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环境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内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及类杆菌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CD4~+,CD8~+及CD4~+/CD8~+水平,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均减少,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均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T细胞以及CD4~+/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8~+T细胞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T细胞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1.67%)高于对照组(76.6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制剂治疗不仅能够调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AP患者11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介质、细胞免疫指标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7d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C反应蛋白(CRP)、CD8~+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CD4~+、NK细胞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AP患者在血必净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加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L-2、IL-10、IL-17、MIF、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7%vs.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2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IL-10、IL-17、MIF、ALT、AST、TbiL水平及外周血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可能与其显著升高血清IL-2、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及降低血清IL-10、IL-17、MIF和外周血CD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PCT、ET及D-lac水平均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上升,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喂养不耐受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早产儿出生24 h内开始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使用配方奶喂养,每次0.5~1 mL/kg,2~3 h 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25 g/次,1次/天;观察患儿出生后3 d、7 d、14 d血清胃泌素水平,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情况,观察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分别在出生后2 d、10 d、20 d检测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免疫指标。结果 第14 d胃泌素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53.75±6.50 vs 43.75±5.78)pg/mL,呕吐、腹胀、胃潴留的发生率和排便不畅的例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55±1.34 vs 14.22±1.78),第14 d的体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 682.34±159.11 vs 1 426.10±141.58)g,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8.00±1.22 vs 9.80±0.83)d、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9.60±1.81 vs 12.00±1.93)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0 d、20 d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群载量与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间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39.28±4.09 vs 37.42±3.97)%、CD4~+/CD8~+(1.61±0.48 vs 1.37±0.49)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改善其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抗病毒及保肝治疗。试验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检测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测定患者血清内毒素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记录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肠道肠球菌数量高于治疗1周后(18.41±2.92 vs 18.32±3.06),同时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对照组同时期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肠杆菌水平高于治疗1周后(F=10.192,P=0.019);而白假丝酵母水平高于治疗前(F=8.567,P=0.024)。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167例急性肺炎患儿为肺炎对照组,14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计算B/E值,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大肠埃希菌依次增多,B/E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血液中CD3~+、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依次降低,CD8~+细胞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可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DD)患者胃肠动力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78例D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均继续予以调整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曲美布汀进行治疗,剂量和用法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动力[口—结肠转运时间(OCTT)]、胃肠激素[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及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OCTT时间显著延长,血清MTL显著下降,血清SS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患者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 79.49%,χ~2=4.13,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发生不良反应4例和2例,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DD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紊乱,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从而延缓胃肠排空、缓解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抑郁症人群肠道主要微生物群落情况,探讨在机体精神心理异常状态下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特点,从而为研究抑郁症人群及相关精神心理疾患人群的防治新策略提供数据资料。方法设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日本光冈法定性定量检测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科及酵母菌的菌群值,计算和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抑郁症人群研究组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B/E值显著减少(P0.01);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抑郁症人群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群与肠杆菌科结构发生改变,推测抑郁症的发生,有可能通过肠-脑轴的联系,使大脑情感中枢功能紊乱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鼠氨水致咳法研究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效果,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研究其抗炎效果,并从枇杷花茶的还原能力及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分析枇杷花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枇杷花茶的水提物高剂量组(3000 mg·kg-1)、低剂量组(700 mg·kg-1)均有镇咳抗炎效果,水提物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各浓度枇杷花茶水提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对于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其中,20 mg·mL-1水提物还原效果最好(吸光值0.903),超过0.2 mg·mL-1抗坏血酸(吸光值0.814);10 mg·mL-1的水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47.32%;20 mg·mL-1水提物对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非常明显,清除率为91.62%。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抗炎、抗氧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中气腹对术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腹妇科手术和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患者各20例,18-65岁,体重指数18-30,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1-2级。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丙泊酚(1.5-2 mg/kg)和芬太尼(2-4μg/kg)进行全麻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术中维持Narcotrend指数于40-60。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30 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并分析其变化。结果:与开腹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气腹后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中长时间气腹可能引起肝肾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蚯蚓环境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黄初龙  张雪萍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66-1470
蚯蚓的环境生态作用有促进微生物和其它土壤动物活动、破碎和消化分解枯落物、提高土壤肥力及环境指示等方面.目前,国内蚯蚓环境生态作用研究侧重于污染生态系统,湿地和森林两大天然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主题与我国现状相似,80年代从蚯蚓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等多尺度展开研究,90年代以来向蚯蚓生态学微观尺度的分子生态、宏观尺度的景观生态拓展.今后,继续研究蚯蚓促进物质循环、治理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及蚯蚓与农业、与微生物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利用新技术提高研究精度,注意室内外研究相结合及特殊蚓种的环境适应性比较与接种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南瓜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瓜多糖是南瓜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等单糖组成,是一类主链上含有β-1,3糖苷键、侧链含有α-糖苷键的杂多糖。南瓜多糖具有降血糖、调理血脂、抑制肿瘤、抗氧化等生理作用。本文对南瓜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生理效应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南瓜多糖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降解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将PLGA支架材料放入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体外无菌降解1、2、4周。用降解液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采用Brdu ELISA法、Transwell小室法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PLGA支架材料降解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PLGA支架材料1周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无明显影响,对内皮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2周降解液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4周的降解液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PLGA支架材料降解初期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降解后期可能由于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累积增多,影响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β,白介素-6(IL-6),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及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及IL-6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P及NSE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P及NSE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对机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86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取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对比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肾功能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NGAL、SCr、BUN水平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6(IL-6)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GF-β1、IL-18和IL-6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二聚体、FIB和ET-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NO水平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儿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提升凝血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富脯氨酸模体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将其分为PxxP核心序列模体、聚脯氨酸模体、PPxY核心序列模体以及其他类型的模体4类,论述了富脯氨酸膜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常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hitosan), a derivative of chitosan, was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biomedical materials field for its benefici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hemostasis and stimulation of healing. However, studies examining the safety of CM-chitosan in the blood system are lacking. In this study CM-chitosan was implanted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y of rats to determine blood index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M-chitosan on the blood system of rats.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reflected by thrombin time (TT),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FIB) and platelet factor 4 (PF4) indexes; anti-coagulation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by the index of antithrombinIII (ATIII); fibrinolytic function was reflected by plasminogen (PLG) an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 indexes; and blood viscosity (BV) and plasma viscosity (PV) indexes reflected hemorheology. Results showed that CM-chitosan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blood system of rats, and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CM-chitosan to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相似文献   

20.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又称为铁传递蛋白、运铁蛋白)是一种重要的β球蛋白,是脊椎动物体内铁的运输者。自1945年Holmberg和Laurell首次在人血清中发现这种非血红素结合铁的转铁蛋白以来[1],人们又在猪等其它哺乳动物以及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的血清中发现了Tf的存在[2],随后又相继发现了乳Tf和卵Tf以及Tf的蛋白类似物。由于Tf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Tf的研究一直受到国际上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人们已对许多种属Tf的结构与功能做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