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东军  钟林生  马国飞  杨浩 《生态学报》2022,42(19):7796-7806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及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地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自然教育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及教育资源基础。在界定分析自然教育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提出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分类方案,包括自然事物、场地设施、自然文化3项主类,9个亚类、48种基本类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包括教育价值、资源质量、开发条件3层要素、10项指标的自然教育资源评价体系;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自然教育资源分类及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自然教育资源分类方案及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可在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的调查、分类与评价中推广,为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昕蕾  肖阳 《生物信息学》2019,26(10):72-77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儿童与自然连接的最直接空间场所,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可能性。从实际项目案例出发,遵从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将景观空间打造成适合孩子情境化体验、主题性探索等户外活动空间。探讨如何完善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为儿童自然体验提供更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明和信息技术愈发进步,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儿童产生“自然缺失症”,面临着心智发展不健全的危机。以周庄绿乐园为案例,阐述绿乐园的主创设计师团队初为父母,推己及人,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孩子自然而快乐成长的愿望为初心,在城郊乡村设计打造自然教育主题亲子乐园—绿乐园。通过Mimo无动力乐园、自然教育、童廿部落等多业态,站在儿童立场的设计和运营,以“在自然中成就每一个孩子”为使命,鼓励且引导孩子及家长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解放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健全心智,培养独立人格。绿乐园的产品设计为现代亲子乐园的设计建设以及儿童成长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教育;景观感知  相似文献   

5.
韦玲 《蛇志》2008,20(2):102-104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猛性龋的危险因素,并对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猛性龋的发展提供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对800例2~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患病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母乳喂养时间、每天喂养次数、甜食习惯、奶瓶中加甜食、每天吃零食次数、较晚建立刷牙习惯及母亲文化教育程度为学龄前儿童猛性龋患病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猛性龋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有关,及早识别猛性龋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猛性龋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性照护理论是由美国护理研究院院士华生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护理理论,华生认为人性照护是护理实践的核心和本质。专业的护理活动是将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整合到人性化照护和康复过程中[1]。华生人性照护理论为护理人员的护理实践活动提供了道德的和理论基础。但该理论在不同年龄和种族患儿者间应用是否存在差异,目前仍不明确。中国定义0-14岁的患病儿童在儿科就诊。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患疾病和治疗措施有其特殊性,很容易造成患儿心理创伤,这就要求儿科临床工作者不仅要对患儿的躯体疾病进行治疗和护理,还应对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予以预防和干预,健康教育是干预心理创伤的主要方式之一。儿科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的,以住院患儿及家长为教育对象,增进健康知识,改变患儿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以我科2014年1-6月收治的1076例患儿及家长应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10个关怀要素为主轴[2],强化人性关怀,分析影响中国儿科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为患儿及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幼儿园开展一系列儿童营养教育,通过膳食调查的方式,对此营养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改善幼儿的营养教育和膳食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促使家长和幼儿园共同配合幼儿的健康饮食。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前幼儿膳食指南(2016)》,针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及幼儿膳食摄入基本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将得到的幼儿膳食调查问卷中的食谱录入营养计算器中计算出各营养素的摄入量,对食育前后期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营养教育后学龄前儿童通过膳食摄入的维生素B1含量有了显著提高,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D的摄入也趋于合理。结论:通过开展蒙台梭利教学法系列活动,促进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彭奎 《生物多样性》2021,29(3):278-15193
在现代自然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历史关系中,人类活动总是处于关键角色和矛盾焦点。早期将人隔离在自然系统之外的堡垒保护(fortress conservation)逐步被更加包容的保护所替代,尤其是纳入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Berkes,2007;Garnett et al,2018;Rai et al,2021)。管理保护地人类活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自然保护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但同时强调要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这必然涉及到监测保护、科研教育、游憩体验和社区发展等多样化的人类活动。把握我国国家公园人类活动特征,平衡人类活动的范围、方式和强度,是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重大任务。本文从试点国家公园人类活动主要特征出发,探讨我国试点国家公园重要人类活动的管理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调整策略,以期为国家公园的制度设计及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游憩空间,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以福州金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感知与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态型城市公园中人们更偏爱自然声,尤其是鸟叫声;交通声是主要影响公园景观美景度的声源类型;儿童嬉闹声及音乐声是影响声景安静度的显著因素,交通声、音乐声以及脚步声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是社会、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中影响典型声源感知最显著的3个因素,而不同游览动机的人群对声景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景观及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颂军  邱彭华  谢跟踪  刘浩  胡碧燕 《生态学报》2007,27(10):4045-4056
从微观和中观尺度探讨了广东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区内植物生态和景观生态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1)10个样地的植物生态影响度指数有3个为一般级,5个为较严重级,1个为严重级,1个属极严重级。全区平均植物生态影响度指数呈较严重级。这表明旅游开发已给保护区的植物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旅游开发与活动对植物生态的影响在游径两侧和景点、服务点周围2~4m范围内较显著,4~6m范围有一定程度影响,但6m以外的区域影响较小。处于多条通道交叉处的三角区,近通道的植物生态影响度指数值较中央区的影响值大,影响曲线呈双峰型;(3)不同景观类型的植物受旅游影响的强度和范围不一样。影响强度的变化总趋势为:山地草甸>山地灌丛>森林景观,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人工林>天然林;(4)植物生态影响指标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从旅游活动对保护区植物的负面影响来看,阴生种数量、乔灌幼苗量、凋落层厚度、物种多样性指数4个指标具有较好的表征作用,草本层盖度表征作用不太好;(5)景观生态指标值和影响度指数显示旅游工程建设和森林工程对景观破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林木间伐、修路及建筑选址、配色、数量控制等方面;(6)从景观生态影响水平看,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受到的影响较大;就景观生态受影响难易程度而言,服务区南侧、喃呒山等地是区内景观生态敏感地带,服务区、喃呒庙、瓶身阁等旅游景点或设施具有较强的景观醒目度;(7)多指标定量化评价指数具有较好的环境预警作用,能为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环境生态信息,以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2.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2):27-31
介绍拉丁美洲风景园林的沿革,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对自然景观的干预,展现拉丁美洲的自然向人工环境演变的过程:首先是前哥伦布时期保留的古文明宇宙观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欧洲帝国殖民时期对主要的城市以及风景园林带来的影响;最后,描绘了20世纪初的现代风景园林师对场所的重视和文化识别性特征的探索,并向读者介绍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风景园林设计师。  相似文献   

13.
生态网络作为德国自然保护领域的重要战略,在《联邦自然保护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由联邦自然保护局资助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德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统一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及技术标准,并成为各州及地方开展生态网络规划的技术框架。德国的生态网络规划强调在跨国、国家、州及地方各个层级之间的实施和并在落实方法上积极探索了自然保护与空间规划两大政策领域间的整合。通过介绍德国生态网络的相关政策、构建方法、跨界合作以及在各州及地方的实践等,以期能为中国的生态网络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自然景观类型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地理一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大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森林生态、草甸生态、森林植被水平带谱以及珍稀生物生态等四大类型,其中以岷江冷杉、紫果云杉的原始针叶林景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景观这两种珍稀生物景观最具典型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昕  潘文斌  郑鹏  柯锦燕  陈奇亮 《生态学报》2017,37(20):6895-6904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自然景观特征、生态学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3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2个层次的景观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域的景观自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距离的环状带对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自然性降低,降幅为9.17%,景观自然性有随着距离自然保护区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景观自然性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气候、水文、植被演替,人为驱动力为人类开发活动和政策导向。据此,提出3条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自然性,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耕  常畅  韩冬雪  白天骄 《生态学报》2020,40(6):1910-1922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促进了城市扩张,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渐缩小,一些自然保护区内部生态环境和物种栖息地随之受到影响。因此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1997年、2007年和2017年该地区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解译出15种景观类型,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再选取3个景观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干扰强度的指标,生成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分布图。InVEST模型由美国自然资本项目组开发,能够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采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探讨该地区20年来人类干扰强度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7—2017年,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建筑用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林地、草地略有减少;耕地向园地的转移面积最大。(2)1997—2017年,研究区内试验区和缓冲区人类干扰强度逐年增强,而核心区部分呈现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保护区整体呈现出干扰逐渐增强的趋势。(3)1997—2017年该地区的生境质量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热点集中在研究区核心区的周边地带。(4)生境质量与代表人类干扰强度的景观指数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Humans have been present in the Wadden Sea area since 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 but their perception of and interference with their marin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over time. In this paper, I will give an overview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ince the 6th millennium B.C., on the opportunities for human settlement as well as on restrictions posed by the maritime environment. Only after many centuries of passive adaptation did the local farming population begin to modify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s. They made a living as cattle breeders, supplemented this with fishing, hunting, weaving, salt production and peat digging. Efforts to transform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id not start before the 11th century A.D., when the first dikes and canals were constructed. The consequences were profound. By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the dikes had become totally indispensable. The land under cultivation was perceived as a sacred inner world, conflicting sharply with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utside its flood-gates. This essentially dichotomous world-view held out until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As we will see, however, the actual settlement history had been marked by various gains and losses, by successes as well as by setbacks. Not only did humans destro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but they also created alternative habitats for novel species. I conclude that the initial tendency towards increas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has been reversed during the last few centuries. Yet, mounting conservationist concerns may cause a turning-point.
Otto S. KnottnerusEmail: Phone: +31-598-452985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下,明确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回顾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历史,总结风景园林规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点,厘清目前风景园林的定位与职能。提出风景园林规划应有效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内容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国家公园规划,还应发挥面向全域统筹的风景治理作用,从国土空间的空间格局开发保护、 城乡区域的统筹调适、城镇功能控制区的提升增质3个层面全面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风景园林规划体系。风景园林规划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而且对坚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国土空间、面向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