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u JQ  Liu WF  Tang CF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27(3):361-2, 371, 383
目的:探索睡眠剥夺对大鼠运动能力及谷氨酰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为睡眠剥夺后的运动训练等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安静对照组、0h睡眠剥夺力竭运动组(SDE)、24h SDE、48h SDE和72h SDE组(n=6),采用轻柔刺激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和依据Bedford建立的大鼠运动模型。结果:24h SDE睡眠剥夺组与0h SDE组比较。大鼠后蹬跑时间明显长(P〈0.05),48h SDE睡眠剥夺组和72h SDE睡眠剥夺与0h SDE睡眠剥夺组比较,后蹬跑时间显著性减少(P〈0.01);24h SDE睡眠剥夺组与c组比较大鼠胸腺谷氨酰胺含量显著升高(P〈0.05),48h SDE睡眠剥夺组和72h SDE睡眠剥夺组与C组比较大鼠胸腺谷氨酰胺含量降低(P〈0.01);睡眠剥夺组与C组比较,血清谷氨酰胺含量的变化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睡眠剥夺24h后血清谷氨酰胺含量显著增多,却在睡眠剥夺48h、72h后血清谷氨酰胺含量明显下降。结论:①睡眠剥夺24h能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睡眠剥夺48h甚至是72h后大鼠运动能力开始降低。②睡眠剥夺24h后大鼠胸腺谷氨酰胺含量和血清谷氨酰胺含量升高,而睡眠剥夺48h后大鼠胸腺和血清的谷氨酰胺含量下降明显,睡眠剥夺72h后胸腺和血清谷氨酰胺含量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3.
48 h睡眠剥夺对正常人双重任务能力和疲劳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F  Zhan H  Li T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21(2):174-175,191
目的:观察48 h睡眠剥夺(SD)对正常人双重任务能力和疲劳感的影响.方法:观察6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在48 h SD条件下,单、双重任务操作能力、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主观瞌睡度和疲劳感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单、双重任务成绩、CFF随SD时问延长而呈下降趋势,SSS分值和RPE分值相应升高.结论:48 h SD条件损害正常人双重任务能力并加重疲劳感,SD时间较长和复合生理节律低谷时操纵能力下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血管受损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HRV、BPV指标,并分析PWV与HRV、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受损组的5 m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之比(LF/H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受损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脉压(24h P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脉压(nP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与LF、HF、LF/HF、24h SBP、24h PP、dSBP、dPP、nSBP、nP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部分HRV、BPV指标与PWV呈明显的相关性,说明HRV和BPV与患者的血管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睡眠剥夺时间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吲哚乙酸、五羟色胺的含量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96 h、120 h、144 h睡眠剥夺,正常对照组。利用睡眠剥夺箱建立大鼠SD模型,避暗穿梭法测试大鼠认知功能,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大鼠避暗穿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96 h、120 h组大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内NA含量均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内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96 h、120 h、144 h组间比较,表现出含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各组5-HIAA含量均有上升,且120 h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5-HT含量均有升高,120 h、144 h组显著升高(P0.01),96 h组无显著性(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以使大鼠中枢NA、DA含量下降,5-HIAA、5-HT含量升高,且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睡眠剥夺损害认知功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36 h完全睡眠剥夺对客体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16名睡眠质量良好的健康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3岁,年龄范围21~28岁)分别在清醒状态下及36 h完全睡眠剥夺后接受2-back客体工作记忆任务,同时采集脑电数据。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睡眠剥夺前后与客体工作记忆有关的P2、N2、P3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结果:在36 h完全睡眠剥夺后,与客体工作记忆加工相关的N2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减少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P2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未见明显变化(P>0.05)。P3波波幅、潜伏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6 h的完全睡眠剥夺影响了客体工作记忆相关电位,损害了个体的客体工作记忆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围术期输注1,6-磷酸果糖联合术中局部封闭Calot三角对血流动力学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惠者40例,年龄28-67 岁,ASA分级Ⅰ-Ⅱ级,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试验组(n=20)患者在切皮前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在胆囊牵拉前在Calot三角注射2%利多卡因5ml,选择全凭静脉麻醉(TIVA),气管内插管,机控通气.分别于胆囊牵拉前5分钟(TO)、牵拉时(T1)、牵拉五分钟(T2),牵拉十分钟(T3)监测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流动力学.结果:牵拉瞬间对照组和试验组,TP值降低(p<0.05);牵拉五分钟时,对照组MAP、HR、HFnu较牵拉前和牵拉时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且LF/HF比值较其他时间点降低(p<0.05);试验组HR牵拉前和牵拉时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十分钟时,两组TP较牵拉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AP、HR较牵拉前和牵拉时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皮前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联合局部封闭Calot三角对心率变异性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降低胆心反射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迷走神经刺激对蟾蜍离体心脏的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将蟾蜍心脏和右侧迷走交感干离体后,以不同频率电刺激神经,记录心电图曲线并作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心率(HR)显著下降(P0.01),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1),不同频率刺激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变化较大;给药组0.2Hz时高频(HF)显著升高(P0.01),低频/高频比值(LF/HF)明显降低(P0.05),0.8Hz时HF和LF/HF接近刺激前水平。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频率,迷走神经降低心率的作用增强;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对睡眠剥夺后双侧后扣带回皮质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 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设计。16名受试者均接受2次24 h睡眠剥夺,2次睡眠剥夺间隔3周,受试者分别于第1次正常睡眠后、24 h睡眠剥夺后、经颅电刺激(真或假刺激)干预后(真、假刺激电流大小均为1 mA,电流作用时间分别为20 min、2 s,干预实验均持续20 min)及第2次经颅电刺激(假或真刺激)干预后采集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数据。以睡眠剥夺前收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作为基线,选取双侧后扣带回皮质作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观察睡眠剥夺前后及经颅电刺激真、假刺激后大脑的功能连接变化。结果: 与正常睡眠后相比,24 h睡眠剥夺后双侧后扣带回皮质与双侧丘脑间的功能连接上升(P<0.01),与右侧楔前叶、海马旁回以及双侧岛叶间的功能下降(P<0.01)。与假刺激相比,给予真刺激后左侧后扣带回皮质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上升(P<0.01);与双侧丘脑、岛叶及右侧大脑皮质功能连接下降(P<0.01)。右侧后扣带回皮质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在双侧丘脑、右侧岛叶及大脑皮层间也存在下降(P<0.01)。结论: 24 h睡眠剥夺可引起双侧后扣带回功能连接紊乱,而经颅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剥夺后的功能连接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