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恐龙自身因素类 包括恐龙蛋不能孵化说和竞争失败说。 1.恐龙蛋不能孵化说认为恐龙蛋不能孵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直接原因。研究发现,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和早白垩纪,很少发现恐龙蛋化石,而到恐龙衰退的晚白垩纪却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多。其规律是恐龙越繁盛,恐龙蛋化石越少,而恐龙越衰退,恐龙蛋化石就越多。如我国盛产恐龙蛋化石的广东省雄盆地和河南西峡盆地,都是接近恐龙绝灭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恐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恐龙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类群。介绍了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我国发现的主要恐龙化石和分布,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和绝灭。  相似文献   

3.
恐龙,是一群早已绝灭的形态奇特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205百万年前的晚三叠世到65百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它们曾独霸了地球的陆地达一亿四千万年之久。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恐龙世代繁衍,形成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的庞大家族。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从东部的山东至西域的新疆、青藏,从南国的云南和两广到北疆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化石地点,其中有世界闻名的早期恐龙化石产地一云南禄丰;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大马拉山侏罗纪蜥脚类恐龙化石地点一西藏昌都大马拉山,被誉为“恐龙群窟”的四川自贡大山铺;亚洲第一大龙产地合川太和镇……。  相似文献   

4.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江山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记述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一新属种———礼贤江山龙 (Jiangshanosauruslixianensisgen .etsp .nov .)产自浙江江山的金华组下部 ,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lbian期。化石保存了部分头后骨骼 ,经过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蜥脚类化石的对比表明 ,新属的尾椎特征与巨龙科较为相似 ,肩胛骨、乌喙骨与巨龙科中的阿拉蒙龙属 (Alamosaurus)最为接近 ,但新属的前部尾椎较大 ,前凹后突的程度较不明显。新属种保存的背椎和中部尾椎的部分特征与我国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科也很相近。新属种是在我国首次记述的巨龙科化石 ,为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在我国的演化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恐龙是属于大型的古代爬行动物。据考古学者发掘恐龙化石考证得知.恐龙出现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恐龙最为繁盛;称霸一时,至到中生代的末期恐龙都已绝灭了。过去,“就恐龙绝灭的原因”。有很多人一致认为:是因为中生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构造起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气侯和植物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对于体温不恒定大脑不发达、卵生、体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是非常不利的。这样,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就绝灭了.  相似文献   

7.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不关联保存于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白垩世恐龙蛋壳变薄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山东莱阳和广东南雄上白垩统发现的各类恐龙蛋壳化石,其平均厚度的变化在地层中是自下而上逐渐变薄;类似的现象也见于法国南部上白垩统的恐龙蛋化石。因此可以认为恐龙蛋壳厚度在晚白垩世晚期的逐渐变薄,很可能是它们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文中扼要地讨论了恐龙蛋壳变薄的机理,并提出晚白垩世晚期恐龙蛋壳变薄可能是恐龙类最后绝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同时也讨论了这些含恐龙蛋化石地层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禄丰 ,最近在川街乡发现了一个新的恐龙化石墓地。恐龙化石产于中—上侏罗统的上禄丰组的底部的一套紫红色的砂质泥岩中。在已发掘的40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统计出露恐龙化石有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8具 ,其中有一具近于完整 ,长约19米 ,肉食性兽脚类恐龙骨架一具 ,还有众多的蛇颈龟化石。埋藏学分析这些动物在死亡后遭到过搬运 ,但搬动的距离不远 ,化石保存较完好也较集中。经鉴定 ,蜥脚类恐龙应归于马门溪龙科 ,兽脚类恐龙相似四川上沙溪庙组产出的永川龙 ,它们生存的时代也应相近 ,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13.
叶勇 《化石》2007,(2):26-27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的长颈椎型蜥脚类恐龙.由于这类恐龙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恐龙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迄今发现的颈椎数最多、脖子最长的恐龙;它是中国个体最大的恐龙;它是中国种类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蜥脚类恐龙;它是中国首次发现皮肤化石的蜥脚类恐龙.  相似文献   

14.
<正>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2014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报道了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  相似文献   

15.
曾上游 《化石》1996,(1):11-12
特大恐龙之谜曾上游在种群庞杂的恐龙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一支是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的蜥脚类恐龙。此类恐龙包括原蜥脚类(Prosauropada)和蜥脚类(Sauropoda)两个次亚目,出现于三迭纪,至侏罗纪达到极盛,进入白垩纪渐趋衰落并绝灭。蜥脚...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盆地的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年,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两个野外年度的考察和发掘工作,采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批是恐龙类。这批恐龙化石采自两个地层层位:66012发现于鄯善统的下部,因此将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系的鄯善统底部划出,建立一新组——苏巴什组,时代为晚白垩世;在侏罗系红山统中采得龟、鳄和恐龙类化石,经鉴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恐龙分两大支系,一支叫蜥龙类(包括兽脚类和晰蜥脚类),另一支叫鸟龙类(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每类恐龙又各有自己的谱系和小分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它们在中生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生存一亿多年! 最早的恐龙出现在距今二亿多年前的中三迭世,经过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发展、繁盛后,到距今约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关于恐龙绝灭问题,长期以来是古生物学上的一个悬案,至今尚未解决。虽然,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问题做了这样那样的解释和探讨,但各只强调一面,各有漏洞,未能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答案来。有人说,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表构造起了变化,致使环境、气候发生变  相似文献   

18.
在古生物陈列大厅里,巨大的恐龙骨架常常吸引着观众,激起人们的思索:恐龙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度如此繁盛,又走向了衰落、绝灭?最近出版的《恐龙的故事》(甄朔南、董枝明编著,科学出版社74年8月出版)就正是向读者解答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以叙述已绝灭的中生代一大类爬行动物——恐龙的发生、发展和绝灭为主线,比较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恐龙,并着重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的兴起、繁盛,是因为它起  相似文献   

19.
报道在重庆首次发现的晚侏罗世木化石群。化石产地为綦江区古剑山,地层层位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上段。化石经磨片后显微镜观察可确定为松柏类植物木材。该木化石群不仅是四川盆地发现的地层层位最高的木化石群,而且应是我国侏罗系层位最高的木化石群。该木化石群可能形成于湖边,反映晚侏罗世该地区可能盛行干旱—半干旱气候。结合之前马桑岩木化石研究可以推断四川盆地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虽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但气候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保持干旱—半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崔贵海 《化石》2020,(1):69-72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五千万年到六千六百万年前)具有独特魅力、称霸陆地的一类爬行动物。中国的恐龙化石极其丰富,无论从属种数量、标本保存还是时代分布来看,都堪称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恐龙大国。中国也是近年来恐龙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从恐龙物种发现的数量来看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合川马门溪龙(蜥脚类恐龙)和棘鼻青岛龙(鸟臀类恐龙)等已经是家喻户晓。介绍恐龙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而专门介绍"恐龙考察"的书籍却很少,只是一些零散、简单的报导。有一本能系统、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