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同时也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本文详细列举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一些案例,借此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医学微生物学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新  张博芬  周园  董为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6):133-135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讨论式的微生物学教学方式,启发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拉近学生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对微生物学探索的开始,采用讨论微生物学新进展的教学方式,探索最合适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考察与交流、梳理与整合和综合分析,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途径"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下,设置了以《医学微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为基础的传统课程模块,引入案例讨论和综合性实验等创新课程模块,配合新开设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等补充课程模块,以及植根于科学研究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构建了《医学微生物学》"3+1"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块体系,以期对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实验课是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考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实验课教学准备工作及实验技术人员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复旦大学2000年前、2000-2010年及现阶段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情况,分析并讨论实验课教学准备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及所需实验条件,提出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及实验课教学准备在保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创新型的素质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高等学校和教师不仅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质量。本文分析了如何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谢澜猗  雷晓燕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107-109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 ,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同行有一些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学科特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特别适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仿真技术重新构建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本文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局限性为着眼点,重点阐述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在加强生物安全教育、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益实践和探索。相较于传统实验教学,该教学方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职业责任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望为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繁多、内容分散的特点。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高等院校的主力军,提高青年教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数字化教学手段、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提高青年教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求,结合"医学分子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阐述在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材及网络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效果,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卢颖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61-1064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较难讲解的课程,针对留学生尤为如此。针对我校留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如何克服语言障碍、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严格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我们做了诸多尝试,现将我们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提高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王建杰  罗文哲  董航  姜广宇  王茉琳 《生物磁学》2014,(9):1756-1758,1789
当前,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期望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使得医学生缺乏爱伤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功利心较重,缺少奉献精神,从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把医学生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过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完美的整合,才能培养出同时具有精湛医术和人文智慧、德才兼备的医生。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也是医学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实验技术发展迅猛。本文从医学免疫学专业理论课、实验课、考核等不同环节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免疫学专业教育的整合,进一步地寻找医学免疫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学为中心”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面向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学情分析结果,通过翻转课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讨论课、虚拟仿真实验及临床见习课、开放性实验等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体系使课程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挂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及服务意识,实现了师生共赢,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联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本文探索一种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点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今后可能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医学遗传学是广泛涉及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医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必修课程。现代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诊疗模式从最初的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式转变,医生不仅精通医术,更要理解患者的心理,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现代医学成为了一门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科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仍然是生物医学知识和技能占据主导地位,人文课程不受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处理好日渐增多的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所学全部课程中与生物安全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新近颁布施行的《生物安全法》中有多个主题与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密切相关。阐述了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介《生物安全法》的相关主题引导学生总结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危害,关注传染病的动物起源问题,了解生物恐怖、生物犯罪、微生物法医学的概念、特点及典型案例等,以此来巩固、加深及拓展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生物安全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实用性强。紧密结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和人民健康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文章介绍了围绕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确立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造福人民生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改革方向,通过紧密联系民生福祉重构课程知识、拍摄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创新课程思政载体、深度挖掘课程知识核心思想研制育人微视频、融合多学科知识编写《医学生必读育人故事50例》等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以及通过自费购买育人读本赠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育人水平、加强课堂引导提升育人功效等途径向全国免费推广应用,初步达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