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半固定沙丘土壤湿度空间异质性与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块尺度(80 m×80 m)上,油蒿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受制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油蒿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半固定沙丘阶段,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决定油蒿种群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沙丘地形对降水量的再分配在土壤湿度分布中的作用,土壤湿度和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地形的缀块性→土壤湿度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种群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生物量和密度的缀块性.  相似文献   

2.
沙地植被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化学计量特征表征植物营养限制.它是否会影响物种多样性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地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为对象,计算了植被碳(C)、氮(N)、磷(P)含量,分析了植被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生境中的沙柳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与植被C/N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植被N/P值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生境中的油蒿群落,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与N/P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C/N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合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冗余分析可知,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植被P含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导致两个群落的植被N/P值对物种多样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两种不同沙丘上的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 0~20 m尺度上盐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半固定沙丘上盐蒿种群的数量远大于流动沙丘,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种群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属于稳定型种群;流动沙丘上不同生长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采用株高、冠幅、体积大小级代替年龄结构,分析了典型灌木种群的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丘共调查到23种植物,出现最多的是藜科,6属8种,其次是菊科,5属6种,该沙漠植被组成数目少,群落结构简单.白梭梭主要分布在丘顶,为稳定增长型种群,而梭梭数量少.油蒿是当地工程建设后进行植被恢复而引入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迎风坡和丘顶,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已经影响到原有的物种组成.白皮沙拐枣和蛇麻黄幼苗缺失,幼龄个体少,形成衰退型年龄结构,且白皮沙拐枣的空间分布区域与油蒿重合,未来可能被油蒿替代.  相似文献   

5.
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植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常规取样方法,2003年夏季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由阳坡、阴坡、沙脊、腰地、落沙坡、丘顶和风蚀坑植物群落组成,阴坡植物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 灌木 柳灌丛类,群落较为稳定;阳坡主要以褐沙蒿、雾冰藜和虫实为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退化严重;沙脊为沙蒿 半旱生杂草类;腰地形成木岩黄芪 半灌木半旱生杂草类;落沙地形成虫实 狗尾草优势群落;风蚀坑形成狗尾草 虫实 褐沙蒿优势群落;顶部则形成虫实(63%)单优势群落。固定沙丘植物群落退化严重,需要加强保护,控制放牧强度,防止沙丘活化。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油蒿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植物固定沙丘的优良植物之一。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油蒿的抗旱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1988年9月底和1989年10月初,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沙坡头站植物固沙区进行。分别选择在1964年秋(25A),1981年秋(8A)和1988年春(2A)栽的三种年龄油蒿生长区,定点定株,测定以下生理指标:用压力泵法测定当年生枝水势Ψ,用 F-M4冰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沙地不同退牧年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工程近30年的12个样地植被数据,将其按植被盖度分为半流动沙地(退牧5~10年)、半固定沙地(退牧15~20年)和固定沙地(退牧25~30年),以空间代替时间顺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以及β变异性Sorenson指数的方法,分析了退牧年限与沙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和变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牧20年为群落敏感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牧30年间变化趋势相近,均匀度Pielou指数变化幅度较大,退牧15年物种分布最均匀,退牧20年时均匀度最小且随退牧年限先上升后下降;(2)草本层在退牧5~10年中Shannon-Wiener指数(0.99)和Pielou均匀度指数(1.25)较高,退牧15~20年后草本层逐渐被灌木半灌木层替代;(3)退牧5~20年的半流动与半固定沙地群落变异性大,退牧20~30年群落变异性相对较小;退牧5~20年,当地优势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和羊柴(Hedysarum laeve)种群变异系数相近约为1.2,退牧30年左右油蒿变异系数是羊柴2倍多且油蒿种群发展较快.研究表明,退牧5~10年敏感期需禁牧管理,退牧15年灌木丛多样性和优势性较稳定宜采取轻度放牧管理,退牧30年左右,油蒿种群与羊柴种群种间竞争加剧,且前者有替代后者的趋势,管理时应注意防止群落组成结构单一化.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空间格局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洪晓    张金屯  李振东  吴波    张忠山  王妍 《生态学报》2008,28(5):1901-1901~1910
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和九项轨迹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比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优良固沙小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不同沙地条件下的小尺度种群格局.结果表明:在半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较强,同时斑块与斑块间隙的分化较为显著;在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较弱,同时斑块与斑块间隙的分化较轻微.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可能受控于地表风沙流,因为频繁而强烈的风沙流可以通过淘汰非聚集植株促使油蒿种群发生斑块分化.聚集斑块不仅是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生存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继续发展的基础.在半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面积扩增很可能通过斑块边缘的连续性扩张过程实现.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缺乏斑块分化的现象可能与种群盖度高和种内竞争剧烈有关.研究结果对流沙治理具有指导意义,当把油蒿人工移栽到流动沙地时,如果将其配置为斑块与斑块间隙交替排列的格局,将有助于提高流沙固定和植被恢复重建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沙蒿与油蒿灌丛的防风阻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蒿与油蒿广泛分布于我国沙漠地区,是沙地植被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半流动沙地,实测了两种典型固沙植物沙蒿与油蒿的防风阻沙作用,从灌丛空间构型对比分析了其防风阻沙机制。结果表明,沙蒿与油蒿灌丛均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但油蒿灌丛较沙蒿灌丛具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而且对灌丛后不同位置、近地面不同高度层风速的降低程度明显不同。在灌丛后6倍株高范围内,沙蒿灌丛对50cm高度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20cm,而油蒿灌丛对近地面20cm高度层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50cm。在相同风速下,油蒿灌丛后20cm高度平均风速是沙蒿灌丛的1/2,而50cm高度平均风速与沙蒿灌丛相近。同时,沙蒿灌丛阻沙作用弱,而油蒿灌丛具有明显的阻沙作用,单株积沙体积达到45.2±16.1dm3,积沙重量达到72.1±25.7kg,油蒿灌丛积沙量大小与灌丛结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表明,紧密型结构的油蒿灌丛是较松散型结构沙蒿灌丛更为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其灌丛分枝数多、分枝角度小、生物量大且多分布在近地面层是具有显著防风阻沙作用的根本原因,该结论可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植被建设物种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中国戈壁荒漠的固定沙丘上分布的优势种灌木,属蒙古植被地理分布区成分。油蒿的瘦果在光下萌发,萌发在暗中受到抑制光是调节其在沙土不同深度萌发的限制因素。瘦果在春天或秋天萌发,适宜温度为20℃。瘦果的粘淮物质能吸收大量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不同浓度的盐溶液能影响瘦果的萌发。土壤湿度也是调节瘦果在沙中萌发的因素。尽管油蒿、白沙蒿(A.sph  相似文献   

11.
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某些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地质地疏松,植物种类少、稀疏,群落冠层温度变化剧烈,相对湿度低,油蒿生长旺盛,其叶的含水量、水势、蒸腾强度高;固定沙地,植物种类增多、覆盖度大、生物量高,缓冲气象因子的能力强。但蒸腾失水量大,致使土壤含水量低,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油蒿生长;具结皮的固定沙地,植物种类最多,密度最大,但土壤紧实,油蒿生长微弱,其叶的含水量、水势最低,但蒸腾最大,加速失水。其演替趋势为流动沙地→流动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具结皮的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群落。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复合个体-距离法分析了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氮元素的异质化过程。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大多表现出不同尺度下的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但多种群的个体分布格局在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中出现均匀分布;优势种油蒿和牛心朴子(Cymanchum komarovii)在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中均出现了均匀分布。土壤元素在单一优势种群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油蒿群落中异质化程度最强;在共优势种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中,出现了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中,异质化程度相对减弱。由于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使共优势种群落出现植物的均匀分布,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土壤有机质的异质化过程,然后才表现为土壤氮的异质化过程。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表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某些元素的异质化。  相似文献   

13.
土壤表面干沙层在冬春少雨季节较厚,流动沙地的又明显地大于固和地的。流动沙地地表干沙层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于同深化度固定沙地的,特别是在报系密集分布的土层。科季或早春土壤含水量比较低,雨季的明显较高,雨季结束后,土层中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深层运动,导致根系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在植物生长季,缺少降雨时,因少地的土土壤水量会因植物的蒸腾消耗而变得很低(1%~2%),而流动沙地的不受或受此影响很小。地  相似文献   

14.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water relations ofArtemisia ordosica were studi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and dune fixation process.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biomass increased as the sand dune fixation process progressed. In contrast, individual growth rate decreased in the late fixation stage. On fixed sand dunes the modal age ofA. ordosica plants was higher and seedlings or saplings were rearely observed. On active sand dunes, settlement of seedlings was regulated by sand mobility; that is, seedlings were observed only when sand mobility was below 10 cm per year. Leaf transpiration was highest in active sand dunes. Stand transpiration in fixed sand dunes was lower than in semi-fixed sand dunes. These differences in transpiration were related to a decrease in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aeolian fine soil compon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sand dune fixation. The reduction in soil water status and the cessation of sand movement we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decline of the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沙地油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颇具特色的油蒿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的油蒿群落类型生物量不同,以流动沙地最低,接近流沙地段的油蒿群落最大。油蒿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9月中旬或稍后达到最大值。油蒿群落地下部分生物量以粗根为主,根量集中于表层,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按指数形式递减。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243-247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及其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是毛乌素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池蒿群落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然而,其沙化的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沙坡头地区固沙植物油蒿和柠条在1 m×1 m和2 m×2 m配置模式下的群落学特征,以及在自然和控制降雨条件下的水分关系、气体交换及其调节机制.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油蒿和柠条的生理耗水和生长特性不同,油蒿的气孔导度、水势、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快速生长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并且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高于柠条;柠条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对低缓而恒定,光合生长速率较低,多年累积生物量却很高.两种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过程和调节机制不同,油蒿主要为保水机制,柠条主要为节水机制.在极端干旱年份,柠条的节水、抗逆特性更强.固沙植物种的选择应既利于防风固沙和节约用水,又利于固沙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度和有机质与油蒿和冷蒿(A. frigida)密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块尺度上(80 m × 80 m),油蒿和冷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都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冷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油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土壤湿度与油蒿密度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已逐渐减弱,但与耐旱的冷蒿依然较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也与两种植物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油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冷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油蒿的长期定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了冷蒿的侵入;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群落中油蒿种群和冷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这种集群分布使得油蒿或冷蒿的密度与土壤湿度或有机质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冷蒿和油蒿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因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是半荒漠带油蒿群落演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的遥感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地区荒漠化与沙地植被覆盖度有紧密的关系。用 NOAA卫星数据对沙地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可以为认识该地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及过程提供丰富的信息。通过分析沙地反射机理 ,建立了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盖度与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MSAVI)之间的关系模型。然而 ,卫星数据用于该关系模型之前 ,必须进行处理。本文首先用裸沙土壤线法校正大气影响 ,然后 ,用 MSAVI消除土壤背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