了轮虫多样性和均匀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轮虫小型化。  相似文献   

19.
芡实分区刈割试验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湖区存在芡实种植过密,汛期影响行洪的隐患,对湖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芡实分区刈割试验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8月期间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5科22属40种,其中轮虫12属26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2属3种,群落结构主要以轮虫为主,后生浮游动物种类分布时空上无显著差异(P>0.05)。共发现优势种8属10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囊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bulla)、蹄形腔轮虫(Lecane ungula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相似文献   

20.
初步探究了捕食者卜氏晶囊轮虫对其猎物萼花臂尾轮虫形态及种群生活史对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在含卜氏晶囊轮虫信号的环境中培养得到的萼花臂尾轮虫所产后代个体较对照组侧棘刺明显增长,体型增大,卵体积增大,净生殖率明显降低。短期接触捕食者信号的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与长期接触捕食者信号的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相比,具有较大的卵体积和较短的侧棘刺,同时具有显著较高的净生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