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群内个体大小不整齐性是种群数量结构的主要指标。本文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3个品种春小麦种群个体大小不整齐性的建立及变化规律。对春小麦种群不整齐性的遗传学分析表明:遗传结构与随机环境修饰对种群数量结构形成的相对重要性,因水分条件不同而异。种群不整齐性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可用下列简单模型表示:GS0=SH×h2SHGS0:自然选择强度;SH:大小不整齐性;h2SH:不整齐性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2.
 增加有效分蘖数被认为是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小麦种群在生长进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存在“生长冗余”。研究了覆膜栽培对两个春小麦种群中无效分蘖比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从植物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和生活史策略的种群生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与露地对照相比,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38.5%);产量的提高源于地上部分生物量(+44.7%)的显著增加。但是, 覆膜种群的繁殖分配(穗重/地上部分生物量,-5.2%)和收获指数(-4.5%)显著降低;在几个主要生  相似文献   

3.
吴冬秀  王根轩 《生态学报》1999,19(2):254-258
在黄土高原半干时生态条件下设置了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的以水为限制因子的实验,各密度种群个体重量分布偏倚度(G)随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增大的幅度随密度增高而上升,在此基础之上,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条件,对竞争中不同大小个体之间的关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与比较,发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对有限水资源的争夺性利用相邻的不同大小个体之间吸水能力差异迅速增 大,竞争使不同大小邻体的根系吸水效率,总蒸腾速率和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共生酵母菌,该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雌(雄)成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差异显著,依次为:对照种群>广西种群>浙江种群>福建种群。结合虫体内脂肪和糖元含量的分析得出,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长、宽度和数量与脂肪和糖元含量显著正相关。文章从共生酵母菌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内在原因,并推测,迁飞过程所导致的褐飞虱体内脂肪和糖元的消耗影响了该类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导致褐飞虱对抗性品种水稻的致害性减弱。  相似文献   

5.
对降水量下限引种区沙地樟子松自然稀疏前人工林种群树高分布偏斜度和不整齐性的研究表明,种群高生长的不整齐性和分布的不对称性在林分自疏前随着林分发育而下降,造成高生长事整齐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初始生长状况,种群密度,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和沙丘部位的差异;沙丘部位对林分不整齐性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密度。  相似文献   

6.
密度制约是植物种内竞争效应之一.叶面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有效渠道之一,叶面积指数是植物种群资源利用率和维系植物碳平衡的重要指标.以叶面积指数为测度,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叶面积指数与密度间的关系来判定春小麦有效能量利用与密度间的关系,并得知小麦在营养生长期(抽穗期以前)各水分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均随种植的密度递增,而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明显下降,在高密度区(4000~10000)尤为明显,且密度1000~10000的叶面积指数趋于稳定.从拔节期到成熟期水分条件正常的叶面积指数比干旱处理的明显要高,而且主要表现在高密度区,但是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春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和叶面积指数一致的,这充分反映了叶面积指数与植物种群资源利用率或生物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植物群落的能量利用.因此,对植物叶面积的研究将对探讨植物物质能量交换的平衡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生境和密度下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结果表明无论在种群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黄帚橐吾都表现出:1) 在不同的生境和种群密度中,个体大小与繁殖体大小均不相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沙地>坡地>滩地、裸地>非裸地、低密度>高密度;2) 繁殖分配和单株种子均重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中,其差异程度均从不显著(p>0.05)到极显著(p<0.01)不等;3) 繁殖体大小与个体大小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中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 单株种子均重与个体  相似文献   

8.
种群外部及内部因子对东方田鼠巢区大小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月伟  刘季科  刘震 《动物学报》2005,51(2):205-214
在野外围栏条件下, 采用重复的2×2×2析因实验, 测定外部和内部因子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巢区大小的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雄体巢区大小显著大于雌体巢区大小。雄体巢区大小与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雌体巢区大小与体重的相关不显著; 雄体和雌体巢区大小与种群数量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外部因子对东方田鼠雄体和雌体巢区大小的作用不一致。在排除内部因子种群数量及体重对雄体巢区大小作用的条件下, 食物对雄体巢区大小的作用显著; 而捕食及种间竞争的独立作用及其交互作用, 以及3 种外部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在排除种群数量对巢区大小作用的条件下, 食物与捕食的独立作用及3 种外部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雌体巢区大小的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 食物与种间竞争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 而种间竞争的独立作用、食物和捕食的交互作用, 以及捕食与种间竞争的交互作用对雌体巢区大小的效应均不显著。本文结果验证了种群外部因子食物、捕食及种间竞争、种群内部因子种群数量及个体体重对田鼠种群巢区大小具有独立和交互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土壤干旱条件下磷素营养对春小麦水分状况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磷素营养明显改善了春小麦的水分状况,维持了较高的ψw和RWC,并因而导致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较大的气孔开度。不同干旱程度下,限制春小麦光合的因子并不相同,轻度干旱下,光合降低主要是气孔的作用,而严重干旱下则主要是非气孔因子的作用。无论何种水分水平下,施磷处理的净光合速率皆高于不施磷处理,与其较大的气孔导度和叶肉光合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下濒危植物裸果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孑遗种, 是砾质荒漠的主要建群种之一。通过对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生境(水冲滩地、山间冲沟、平缓戈壁)条件下裸果木种群的样地调查, 编制不同生境裸果木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的曲线, 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 以揭示不同生境下裸果木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3种生境下裸果木种群均属增长型, 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 pi) > 0, 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 存活曲线趋于Deevey-II型, 表明种群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 不同生境裸果木种群大小依次为水冲滩地>山间冲沟>平缓戈壁, 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进一步表明水分条件较好的水冲滩地和山间冲沟生境更加适宜裸果木生存; 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幼龄个体的缺乏是未来裸果木种群发生衰退的主要原因, 且平缓戈壁生境下的裸果木种群将先于另外两种生境下的种群发生更加快速的衰退。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种群中植株个体大小对其氮素利用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利用Berendse和Aerts提出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概念及原理研究了高密度一年生草本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种群中植株个体大小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对种内竞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其个体大小不成线性关系,说明种群内不同植株个体对土壤氮素的竞争属于非对称竞争。植株的氮素损失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个体较大的植株具有较高的氮素输入率和较低的氮素输出率,因而具有较高的氮素净增加值。植株的氮素生产力(NP)和氮素平均滞留时间(MRT)均与植株个体大小呈正相关。较大的植物个体具有较高的NP和较长的MRT,由于NUE为NP和MRT二者的乘积,因而较大个体植株的NUE高于个体较小的植株。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的NP和MRT之间不存在协衡关系。氮素回收效率(NRE)与植株个体大小密切相关。在个体水平上,较大的植株个体具有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NRE有关。种群内植株个体对土壤氮素的非对称竞争主要由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不同所致。因此,Berendse和Aerts提出的氮素利用效率概念不仅适用于研究种间的养分利用策略,对于种内不同植株的养分策略研究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讨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无机营养对春小麦净光合率、叶片导度、干物质生产、水分消耗等的影响,表明施肥使营养缺乏的春小麦的光合物质生产,水分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都明显增大,无机营养对春小麦物质同化和生长的促进要远大于其因增加水分散失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土壤干旱时,施肥春小麦的光合物质生产、水分消耗下降幅度都大于不施肥春小麦,干旱削弱了无机营养在提高春小麦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方面的作用。据此,对旱地的合理施肥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利用Berendse和Aerts提出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概念及原理研究了高密度一年生草本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种群中植株个体大小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对种内竞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其个体大小不成线性关系,说明种群内不同植株个体对土壤氮素的竞争属于非对称竞争.植株的氮素损失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个体较大的植株具有较高的氮素输入率和较低的氮素输出率,因而具有较高的氮素净增加值.植株的氮素生产力(NP)和氮素平均滞留时间(MRT)均与植株个体大小呈正相关.较大的植物个体具有较高的NP和较长的MRT,由于NUE为NP和MRT二者的乘积,因而较大个体植株的NUE高于个体较小的植株.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的NP和MRT之间不存在协衡关系.氮素回收效率(NRE)与植株个体大小密切相关.在个体水平上,较大的植株个体具有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NRE有关.种群内植株个体对土壤氮素的非对称竞争主要由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不同所致.因此,Berendse和Aerts提出的氮素利用效率概念不仅适用于研究种间的养分利用策略,对于种内不同植株的养分策略研究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4.
黄韵姗  张静宇  蒋明星 《生态学报》2017,37(7):2158-2168
个体大小是昆虫种群最直观的表型之一。很多研究发现,个体大小可对昆虫的许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由此影响昆虫种群的发展以及所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根据最近20多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个体大小对种群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成虫求偶、交配、生殖力及后代适合度,飞行及与飞行相关的其他行为如觅食、空中求偶和交配,摄食能力和食料种类,竞争和防御能力,抗逆性,以及社会性昆虫的劳动分工等。通常情况下,与同种内较小个体相比,较大的昆虫在生殖、飞行、抗逆性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有助于种群适合度的提高。最后提出了几点可供此领域研究参考的建议和应用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成章  任珩 《生态学报》2012,32(22):6946-6954
植物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是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在祁连山北坡阿尔泰针茅草原,根据株丛径大小将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分为3个大小等级:A级(1.1-7.0 cm)、B级(1.1-7.0 cm) 和C级(株丛径7.1 cm以上),分析了阿尔泰针茅种群的大小结构和不同大小等级个体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随天然草地退化过程延续,阿尔泰针茅种群个体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非聚集分布,个体间的关联性由正相关为主转化为不相关和负相关;不同大小等级个体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C级个体仅在中度退化草地表现出聚集格局,A级和B级个体以聚集和随机格局为主,且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由随机转向聚集格局;不同等级个体间的空间关联性与形体大小差异不存在相关性,A级与B级、C级个体间正关联尺度明显增大,B级与C级个体间则以不相关和负相关为主且负相关尺度增大。物种大小结构和个体间的竞争关系变化,是种群不同大小等级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转换的关键因素,反映了退化草地植物应对干扰的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食堕种空中,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最大;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问无显著差异.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y=-0.0040x^2+0.0409X+0.44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6.0×10^cells·m1^-1和3.0×10^6cells·ml^-1时,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植物花大小与叶大小、叶数量的关系反映了植物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外在形态方面的适应对策,不同生境中其生长关系的变异体现了植物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方式。本文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4个不同海拔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花大小与叶大小、叶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草地群落的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分布;狼毒的地上生物量、株高和叶大小均呈减小趋势,而繁殖分配、花大小和叶数量均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在海拔梯度上,狼毒花大小与叶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大小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狼毒种群花大小与叶数量具有显著的依赖关系;生境对狼毒花大小与叶数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产生显著影响,高海拔的环境胁迫导致狼毒个体减小,植株通过增加花大小和叶数量、减小叶大小的资源分配策略来保证物种的繁衍。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和个体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以枝角类为食物,在10℃、20℃和30℃三种温度下,研究了温度对水螅(Hydra sp.)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率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水螅种群密度和个体体积由极显著影响。在培养初期,30℃下的水螅种群密度最大;而在培养后期,20℃下的水螅种群密度则显著大于30℃下的值;10℃下的值则始终最小。在同一温度下,种群增长率均与时间呈曲线相关,10℃、20℃、30℃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0433X^2-0.00262X 0.00332、Y=-0.003367X^2 0.068335X-0.066489、Y=-0.018469X^2 0.188952X-0.030933。在研究范围内,30℃的水螅个体最小。  相似文献   

19.
川西平原大足鼠的种群生态学Ⅰ.种群动态和个体大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曾宗永  丁维俊 《兽类学报》1996,16(3):202-210
我们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笼养等三种方法于1989年1月至1995年6月对川西平原的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小、生长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种群密度最高11.3只/ha,最低0.7只/ha,平均3.6只/ha,并显示出与农作物相同的季节变动特征。雌雄性比由幼年组和亚成体组约1:1到成体组1:0.78到老年组1:0.53。雌雄个体的平均质量分别为136g和114g,两性的个体质量和后足长有明显差异,体长和耳长差异不明显。饲养的幼体及亚成体个体质量和尾长均持续增长,并可分别用Logistic和对数方程较好地拟合。生物量则显示出比种群密度和个体质量更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5种毛茛科植物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繁殖分配和性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生态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们的关注。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3 500 m)及亚高山草甸(2 900 m)毛茛科5种虫媒两性花植物花期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的研究发现:1)个体越大,繁殖投入越高,繁殖分配越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性分配是个体大小依赖的,大个体更偏向雌性器官的资源投入,花粉胚珠比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较复杂,因种而异;3)花期雌雄功能之间存在资源分配上的权衡(Trade-off),并且种群之间有差异,表明其受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