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弄岗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 oisi)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4: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旱季上午的觅食高峰被推迟了1h,且觅食时间长于雨季;旱季下午的觅食活动提前1h结束。猴群在雨季较早进入休息高峰,而且中午休息时很少有移动或零星觅食。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51.99%,移动占20.25%,觅食占18.61%,理毛占7.61%,玩耍占1.20%,其它行为(包括打斗、交配等)仅占0.14%。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雨季相比,黑叶猴在旱季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移动,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觅食,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移动和玩耍;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理毛。  相似文献   

2.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χ2=6.602,df=11,P=0.830;黑叶猴:χ2=11.393,df=11,P=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黑叶猴活动时间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了解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从中探讨其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从2001年3~12月,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对一群黑叶猴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连续记录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这可能与白天的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它们的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雨季活动节律中的觅食高峰与旱季相比推迟1h出现;旱季觅食高峰中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增加,且中午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平均65.4%的时间用于休息,19.6%用于觅食,9.9%用于移动,用于社会活动的时间平均仅占5.1%。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旱季,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多于雨季,而休息时间相应地减少。  相似文献   

4.
陈婷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生态学报》2019,39(18):6908-6915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2=43.063,d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5.01%)、山顶(11.24%±8.42%)和平地(5.63%±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02 年 8 月至2003 年 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而较少利用山脚(18.6%)和山顶(15.3%).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2,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4~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芦苇沼泽区的野生白鹤(Grusleucogeranus)在春季迁徙停歇地的昼间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时期内白鹤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31%、游走27%、静栖19%、警戒17%、修饰6%。白鹤觅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黄昏;游走行为基本上与觅食行为呈正相变化,并且几乎每个游走高峰及低潮相应地伴随着觅食的高峰和低潮;由于渔民清晨下苇塘收鱼和放牧,在5:30~6:30和6:30~7:3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比例最高;静栖行为基本与游走及觅食行为呈负相关,对比发现,静栖行为比例低于觅食行为,与笼养鹤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度影响了野生状态下行为的时间分配;修饰行为所占比例较小,是由于修饰行为是非主要行为,其发生是随机的。天气状况对白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阴雨和大风天气,白鹤数量明显减少,鹤群转移。与正常天气情况相比,阴雨和大风对白鹤觅食、静栖和游走行为时间分配影响显著(P阴雨=0·000<0·05,P大风=0·000<0·05),觅食时间缩短,游走行为减少,静栖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7.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8.
四川雉鹑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2008年,在四川省雅江县对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的繁殖习性,包括巢、卵、孵卵时间、生长量度和日行为节律进行了初步观察.四川雉鹑同时营树上巢和地面巢,以树上巢为主,占68%(n=25);产卵期集中在4月,正常窝卵数2~5枚(n=9),窝卵孵化率为63.89%(n=12);雌鸟在孵卵期每天离巢1次,离巢平均时间(63.0±22.6)min(n=18),孵卵期24~29 d(n=4);150日龄幼鸟的体重接近成体.在繁殖期,四川雉鹑6:30~7:00时从夜栖树上飞下,行至觅食地觅食,17:00时左右返回夜栖地,19:00~19:30时上树夜栖.  相似文献   

9.
夏季雌性藏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 至2005 年的6 ~ 9,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在可可西里观察夏季雌性藏羚的昼间行为。将雌性藏羚的行为分为觅食、警戒、卧息、移动和“其他”5 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59.1% 、7.3% 、19.4% 、13.0% 和1.3% 。觅食消耗的时间最多,是藏羚的常见行为,卧息、移动和警戒次之,而“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觅食、警戒、卧息和移动的累计时间在不同时段之间均存在显著(P<0.05) 或极显著(P< 0.01)差异。觅食行为存在3 个高峰,分别在10:00 ~11:00,13: 00 ~14: 00 和18: 00 ~19: 00;警戒的高峰期出现在早上08: 00 ~09 00,在15: 00 ~16:00 以及17: 00 ~18: 00 也分别出现小的高峰,但不明显;卧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为11: 00 ~12: 00 和16: 00 ~17: 00。移动行为也表现为双峰,出现在08: 00 ~09: 00 和15:00 ~16:00; “其他”行为在各时段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 年9 月至2006 年8 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各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通过比较两个地理种群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来探讨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在低质量栖息生境的黑叶猴猴群较生活在高质量栖息生境的猴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觅食,而用于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相应减少。分析表明,栖息地质量的差异所造成的食物可获得性以及食物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黑叶猴群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虽然不同活动的峰值在日活动节律中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总的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地理种群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早晨和下午出现两个明显的觅食高峰,而中午则是长时间的休息;移动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之前。  相似文献   

11.
There is no long-term study on the white-headed leaf-eating monkey in Hua Sha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is subspecies probably numbers ≤400 animals (Wu, 1983; Jiang et al., 1991). Our preliminary study 15 km from the Vietnamese border documents group size and composition and habitat use based on 450 contact h. The study group may interact with the white-sideburned (white-cheeked or black) subspecies of Presbytis francoisi,and shares habitat with macaques. While the study site is contiguous with a provincial park and P. francoisiare under protective legislation,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for tourism and occasional local hunting has consequences for conserv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扰生境中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生境中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和摄食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5.41%和31.67%;其次是游走、拥坐和嬉戏,分别为14.44%、9.61%和8.54%;仅将很少时间用于理毛行为,为0.33%。与未干扰生境相比,干扰生境下黑叶猴全年中除用于休息的时间下降外,用于其余活动类型的时间均有所提高。研究还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性。休息和摄食行为在各季节日活动规律中都存在显著高峰期,但高峰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游走、嬉戏和拥坐行为在各季节的日活动规律所占比例均较低。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贵州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1998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沿河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所占比例最多,为63.8%;其次是摄食和游走,分别为22.0%和12.3%;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最少,共1.9%。不同季节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摄食和休息均存在2个高峰期,但是夏季摄食有4个高峰期,夏季和秋季休息存在3个高峰期。游走在四季的日活动中变化平稳。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性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no long-term study on the white-headed leaf-eating monkey in Hua Sha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is subspecies probably numbers ≤400 animals (Wu, 1983; Jiang et al., 1991). Our preliminary study 15 km from the Vietnamese border documents group size and composition and habitat use based on 450 contact h. The study group may interact with the white-sideburned (white-cheeked or black) subspecies of Presbytis francoisi,and shares habitat with macaques. While the study site is contiguous with a provincial park and P. francoisiare under protective legislation,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for tourism and occasional local hunting has consequences for conserv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5.
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繁殖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francoisi),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国的广西、贵州和重庆等地的山地岩溶地区(Fooden,1976;王应祥等,1999)。由于生境特殊,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汪松,1998),该物种近20年来数量呈下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的玩耍行为有助于提高运动及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社会关系的建立。为探讨玩耍行为在黑叶猴未成年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呈现模式,我们以广西南宁动物园两群笼养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未成年个体为观察对象,应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收集观察对象玩耍行为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打斗式玩耍平均占黑叶猴未成年个体玩耍时间的14.4%16.9%,追逐式玩耍占3.6%16.9%,追逐式玩耍占3.6%13.6%,运动性玩耍占48.6%13.6%,运动性玩耍占48.6%57.0%,物品玩耍占20.8%57.0%,物品玩耍占20.8%25.0%。少年个体的玩耍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少年雄性打斗式玩耍和追逐式玩耍的频次明显高于少年雌性。在社会性玩耍中,少年雄性更为主动。这些结果支持了运动训练假说。在玩耍伙伴的选择上,少年雌雄性个体都喜欢选择少年雄性个体作为玩耍伙伴。未成年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玩耍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幼年个体运动性玩耍和物品玩耍的频率明显高于少年个体。  相似文献   

17.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对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十分重要。2015年5—6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黑叶猴繁殖中心内4个饲养片区的72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寄生虫调查,共采集样本199份(其中皮屑样本2份,血液样本70份,粪便样本127份)。结果发现,仅22份粪便样本中含有毛首线虫Trichuris spp.卵,虫卵数100~1 850个/g;成体猴、亚成体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毛首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25%、29.17%、31.58%和29.41%。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感染率在成体与亚成体之间(t=1.834,df=2,P0.05)、雄性与雌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9,df=2,P0.05)。采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0.1 g·kg-1驱虫5 d后,驱虫效果达到94%,说明其驱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黑叶猴行为进行观察。用瞬时扫描法收集黑叶猴的栖息地利用数据,以分析该物种在旱季对喀斯特石山的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坡向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其中东向比例最高,达到64.95%;其次是北向,占20.22%;南向和西向最少,分别占9.08%和5.74%。黑叶猴在旱季对坡向的选择可能与温度调节有关。黑叶猴对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利用不尽相同,猴群对崖壁的利用比例(40.27%)明显高于山脚(29.52%)、山坡(22.18%)和山顶(8.04%)。黑叶猴主要选择崖壁作为休息场所,占总记录的55.92%;主要选择山脚作为觅食场所,占总记录的59.71%。还发现黑叶猴对乔木的利用率最高,占总记录的68.04%;其次为裸岩,占27.27%;灌木最少,仅为4.69%。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差异可能与猴群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黑叶猴的石山适应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该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叶猴和灰叶猴的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5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黑叶猴和灰叶猴种内及种间mtDNA多态。从各个样品中分别检出了41—50个酶切位点。综合15种限制内酶的酶切类型,在2只黑叶猴和2只灰叶猴中分别检出了两种限制性类型,并与其4个地理来源相对应。结合恒河猴和红面猴的资料,构建了4种猴科动物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黑叶猴和灰叶猴种内的分歧分别始于30和35万年以前,两种叶猴的分离始于190万年以前,猴亚科和疣猴亚科的分离应早于1100万年。叶猴属在中国的扩散不是很晚才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