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苏北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活性碳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最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阐明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选择不同林龄(4、8、12、15、20a)的杨树人工林,研究了0~10、10~25和25~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杨树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总体上表现为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且均以0~10cm土层变化差异最显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在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最大值在夏季,最小值在秋季或冬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种活性碳与土壤温湿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土壤活性碳的季节变化不仅受到温湿度季节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地被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典型湿地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洞庭湖湿地3种典型植被(虉草、苔草、芦苇)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呼吸等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呼吸以虉草群落最高,苔草群落次之,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碳熵变化趋势为虉草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微生物呼吸熵具有与微生物碳熵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土壤pH和土壤总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呼吸等也有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的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各类植被植物根际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与撂荒地相比,经过植被恢复后,乔木和灌木植被下土壤肥力、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有所提高,而草本植被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有所降低.(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符合灌木>乔木>草本的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符合乔木>灌木>草本的规律.(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受植被类型及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且人工灌木植被对土壤的恢复作用高于乔木和草本植被.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杨凯  朱教君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2009,29(10):5500-5507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相似文献   

5.
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是研究土壤肥力、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以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渤海泥质海岸白榆、刺槐、白蜡、群众杨、辽宁杨纯林和辽宁杨刺槐混交林及当地自然生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动态及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期为沿海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及林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造林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其中白榆(25 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是对照的2.50倍和2.09倍。0—10 cm土壤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大于10—30 cm土层,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在0—10 cm土层内,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多表现为春秋两季较高,夏季较低的"V"字型变化;在10—30 cm土层内,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规律与0—10 cm土层一致,表现为夏季较低春秋较高的"V"字型,微生物生物量氮主要表现有"V"字型、倒"V"字型与直线型3种变化形式。在0—30 cm土层内,白榆(25 a)、刺槐、白蜡、群众杨、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10 a)、辽宁杨及灌草地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9%、1.68%、1.42%、1.54%、2.29%、1.80%、2.02%和1.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5%、1.30%、1.08%、1.35%、2.49%、1.57%、2.08%和2.32%。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另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从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来看,造林可以增加泥质海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是夏季地下水位升高,盐碱上扬,加之树木生长大量利用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夏季较低。综合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白榆纯林和辽宁杨刺槐混交林更有利于泥质海岸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恢复和营养固定。  相似文献   

6.
于2011年8月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变化的4种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和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大小顺序均为:亚高山灌丛寒温带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微生物商(q MB)随海拔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土壤湿度、温度、p H、有机碳和全氮可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是研究土壤肥力、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以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渤海泥质海岸白榆、刺槐、白蜡、群众杨、辽宁杨纯林和辽宁杨刺槐混交林及当地自然生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动态及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期为沿海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及林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造林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其中白榆(25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是对照的2.50倍和2.09倍。0—10 cm土壤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大于10—30 cm土层,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在0—10 cm土层内,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多表现为春秋两季较高,夏季较低的“V”字型变化;在10—30 cm土层内,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规律与0—10 cm土层一致,表现为夏季较低春秋较高的“V”字型,微生物生物量氮主要表现有“V”字型、倒“V”字型与直线型3种变化形式。在0—30 cm土层内,白榆(25a)、刺槐、白蜡、群众杨、辽宁杨刺槐混交林、白榆(10a)、辽宁杨及灌草地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9%、1.68%、1.42%、1.54%、2.29%、1.80%、2.02%和1.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5%、1.30%、1.08%、1.35%、2.49%、1.57%、2.08%和2.32%。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另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从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来看,造林可以增加泥质海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是夏季地下水位升高,盐碱上扬,加之树木生长大量利用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夏季较低。综合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白榆纯林和辽宁杨刺槐混交林更有利于泥质海岸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恢复和营养固定。  相似文献   

8.
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青兵 《生物学杂志》2003,20(3):16-18,53
研究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生态特性。根据实测数据分别对根际、根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土壤微生物指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为基础对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进行预测。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土壤pH值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而且土壤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大于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碳熵、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等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碳熵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P0.05),土壤呼吸熵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土壤呼吸变化不显著,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不断提高,顺序为乔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同一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均表现为冬季夏季(P0.05),土壤微生物碳熵为冬季夏季(草丛例外)(P0.05),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却未呈现显著性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碳熵不仅对地上植被及季节变化响应敏感,且与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微生物指标相关性较好(P0.05),可以灵敏表征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土壤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格局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胡婵娟  郭雷  刘国华 《生态学报》2014,34(11):2986-2995
针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坡面上单一刺槐林、单一撂荒草地以及林草搭配的草地-林地-草地及林地-草地-林地4种不同植被格局,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谱图分析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研究,旨在揭示坡面上不同的植被恢复格局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不同植被格局下,2种林草搭配的植被格局磷脂脂肪酸的结构比较相似,与单一植被格局相比,表层土壤中表征真菌的特征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主成分分析显示4种植被格局0—1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差异主要存在于2种林草搭配的植被格局与2种单一的植被格局之间,其中草地-林地-草地的植被格局与刺槐林和撂荒草地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微生物菌群的量在4种植被格局土壤间显著性差异主要存在于表层土壤中的细菌菌群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在4种植被格局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之,4种不同植被恢复格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差异主要存在于表层土壤,坡面上人工林的种植及林草搭配的恢复模式较直接撂荒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菌群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扎龙季节性湿草甸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a L  Ding XH  Gu W  Ma 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17-1724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季节性湿草甸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复杂.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分别与β-葡萄糖苷酶、脲酶、磷酸酶显著相关(P<0.05);有机碳与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C/N分别与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相关(P<0.05);全P、p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湿地土壤养分的评价模型及微生物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小麦残茬落叶的分解与土壤因子间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高寒地区的黑钙土土质优良肥沃 ,适合小麦、大豆和玉米等种植。近年来 ,由于人们只重视无机化肥的使用 ,忽视了地力培育 ,大量秸秆被移出田外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土壤板结 ,使原本高产的农田逐渐变成中低产田 ,甚至有的已成为撂荒地。因此 ,研究当前农田土壤对枯枝落叶的分解现状 ,对于认识现有耕种条件下 ,农田土壤亚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具有实际意义。1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1 .1 自然概况该研究是在黑龙江省克山师专农场进行的。地理位置位于东经 1 2 5°8′~ 1 2 6°8′,北纬 47°50′~ 48°33′。年均气温 1 .3℃ ,1…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两年测定了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林地凋落物输入量.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均在植物生长旺季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在植物休眠季节维持在较高水平;在0~10 cm土层内,火炬松林和次生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幅分别在267.8~459.8 mg·kg-1和278.6~467.8 mg·kg-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森林地上凋落物输入量、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该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可能与土壤中有效碳及其它土壤养分的可利用状况、植物根系对营养的竞争以及林木的生长节律有关.  相似文献   

14.
The reliability of three methods (microbial C and mineral-N flush by fumigation-incubation, and ATP) for measur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was assessed on two silt-loam soils of different P fertility status under grazed perennial pastures. The mineral-N flush and ATP methods provided a reasonably reliable index of microbial biomass, but the fumigation-incubation procedure for CO2-C flush, using preincubated samples and an unfumigated 0–10 day control, was inappropriate for these soils.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direct microscopy) and the percentage metabolically active were also measured. Generally, in both soils, tota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numbers, mass and metabolic activity of bacteria were influenced more by temporal factors in samples taken monthly than by the fertility status. Temporal fluctuations were greater in the high-fertility (Waikanae) soil, but no consistent seasonal trends in mineral-N flush and ATP values were apparent. In both soils, numbers and biomass of bacteria were at a minimum in spring. Values of two biomass indices (mineral-N flush and ATP contents) were similar in the high- and low-fertility (Pomare) soil, and comprised similar percentages of organic-matter contents. The percentages of metabolically active bacteria, however, tended to be higher in Pomare than in Waikanae soil, and, therefore, did not reflect soil fertility status. Methodological and field aspect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充当具有生物活性的养分积累和储存库。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可利用养分, 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维系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 土壤微生物也与植物争夺营养元素, 在季节交替过程和植物的生长周期中呈现出复杂的互利-竞争关系。综合全球数据对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 发现温带和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格局。热带森林四季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都低于温带和亚热带森林, 且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在秋季相对最低,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四季都相对恒定。温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春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森林类型; 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秋季显著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四季都保持相对恒定, 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夏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阔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N:P、C:P在四季都显著高于针叶树; 而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在四季都显著高于阔叶树。在春季和冬季时,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阔叶树和针叶树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夏季和秋季, 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高于阔叶树。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来说, 森林类型是主要的显著影响因子, 季节不是显著影响因子, 暗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波动是随着植物其内在固有的周期变化而变化。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密切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养分的不同步吸收是保留养分和维持生态功能的一种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与生物化学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农田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季节动态与土壤生物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并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生物和土壤生物化学特征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季节动态与土壤生物化学特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关系最大的生物化学特征是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无机磷转化作用和枯枝落叶分解速率。并建立了 5个灰色数学模型 [GM(1,5 ) ]。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不同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规律,选取25年生小叶锦鸡儿、山竹岩黄蓍、差巴嘎蒿、樟子松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固沙植物群落0~30cm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7种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N、P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物群落土壤7种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开始逐渐升高,到夏季植物旺盛时逐渐达到最大值,秋冬季达到最低值。微生物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同,而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变化则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这些变化在0~10cm土层更为显著。7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土壤表层(0~10cm),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活性逐渐降低。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7种酶活性均高于其他3种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