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到过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的人,一定会记得它那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珊瑚礁;看过澳大利亚科教电影《大堡礁》的人,一定会为大堡礁的规模宏大、蔚为壮观而惊叹不已。这些美丽的珊瑚礁犹如海底花园,都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珊瑚礁的造礁生物就是千姿百态的珊瑚动物,而居礁生物则门类众多,应有尽有,自低等植物藻类到节肢动物、腕足动物乃至脊椎动物的鱼类,均可栖身于这个美丽的海底花园之中。然而早期的珊瑚动物却没有现在这样多姿多彩。一、家族兴衰史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大多数固着海底生活,其珊瑚个体形态为圆锥状、圆柱状或多角状,它们单独生  相似文献   

2.
王慧  要乐  林巍  王秋来 《古生物学报》2022,61(3):427-438
伴随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Kellwasser和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 泥盆纪的主要造礁动物层孔海绵消失、珊瑚多样性急剧减少, 之后的早石炭世是造礁珊瑚的关键复苏期。贵州雅水剖面下石炭统维宪阶上司组发育了丰富的原位珊瑚层, 即层状珊瑚礁, 依据有孔虫化石确定珊瑚层的时代为维宪晚期。上司组珊瑚层主要由丛状复体四射珊瑚组成, 多样性低, 可识别出2属2种: Siphonodendron pauciradiale 和Stylostrotion pentalaxoidea。其中, S. pauciradiale广泛分布于西欧和北非地区维宪晚期的珊瑚礁中, 而S. pentalaxoidea分布局限, 目前仅见于华南板块。雅水剖面维宪晚期全球广布的造礁珊瑚S. pauciradiale的出现, 指示华南地区珊瑚礁的复苏演化过程与全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腔肠动物水螅类中的多孔螅(Millepora)是热带海所特有的,一般分布于水深30米以内的浅海区。由于它有坚硬的石灰质骨骼,并且常常与造礁珊瑚栖息在同一个环境中,所以也是组成珊瑚礁的重要造礁生物之一。 自Linné(1758)建立多孔螅属(Millepora)以后,至今200余年来很多学者对这一类动物都曾进行过研究和记载,特别应该提出的是Hickson(1898,1899)的工作,他强  相似文献   

4.
滇东曲靖桃园村东山中、晚泥盆世发育珊瑚礁。群体珊瑚是主要的造礁生物。其代表分子是Hexagonaria,Disphylum和Neosyringopora。在礁区4种微相类型清晰可辨。造礁生物及微相类型的空间分布表明桃园村东山礁体曾经历过3个演化阶段。水深是控制礁体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滇东曲靖桃园村东山中、晚泥盆世发育珊瑚礁,群体珊瑚是主要的造礁和生物。其代表分子是Hexagonaria,Disphyllum和Neosyringopora。在礁区4种微相类型清晰可辨。造礁生物及微相类型的空间分布表明桃园村东山礁体曾经达过3个演化阶段。水深是控制礁体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珊瑚的无奈     
珊瑚是生命力很强的动物,从远古的时候,珊瑚就已经在大海里繁荣起来。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堆积形成了珊瑚礁。起初,人们把珊瑚当成植物,后来又把它当作矿物,比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把珊瑚放在了金石部玉类。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本文选取东岛、鹿回头、大东海3个站位调查了珊瑚礁群落、珊瑚礁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对比分析历史资料、珊瑚礁现场生态调查与监测及组织专家评审, 筛选出一、二级指标并设置权重, 使用综合指数计算了三亚珊瑚礁保护区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显示, 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内共有造礁珊瑚10科21属37种, 软珊瑚3种, 造礁珊瑚覆盖率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4.31%和0.19%, 其中鹿回头造礁珊瑚覆盖率最高, 为21.58%。珊瑚礁鱼类共14科28属36种, 其中, 雀鲷科的种类数最多, 为11种。鹿回头4 m断面珊瑚礁鱼类密度最大, 为154尾/300 m2。砗磲和龙虾极少发现, 珊瑚天敌核果螺多见。东岛、鹿回头、大东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处于“一般”。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常规珊瑚礁监测可获得的指标进行评价, 简便易操作, 通过在三亚珊瑚礁保护区的实践, 能够很好地反映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健康状况, 科研和业务化监测部门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礁是由具有造礁能力的海洋生物聚集而成的一种三维礁体结构,其形成改变了海底地貌、增加了不同尺度上的地形复杂性,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维持了生物多样性。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海洋生物礁受到了严重威胁,已成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综述了海洋生物礁的类型、生态功能及其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根据形成海洋生物礁的优势造礁生物种类,将海洋生物礁分为海藻礁、海绵礁、刺胞动物礁、贝类礁和多毛类礁,其优势造礁生物分别是珊瑚藻和仙掌藻、钙质海绵和硅质海绵、造礁珊瑚、牡蛎、龙介虫。目前国内对海洋生物礁的全面了解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珊瑚礁和牡蛎礁。海洋生物礁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海岸防护、提供栖息地、净化水体、固碳作用和能量耦合等。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污染、破坏性渔业捕捞、海岸工程、水产养殖和敌害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礁构成了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礁的生态修复方法分为两类:在退化生物礁区投放造礁生物逐渐成礁,投放人工礁体补充造礁生物逐渐成礁。针对海洋生物礁保护和修复的需要,提出下一步应加强海洋造礁生物生态特征、海洋造礁生物种群丧失因素和海洋生物礁保护与...  相似文献   

9.
多孔螅     
多孔螅和振武(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新乡453002)腔肠动物水螅类中的多孔螅是一个很小的类群,为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所特有,从浅水到30m深处均有分布。多孔媳具有坚硬的石灰质骨骼,常常是构成珊瑚礁的重要成分,为造礁生物之一。多孔媳属水螅纲(Hydrozo...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板块塔中Ⅰ号坡折带附近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取芯井段中可识别多种生物礁灰岩类型,包括珊瑚骨架/障积岩、海绵骨架/绑结岩、苔藓虫绑结岩、钙藻障积岩、钙质菌藻障积/绑结岩等礁灰岩类,藉此可归纳出珊瑚礁、珊瑚-钙藻礁、层孔虫礁、层孔虫-钙藻礁、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苔藓虫礁丘、钙藻礁丘、灰泥丘和微生物礁等生物建造单元。这些礁体的时空分布模式与古环境分异相关联,纵向上具有灰泥丘向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至苔藓虫礁丘和钙藻礁的群落结构更替趋势;空间分布则向台地北缘,即I号坡折带延伸显示由低能带灰泥丘向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礁的相变,而且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主体礁和环其周缘相对低能带的钙藻礁丘、灰泥丘等在一定范围内构成造礁群落结构分异。  相似文献   

11.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两串明珠闪耀着光芒——那就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两组最重要的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部,东北距广州约700公里,西北距海南岛约300公里,从东到西迤逦200公里,共有40座岛、沙洲、礁、暗滩组成,其中东面的一群叫宣德群岛,主要岛屿有8个;西面的一群叫永乐群岛,主要岛屿有14个。  相似文献   

12.
珊瑚疾病的主要类型、生态危害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英  余克服 《生态学报》2010,30(5):1328-1340
与人和其它动物一样,珊瑚也生病。在过去30多年里各种珊瑚疾病对全球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已知的珊瑚疾病多达30多种,但确定病原体的仅6种。阐述了造礁石珊瑚的7种最主要疾病类型(黑带病、黑斑病、白带病、白色瘟疫、白斑病、黄带病和珊瑚白化病等)的症状、扩散速率、疾病患病率、珊瑚死亡率等。频繁发生的珊瑚疾病导致主要造礁物种死亡,减少礁区的生物多样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日益严重,甚至引起以珊瑚为主导的珊瑚礁系统转变为以大型藻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全球气温上升和人为活动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被认为是各种珊瑚疾病发生的诱导因素,海水温度升高是Oculina patagonica和Pocillopora damicornis2种珊瑚细菌性白化的先决条件,其它环境因素如营养盐、有机污染物等超过一定量或pH值改变时会对珊瑚造成生理压力,降低其对病毒的抵抗力,也可能改变病原体生存的生态阈值,增强其病原毒力,引发并加速疾病的扩散。此外,珊瑚的生存环境如覆盖度、水深等与疾病的爆发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覆盖度高,水深较浅处珊瑚疾病发生频率高。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陕西陇县李家坡晚奥陶世背锅山组生物礁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礁,包括层孔虫礁、珊瑚礁、钙藻礁等几种类型,主要为层孔虫礁。经过系统古生物学研究,鉴定出层孔虫有5个属,分别为Ecclimadictyon(蜂巢层孔虫)、Clathrodictyon(网格层孔虫)、Tuvaechis(图瓦层孔虫)、Rosenella(罗森层孔虫)、Labechiella(小拉贝希层孔虫)等;珊瑚有6个属,分别为Tetradium(四分珊瑚),Hemiagetolitella(拟半阿盖特珊瑚),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Eofletcheria(始弗莱契珊瑚),Catenipora(镣珊瑚),Reuschia(劳氏珊瑚);钙藻以Vermiporella(蠕孔藻)和Solenopora(管孔藻)为主。礁发育早期以层状层孔虫包卷砂屑、单体珊瑚、管状海绵、块状钙藻等形态为主要特征,礁发育中后期以块状和球状的层孔虫以及大型的床板珊瑚形成格架为主要特征。礁体发育过程中居礁生物都很丰富,有三叶虫、腕足类、介形类、大棘皮类和丛状的蓝细菌等。通过与塔中台地以及扬子台地的晚奥陶世台缘礁对比,发现造礁生物的属种和礁岩类型均有相似之处,说明中国晚奥陶世生物礁的分布具有等时性。  相似文献   

14.
鱼类和大型底栖生物等礁栖生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信息是全面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必要基础数据。基于录像样带法,分析了2018年12月底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区17个站位礁栖鱼类和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数量分布及相似性,揭示了其中的生态警示,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旨在保护和恢复亚龙湾的珊瑚礁。结果表明:亚龙湾西岸及东排、西排共发现鱼类8科21属35种,以雀鲷科、隆头鱼科为主,平均密度为0.20尾·m-2,金尾雀鲷、斑棘眶锯雀鲷和细鳞光鳃鱼为优势种;最近15年来,亚龙湾的鱼类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已近于枯竭。另一方面,调查区的大型底栖生物以软珊瑚、大型底栖藻类、海百合和海胆为主,各类群的数量分布有所不同;造礁珊瑚的敌害生物小核果螺和长棘海星密度皆很低,目前尚不会对珊瑚礁构成威胁;整体而言,大型礁栖生物群落在亚龙湾西岸与东排、西排有较大的差异,间接反映出岛礁与岸礁环境存在差别,不过亚龙湾西岸湾口段的环境条件可能更接近岛礁;由于部分海区大型底栖藻类较多及可能存在的富营养化趋势,维持金尾雀鲷或其他植食性鱼类与藻类规模两者间的平衡,对恢复和保持亚龙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同时,管控来自青梅河等的陆源污染,也是控制亚龙湾大型海藻增殖的关键;相比于海参,海百合对大型底栖藻类的依赖程度较低。调查区造礁珊瑚覆盖率与礁栖生物数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可能与亚龙湾珊瑚礁退化严重及现存的种类以团块状造礁珊瑚为主,其构建的珊瑚礁生境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有关。为更好地保护亚龙湾的珊瑚礁,建议关注亚龙湾的水质,加强对捕鱼、潜水观光等旅游活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应该立即实施长时间的渔业禁捕来恢复亚龙湾的渔业资源,并定期监控关键种群的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15.
分布在我国南海海疆的珊瑚礁和珊瑚岛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蔚蓝色的海洋,并以其旖旎的海岛风光,多彩多姿的珊瑚丛林,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前往观光、探秘。当你尽情地畅游海底世界,沉醉于这美丽迷人的珊瑚风光的时候,你可知道珊瑚还具有很多神奇的本领?现在让我来告诉你珊瑚的一项独特本领——充当热带海洋“温度计”。  相似文献   

16.
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研究的概况,问题和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造礁石珊瑚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类群,其群落结构是珊瑚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 要方面。本文回顾了20余年以来世界各国对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空间范围研究结论之间的缺乏一致性和中等干扰假说的不足。 最后,结合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和应用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了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龙  黄晖  黄良民  刘胜 《生态学报》2012,32(5):1606-1615
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已导致海水pH值比工业革命前下降了约0.1,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导致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和群落恢复更加困难,造礁石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Reef-building organisms)钙化率降低甚至溶解,乃至影响珊瑚礁鱼类的生命活动。虽然海洋酸化对造礁石珊瑚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选择典型海区进行长期系统监测,结合室内与原位模拟试验,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系统不同层面,运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研究手段,综合研究珊瑚的相应响应,以期深入认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例如珊瑚白化)的影响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8.
珊瑚礁是一种独特的海洋生态资源,对于调节和优化热带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的海洋被珊瑚礁覆盖的大约有200万平方公里,为全球1/4的海洋生物提供美好的家园。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是一群称为造礁石珊瑚的原始多细胞"后生动物"——珊瑚虫。现存大约有1300种,我国已记录的有174种。大部分造礁石珊瑚以群体方式生活在一起,借助  相似文献   

19.
诸晓鸥  陈晓峰 《生物学通报》1993,28(8):19-19,27
珊瑚虫是珊瑚礁的主要缔造者。各种不同类型的珊瑚虫都能分泌石灰质(CaCO_3) 外骨骼。由于个体大量繁殖,石灰质珊瑚骨越积越多,经过千百万年而形成珊瑚礁、珊瑚岛。然而不为一般人们所知的是:一种比珊瑚虫更小的虫黄藻在珊瑚虫建造珊瑚礁的过程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虫黄藻(Zooxanthella)是一种与珊瑚虫共生的单细胞植物。据估计,每 mm~3的珊瑚组织内有3万个虫黄藻,它们与珊瑚虫互惠共存。  相似文献   

20.
西沙群岛植物的订正与增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西沙群岛(15°46'-17°08'N,111°11'-112°54'E)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部。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大小不一的岛屿、7个沙洲和10多个暗礁暗滩,总陆地面积约7.6047 km2,是南海诸岛中陆地面积最大、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群岛。除石岛及高尖石外,西沙群岛的岛屿均由珊瑚礁在近6,000年来逐渐发育形成(卢演俦等,1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