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小亚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18,37(4):516-521
本文研究了网柄细胞状黏菌中国新记录种硬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firmibasis从孢子-黏变形体-细胞集群-假原质团-成熟孢堆果的无性生活循环过程。结果表明:该种细胞状黏菌孢子萌发至少需要8h,孢子萌发释放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黏变形体,黏变形体无色并进行不规则的高速运动;黏变形体细胞集群为典型的辐射状;孢堆果对光极为敏感,在成熟发育期微弱的光刺激便会导致子实体生长畸形或停止生长并死亡;从集群开始形成到孢堆果成熟持续约12-14h,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循环约需36-38h。  相似文献   

2.
孙金月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11,30(3):497-500
为了了解网柄菌生活史循环的整个过程,显微观察了大网柄菌Dictyostelium magnum在双凹载玻片及水琼脂培养基上的完整生长循环,记录了大网柄菌生活史中各阶段,即孢子、黏变形体、集群、假原质团、拔顶、孢堆果及再次释放孢子的显著特征,整个生活循环历时2-3d。  相似文献   

3.
李文秀  周艳辉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21,40(2):372-378
为揭示网柄细胞状黏菌的超微结构特征,对簇生岐柄菌Cavenderia fasciculata生活史过程中的孢子、黏变形体和柄细胞3种类型的细胞超微结构进行系统观察,并与目前仅知的3种网柄细胞状黏菌的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簇生岐柄菌C. fasciculata的孢子、黏变形体和柄细胞内均有线粒体结构,随着细胞分化,线粒体内部结构逐渐破坏,并被自噬泡吞噬;孢子表面具有线状纹饰。  相似文献   

4.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8,27(6):890-900
黏菌的生活史对于研究其营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系统发育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有关黏菌生活史的报导很少。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扁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扁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原质团类型为显型。成熟原质团乳白色,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扁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细柄半网菌在无饲培养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史过程,描述了孢子萌发、游动胞、黏变形体、原质团及孢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孢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游动胞鱼形,具有一根较短的鞭毛;黏变形体前缘具有较厚的透明外质,滑动运动方式。原质团属于“发达的中间类型”原质团。  相似文献   

6.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7,26(2):211-216
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细弱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细弱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黏变形体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成熟原质团橘黄色。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成熟原质团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细弱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7.
黄柄钙皮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黄柄钙皮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疣突。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黏变形体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并游动。可观察到1长具极性的鞭毛。合子形成原质团。成熟原质团棕色。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黄柄钙皮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8.
徐晓琪  戴丹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87-394
在完成小绒泡菌Physaum pusillum生活史的同时,观察了小绒泡菌P. pusillum生活史不同阶段显微结构的形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表明:小绒泡菌P. pusillum的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黏变形体具两根鞭毛,较短一根不易观察到,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原质团,子实体形态建成过程约需12-13h。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石灰结和孢丝结构在原质团隆起约6h后开始形成,孢子在原质团隆起约9h后开始形成,石灰结和孢丝先于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全白绒泡菌生活史过程,对其孢子萌发、黏变形体和游动胞的相互转变、游动胞在5 s内的运动轨迹及原质团形成孢囊的过程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并对部分生活史阶段进行了时间测定,提出黏菌孢子萌发的第三种方式,提供了清晰的全白绒泡菌部分生活史的图片。  相似文献   

10.
针箍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4,23(3):381-387
利用基物和燕麦-琼脂技术研究了针箍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琼脂培养基获得的针箍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11.
In migrating pseudoplasmodia of the cellular slime mold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cells in approximately the anterior quarter of the structure give rise to stalk cells, while the remainder produce spore cells. Certain bi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have been found to differ between cells occupying these two positions, indicating that some differentiation has already occurred by this stage.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this differentiation we have compared the proteins being synthesiz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seudoplasmodia. Migrating pseudoplasmodia were labeled with [35S]methionine and cut into five segments, and the labeled proteins were resolved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visualized by autofluorography. Of 500 polypeptides detected, 57 showe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labeling. Nearly all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labeling occurred between the anterior fifth and posterior four-fifths of the pseudoplasmodia, indicating that by this stage a marked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has occurred between the two cell types.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两种葡萄孢属真菌对不同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能力,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对4个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时间和病斑扩展速度。结果表明,供试百合花瓣接种灰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叶片,而不同品种花瓣接种椭圆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差异显著。此外,百合品种‘木门’叶片接种椭圆葡萄孢96 h后仍没有病斑出现,而花瓣接种后48 h病斑出现,说明‘木门’叶片对椭圆葡萄孢抗性较强,而花瓣较易感病。  相似文献   

13.
【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 mm,宽1.5~2.0 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红杉属植物在中国云南中新世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石标本采自中国云南省中部楚雄市吕合煤矿的石鼓村层 ,该层为灰色至浅灰色细砂岩至粗砂岩、粉砂质粘土层和褐煤层 ,地质时代属中新世 ① 。石鼓村层的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90 % ) ,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成分类型较多 ,如金缕梅科、棕榈科等 ,温带植物成分类型较少 ,如榆科、桦木科等 ;裸子植物花粉占整个孢粉组合的 9% ,主要是松科和杉科花粉 ;蕨类植物孢子仅占整个孢粉组合的 1% ,以水龙骨单缝孢为主。本次发现的标本小枝长约 2 .8cm ,宽约 1.6cm ,小枝基部稍膨大。叶螺旋状排列 ,基部扭转 ,在同一平面排成 2列 ,以 30~ 70…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七角星蜡蚧(半翅目:蚧次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自201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仑镇发现以来,中国大陆再无系统性的调查。近年来作者在云南省收集蚧虫期间,在多地发现七角星蜡蚧为害,现对其在云南省的发生情况进行报道,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9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4个县(区市)进行了系统调查,详细研究了七角星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七角星蜡蚧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和磨憨镇)、勐海县(打洛镇),普洱市的宁洱县,德宏州的盈江县(那邦镇),红河州的河口县、金平县(勐拉乡和者米乡)4州(市)7县(市)9地有分布,新增8个分布点。除宁洱县外,其余发生地均位于边境线上,表明其可能为境外多点入侵。在云南该虫危害寄主植物共4科4属5种,包括杧果和莲雾2种经济树种。七角星蜡蚧多寄生在叶片背面,沿叶脉分布,1年发生多代。在河口县的龙船花上,该虫每雌产卵38~50粒,虫口密度达185~250头·叶-1。[结论]七角星蜡蚧在云南省零星分布,尚未造成严重损害,但有向内扩散的趋势,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6.
Several lines of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an anterior-posterior gradient of cyclic AMP exists in migrating pseudoplasmodia of the cellular slime mold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and that this gradien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control of the proportions of stalk and spore cells that form during culmination. In experiments reported here, the amounts of cyclic AMP present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ortions of pseudoplasmodia were measured using a protein binding assay, and the levels obtained normalized to protein and DNA. For a variety of pseudoplasmodia migration conditions examined, the anterior portion was found to contain cyclic AMP concentrations 40 to 70% higher than the posterior portions.  相似文献   

17.
【背景】花生豆象原产于非洲,目前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为害多种农作物,是重要的仓储害虫,1992年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但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未包括花生豆象,原因可能是该虫已在我国云南等地发生。【方法】通过检视我国检疫部门截获的标本、核对“云南花生豆象”相关研究资料,说明花生豆象的鉴定特征,并使用CLIMEX3.0对其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我国报道花生豆象的发生缘于我国酸角豆象的鉴定错误。花生豆象的外部形态与酸角豆象极为相似,但通过生殖器特征可以明确鉴定并区分这2种害虫。我国多个花生主产区是花生豆象的适生区,花生豆象一旦入侵,就会给我国的花生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结论与意义】花生豆象人侵我国的风险大,建议将其增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动植物和人类安全的重要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入侵生物之一。自2004年在我国大陆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多个省份。[方法]通过分析该虫进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入侵云南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5。[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在云南属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需在云南各口岸进境检疫中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分析结果可为云南省开展红火蚁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细菌性病害,培育抗性品种是治理该病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明确云南水稻材料对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可以为该病害的防治与监测、水稻栽培的合理布局和良好抗性资源的获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剪叶接种法测定云南稻区30个品种对7个不同致病型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在供试的30个云南水稻品种中,2个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对7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均表现为抗性;15个品种对7个致病型菌株均表现感病;对HEN11、SCYC-6、YN7、YN11、FUJ、YN241和PX099等7个致病型菌株表现抗性的水稻品种分别占26.67%、16.67%、23.33%、13.33%、6.67%、10.00%和20.00%。此外,区试材料的抗性比例高于主栽品种,地方稻未发现抗性品种。【结论】现在生产上的大部分水稻品种对优势致病型病原菌入侵的抵抗能力降低甚至丧失。针对云南地区的优势致病小种FUJ筛选得到2个抗性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