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对液体培养的大豆根瘤菌1132—2的完整细胞在常温下进行了测量,并得到了g=2.0024的自由基信号.该信号的强度随菌的培养时间而改变,培养的菌处在对数生长期的信号最大.  相似文献   

2.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明察了大豆根瘤菌1132—2对大豆子苗根愈伤组织的侵染。愈伤组织培养到第10—25d,接种根瘤菌再共同培养lO-30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愈伤组织疏松区域中有根瘤菌存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只有在细胞质较少的薄壁细胞之间和薄壁细胞内有根瘤菌存在,处在细胞间的根瘤菌许多处于分裂相,有的已经形成类菌体。  相似文献   

3.
元素分析法分类大豆根瘤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动元素分析仪,测定细胞成分N、C含量,以N/C比值,将大豆根瘤菌分为三个不同的类群。笫一群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2.74—4.33%,C含量为50.82—52.73%,N/C比值<10;第二群为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5.52—9.00%,C含量为45.14—50.32%,N/C比值为11.43—20.94;第三群为超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10.45—11.53%,C含量为42.56—45.31%,N/C比值为24.16—25.44。分析结果表明,本技术为大豆根瘤菌的分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窦新田  李焕杰 《生物技术》1993,3(2):33-35,46
通过不同大豆根瘤菌对福美双抗性的研究证明:不同大豆根瘤菌自身固有的对福美双的抗性不同,一般可耐50~100μg/ml浓度的福美双。种子拌0.3%福美双同时拌根瘤菌会使种子上的根瘤菌数降低。本文探讨了利用自发突变选育双抗菌种的可能性。试验还证明:对福美双抗性低的菌种产生自发突变抗福美双的机率要多。  相似文献   

5.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对大豆根瘤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直接ELISA法检测大豆根瘤菌USDA 110和RTt 50的纯培养菌体和根瘤。确定了该试验的最佳工作条件:酶标结合物HRP—Ab 110和HRP—Ab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体Ab 110和Ab 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原USDA 110和RTt 50的最适工作浓度均为6×10~7细胞/ml。该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和区别慢生型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这两种类型的大豆根瘤菌中,同种内的少数菌株存在交叉反应,通过吸收可以消除,从而使ELISA的检测达到菌株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的一些大豆产区土壤中分离出四种大豆根瘤菌的噬菌蛭弧菌,对它们的培养特征、宿主范围以及其它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大豆根瘤菌蛭弧菌具有典型的蛭弧菌特征,有极广泛的寄主范围和很强的裂解大豆根瘤菌的能力。它是影响结瘤效果和降低大豆产量的主要生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磁场对大豆共生固氮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定磁场处理慢生大豆根瘤菌“005”和接种后的大豆植株,发现磁场可以提高根瘤的固氮活性。在一定的磁场强度(70—100mT)下,固氮活性平均可以提高4—5倍,植株的结瘤数和根瘤重量平均提高2—3倍。从这样的根瘤中所分离出的根瘤菌,由慢生型转变成快生型,在100植株中有17株的根瘤分离出快生菌。生长世代时间和培养溶液中的pH值与慢生型不同,而与快生型相同。  相似文献   

8.
沈辉  曹燕珍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1):2-4,17
从湖北省潜江县和监利县的4个采集点分离纯化了26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质粒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中均有1—3条质粒带,分子量范围在50—300 Md之间。从26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中,选出分属两个血清型的5个菌株,依据根瘤菌nodABC基因在所有根瘤菌种中的结构同源性,对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结瘤基因(nod)进行了初步定位,其结果表明:R173、X143、B21、B2,D13菌株的质粒DNA中没有与nod ABC基因同源的片段存在,而R173、X143、B21、D13菌株的总DNA中含有部分no  相似文献   

9.
选用分离自新疆昌吉市郊土壤的大豆根瘤菌61株和参比菌5株,对它们进行唯一碳氮源、抗生素抗性和抗逆性等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在70.1%相似水平上分为快生大豆根瘤菌和慢生大豆根瘤菌2群,其中快生大豆根瘤菌在81.4%相似水平上又分为2个亚群,40株供试的新疆快生大豆根瘤菌与新疆中华根瘤菌聚为一群;7株供试菌聚为一小群,抗逆性强。所有供试快生菌株都与费氏中华根瘤菌相似性低,所以新疆快生大豆根瘤菌可能是与费氏中华根瘤菌相独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大豆及其结瘤突变体超结瘤nts382和不结病Nod49经接种根瘤菌(R.japonicumStrainUSDA110)并于300μEm-2s-1光照下培养,它们的叶细胞中形成高活性的抑制iNll、C1NR和C2NR活性的因子,而在nts382叶细胞中的活性很低。在150μEM-2S-1红光下培养的3种大豆叶细胞中几乎不含NR活性的抑制因子,显示光照和接种是诱导形成该因子的两种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亲本接合转移方法,将快生型大豆根病菌B_(52)的基因文库克隆转移到受体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2210中,获得4株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32.43、B—2—6、B—3—8)。田间接种试验表明:在大豆分枝期(V2),43和32结瘤效分别比不接种对照增加117.9%和100.4%;在初花期(R_1),32和B—2—6结瘤数分别比对照增加122.5%和91.6%,根瘤固氮酶活性增加233.3%和195.6%;在结荚始期(R3),B—2—6和32结瘤数比对照增加78.5%和70.1%,根瘤固氟酶活性43和B—2—6分别比对照增加53.4%和49.3%。产量统计表明:32、B—2—6和43比对照分别增产16.8%、14.3%和12.2%,亩增收大豆分别为28.2、24.1和20.6公斤。以上三个菌株均比受体菌株2210增产率高。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丰收11号大豆根瘤中多磷酸盐颗粒的形态结构、分布规律以及与根瘤菌发育的关系。观察表明,它是一种电子密度很高的圆形颗粒,其直径在110—140nm之间。表面圆整,没有膜包围,内部质地均匀而致密。它只存在于根瘤菌的DHA纤维上,而不存在于胞质中。在刚从侵入线释放出来的根瘤菌中没有或只有很少这种颗粒,但在即将成熟的根瘤菌中却非常丰富,随后又逐渐减少,乃至完全消失。由此可见,根瘤中多磷酸盐的积累与根瘤菌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根瘤菌培养基的优化和剂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HN0 1和大豆慢生根瘤菌 (Bradyrhizobiumjaponi cum)USDA1 1 0作为供试菌 ,进行YMA、TY、SM、PA和BSE等 5种培养基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菌都在BSE中生长速度最快。对USDA1 1 0进行培养基的优化试验 ,筛选出一种能将生长速度提高 2倍左右的优化培养基。制作了供试菌的固体、液体与冻干菌剂 ,结果表明在 3种供试固体剂型载体中 ,草炭要优于蛭石 ,蛭石又优于珍珠岩。供试菌在两种液体剂型中的存活率和活菌数均较高 ,氮气或真空剂型对存活率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别。两种冻干菌剂的结果表明 ,供试菌在冻干过程中的死亡率较高 ,液氮冻干优于常规冻干。冻干菌剂在储存条件下的存活率为 : 2 0℃ >4℃ >室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水培和砂培的冬小麦(丰抗8号),研究用2,4-D处理并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61A76(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61A76)和快生型沙打旺根瘤菌16(Rhitobium sp. astrugllus16),诱发小麦形成含菌根瘤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4-D可诱发小麦根系产生瘤状结构,此瘤状结构起始于根中柱鞘,2,4-D刺激小麦根瘤细胞的DNA合成,根瘤细胞的核及DNA含量约为正常根部的二倍,2,4-D能引导上述两种根瘤菌进入小麦根瘤细胞并大量繁殖,进入根瘤细咆的根瘤菌其形态有些变化,内含聚β—羟丁酸颗粒,有些菌体被膜囊包围。从接种大豆根瘤菌的小麦根瘤内分离出一株根瘤菌,经镜检、血清学及回接大豆试验证明为原接种的大豆根瘤菌株。  相似文献   

15.
用热变性温度法和液相复性速率法分别测定了超慢生大豆根瘤菌(ESG,extra-slow-growing soybean rhizobia)DNA G+C mol%及与其它根瘤菌间的DNA同源性.结果表明,ESG的DNA G+C mol含量在59.2—63.5%之间,且不同地区不同血清型的ESG代表菌株DNA同源率在70%以上,说明它们是遗传型一致的类群.ESG与在大豆上结瘤的快生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 USDA205)同源率为14.8%,与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japonicum)三个DNA同源组的同源率分别为20.5%,30.0%,19.4%.测定结果还表明,ESG与其它根瘤菌遗传学的亲缘关系也很远.  相似文献   

16.
冯丽华 《生物技术》1992,2(5):29-31
本文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接种试验,分析了大豆根瘤菌C_(33)(系VSDA_(110)的突变株)的增产效应.在合丰25号大豆接种C_(33)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两年平均比CK增产28.55%,比61A76增产24.5%;C_(33)接种在其他品种以及在不同类型和肥力的土壤上增产效果也均高于CK和61A76,说明大豆根瘤菌C_(33)比当前生产上应用的61A76更具有广谱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大豆品种1211、124为对照品种,用美国大豆品种Osumi为宿主品种,进行分离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的试验工作。结果显示,根瘤菌与Osumi结瘤早,结瘤数量和种类多,结瘤状况明显好于对照品种。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Osumi是分离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种质资源的有效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8.
黑土土壤中有丰富的土著大豆根瘤菌,为了稳定和提高大豆根瘤菌在黑土区的接种效果,我们从1988年起,对吉林省黑土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类型、血清型、固氮酶活性、快慢生型的分布、结瘤竞争能力以及与不同大豆品种的共生效应等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吉林省黑土区高固氮力和低固氮力种质。以菌体本身的固氮酶活性来看,榆树黑土为24.816C2H4μmol/克干瘤·小时,公主岭黑土为24.827C2H4μmol/克干瘤.小时.榆树黑土用40株进行土著大豆根瘤菌血清型的测定,其中34株属于447-28血清型,6株为其它血清型。公主岭黑土用164株进行测定的,有143株属477-28血清型,17株属113血清型,有4株属其它血清型。榆树黑土和公主岭黑土中以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为主.共生效应测定结果,吉林23固氮力最强,固氮量为4.24908g/盆;其次是长8210—4,固氮量为2.0098g/盆;长农5最低,为0.5419g/盆。  相似文献   

19.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大豆品种Willimas和黑龙33从多年种植大豆未接种根瘤菌的土壤中集大豆极瘤菌,从分离株中选出50株费氏中华根瘤菌,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生长速度,耐酸,耐碱性,生长最终pH值,天然抗药性,CN源利用,刚果红吸收强度,产黑色素能力和质粒图谱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谱,证实了不同土壤中费氏中华根瘤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光敏生物素标记总DNA探针对大豆根瘤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敏生物素标记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USDA110总DNA作为探针,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杂交时,没有杂交斑点形成,而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中的部分菌株能形成杂交斑点,表明该探针具有种和部分菌株特异性,用该探针与压碎的根瘤汁液进行DNA杂交,检测USDA110在不灭菌的盆栽土壤中的竞争结瘤能力,发现USDA110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占瘤率为7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