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 对小肝癌的诊断( 附15 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对小肝癌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肝癌术后复发、超声、平扫厦增CT检查、MRI检查肝内病灶最大径≤1cm患者15例。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造影观察肿瘤染色后再注入碘油4~12ml。1—4周后作CT扫描,再根据CT检查结果作出诊断。结果:15例共发现42个病灶。在41个小肝癌病灶中五种影像方法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0.6%,CT60%,MRI66%,血管造影88.5%,碘油CT99%。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均明显为优。结论:本研究显示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最敏感和准确的影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超声造影(CEUS)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SHCC)的早期诊断价值,本研究随机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33例,共计病灶36个。对透明细胞癌病灶的造影显示,其开始增强时间和增强峰值时间均大于中、低、高分化癌,而开始消退时间显著大于中低分化癌,显著低于高分化癌(p0.05);对小肝癌病灶的造影显示,开始增强时间与增强峰值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分化癌的开始消退时间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p0.05);关于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病灶在不同分化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影特点。超声造影后,10个病灶较超声造影前诊断评分有所提高,其中5个病灶的诊断评分较超声造影前提高2分。经回顾性分析算得91.67%的病灶检出病情,69.44%的病灶可确诊。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确诊率较高,本研究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临床分析提供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锥形束CT (DynaCT)在肝癌患者实施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栓塞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实施TACE手术治疗的102例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102例患者病灶进行手术前螺旋CT检测、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DynaCT检测,并对比DSA与DynaCT对肝癌病灶、供血动脉、术后栓塞效果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发现术前普通螺旋CT共计检出病灶105个,术中DSA检出病灶数目176个,DynaCT术中检出肿瘤病灶285个;DynaCT和DSA的平均检出病灶数目均显著的高于普通螺旋CT (p<0.05),Dyna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均显著的高于DSA (p<0.05);DynaCT的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86.67%,显著地高于DSA (55.68%)(p<0.05);DynaCT检出的285个病灶对栓塞效果评估结果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71个病灶(95.09%),DSA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的有138个病灶(78.41%),DynaCT对于TACE术后效果评估的一致性高于DSA (p<0.05)。本研究表明,DynaCT在肝癌患者实施TACE手术治疗中能够更有效的发现病灶,指导栓塞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83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73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21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83例中57例为巨块型(68.67%),16例为结节型(19.27%),10例为弥漫型(12.04%).73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类型的MRI图像特征、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27例、肝细胞癌75例81处病灶(高度分化15例,中度分化40例,低度分化26例)、肝内胆管癌20例的病理结果及MRI影像学数据,比较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之间,以及肝细胞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之间的ADC值、强化程度差异。结果:常规MRI平扫结合LAVA可准确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再生结节、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细胞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ADC值均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中、低分化肝细胞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实际临床意义;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ADC值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结论:常规MRI结合D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原发性肝癌各种组织分化程度及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诊的7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比较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检出率、神经、血管浸润情况、及选择55例正常胰腺组织比较两者多层螺旋CT扫描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检出率分别为63.89%、77.78%、95.83%、90.28%,胰腺期、门脉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平扫、动脉期(P<0.0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准确性为80.56%(58/72),敏感性为91.07%(51/56),特异性为43.75%(7/16),阳性预测值85.00%(51/60),阴性预测值58.33%(7/1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血管浸润的准确性为95.83%(69/72),敏感性为80.00%(8/10),特异性为98.39%(61/62),阳性预测值88.89%(8/9),阴性预测值96.83%(61/63);胰腺癌组织多层螺旋CT扫描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值,(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在胰腺癌中诊断价值高,可帮助临床提供正确诊断,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CT和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经脑脊液常规检查后确诊的4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的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37例患儿的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8.72%;MRI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44例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3.62%。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检出多发病灶29例,占比61.70%;MRI检出多发病灶33例,占比70.21%。MRI检查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多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相比于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100例,采用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良恶性,同时对比影像结果,计算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结果: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105个,其中恶性组45例,良性组60例,超声造影技术能清晰的显示出血流灌注的情况以及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的特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59.05%、77.78%、45.00%和95.24%、95.56%、95.0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超声,CEUS对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价值、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41例,其中接受MRI检查的患者68例作为MRI组,接受CT检查的患者73例作为CT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情况、检出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及检查所需时间,并比较患者预后情况及检查满意率。结果:MRI组发病<24 h检出率、总检出率高于CT组(P<0.05)。MRI组检出的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组,病灶显著小于CT组,检查所需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MRI组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均低于CT组(P<0.05)。MRI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CT组(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价值更高,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评价MR活体检测肝癌免疫基因治疗的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癌的动物模型,研究组30只注射磁标记负载肝癌相关抗原的DC疫苗,对照组10只不注射疫苗。通过MRI成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接种肿瘤14 d后,MRI平扫T2WI期36个病灶显示34个(94.44%),采取强化扫描所有病灶均得以显示;接种21d后,MRI平扫即可显示所有病灶。注射DC疫苗后,三组的肿瘤体积变化不大,部分体积有所缩小,无播散、转移现象。注射DC疫苗后肿瘤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不同注射方式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接种21 d后的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增强扫描后可见肿瘤壁较14 d时有不均匀的增大。28 d后,肿瘤继续扩大,部分出现肝内大面积播散或肺内转移,肿瘤病灶的T2信号增强。结论: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甲状腺癌局部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及其定量参数与肿瘤组织中Ki67、VEGF、CD34、EGF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肿瘤性病变的患者96例,其中29例为甲状腺癌局部浸润组(A组),34例为甲状腺癌无浸润组(B组),33例为甲状腺腺瘤组(C组)。另取56例甲状腺另一侧叶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D组)。所有患者均完善能谱CT检查,采集图像后在能谱CT Viewer分析软件上测量病变区碘浓度,计算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Ki-67、VEGF、CD34、EGFR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与甲状腺癌肿瘤组织中Ki-67、VEGF、CD34、EGF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A组、B组、C组和D组的碘浓度逐渐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局部浸润组织能谱曲线呈"低平型",斜率为较小负值,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曲线为下降型,斜率为负值;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A组、B组、C组和D组的能谱曲线斜率逐渐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Ki-67、VEGF、CD34和EGFR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浓度在动脉期、静脉期与Ki-67、VEGF、CD34、EGFR表达呈正相关(P<0.05),碘浓度在平扫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碘浓度在平扫与VEGF、CD34、EGFR表达无相关性(P>0.05)。能谱曲线斜率在动脉期、静脉期与Ki-67、VEGF、CD34、EGFR表达呈正相关(P<0.05),能谱曲线斜率在平扫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能谱曲线斜率在平扫与Ki-67、CD34、EGFR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能谱CT成像检查对甲状腺癌局部浸润深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定量参数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与Ki67、VEGF、CD34、EGFR具有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肿瘤微血管、肿瘤血管生成、甲状腺癌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情况,对评价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对比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卵巢癌病理分期及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卵巢癌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I与CT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MRI与CT诊断卵巢癌与卵巢癌病理分期的准确率。所有患者均于首次检查6个月后进行复诊,对比MRI与CT诊断卵巢癌复发转移的准确率。结果:MRI诊断卵巢癌的确诊率为94.00%(94/100),高于CT诊断的81.00%(81/100);漏诊率为2.00%(2/100),低于CT诊断的10.00%(10/100)(均P<0.05)。MRI诊断卵巢癌Ⅰ期、Ⅱ期、Ⅲ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14/15)、95.00%(19/20)、93.33%(28/30),高于CT诊断的60.00%(9/15)、65.00%(13/20)、73.33%(22/30)(均P<0.05)。MRI诊断肠管及周围、盆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肝脏等远处侵袭和转移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0%(26/26)、88.89%(24/27)、75.00%(18/24)、95.00%(19/20),高于CT诊断的76.92%(20/26)、48.15%(13/27)、41.67%(10/24)、45.00%(9/20)(均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MRI检查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更高,漏诊率更低,且在卵巢癌病理分期以及复发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类型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包含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B组包含肝转移癌患者28例,C组包含肝血管瘤患者41例。采用CT全肝灌注扫描模式对三组患者占位病灶组织、病灶周围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占位病灶组织,B组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最低,C组患者HAP最高;A组患者门静脉灌注量(PVP)最低,C组患者PVP最高,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总肝灌注量(TLP)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灶周围组织HAP及HPI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VP及TLP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不同严重程度的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下的表现,分析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HIE新生儿76例,其中轻度4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与C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结果、对新生儿HIE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及对患儿颅内病变检出率的结果。结果:以临床表现为金标准,76例患儿经MRI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72例,准确率为94.74%;经CT检查确认为新生儿HIE的有63例,准确率为82.89%,MRI检查对新生儿HIE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x2=5.365,P=0.021)。MRI检查对轻度、重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1.74%(33/46)、100.00%(6/6),显著高于CT检查的43.48%(20/46)、50.00%(3/6)(均P0.05);MRI与CT对中度HIE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5.00%(18/24)、66.67%(16/2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3,P=0.525)。MRI检查对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节损伤、脑水肿的总体检出率为98.68%(75/76),高于CT检查的90.79%(69/76)(x2=4.750,P=0.029)。结论:与CT相比,MRI能够更清晰显示新生儿的脑组织结构,对新生儿HIE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准确率优于CT,且对新生儿HIE脑组织病变情况的诊断也较CT更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方法:选取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95例,在首次检查时均接受了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对不同类型骨折的诊断情况,比较各个时间段复查病例的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时的差异。结果:95例患者中最终86例确诊存在肋骨骨折,首次检查时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为95.35%(82/86),高于X线平片的82.56%(71/86)(P0.05)。86例患者最终确定共存在骨折289处,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共检出246处,多排螺旋CT共检出274处,多排螺旋CT对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伤后11-20d、伤后41-50d、伤后51-6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1-30d、伤后31-4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高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首次诊断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伤后21-40d这个时间段是进行复查的较佳时间段,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肿瘤标志物与组织侵袭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胆管癌患者62例作为胆管癌组,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胆管良性病变患者55例作为胆管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以及组织侵袭分子含量,观察胆管癌患者和胆管良性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征象,分析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胆管癌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胆管癌组织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7(TRPM7)含量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组织E钙黏素(E-cadherin)含量低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P0.05)。多层螺旋CT影像学征象:胆管癌可见胆总管、肝管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伴有管壁浸润,胆管内出现不规则结节,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胆囊管及胆囊颈部浸润,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等;胆管良性病变则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管壁浸润、淋巴结肿大并不多见。MRI影像学征象:胆管癌肝内胆管与肝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管扩张,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胆管良性病变胆管则多为"杯口状"低信号充盈缺损,胆管梗阻上方出现"鸟嘴样"改变等。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A19-9、CA 125、多层螺旋CT、MRI单独诊断。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LOXL2、TRPM7含量呈正相关,与组织E-cadherin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存在相关性,可以为胆管癌恶性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